己亥年仲春,百島西部新城五翁,突萌游斗門意,相議成行。 五翁者,梧桐、直鉤釣魚、金城、鳴、我的儒山也。 天公作美,不涼不熱,多云,時爾陽光普照。免費公交巴士,方便之極,任憑選乘。與網(wǎng)絡(luò)上所言巧合,有占卜云,有益可行。注意節(jié)省費用,防止損多于益。 晨,集合于湖心路口。乘車直達(dá)斗門古街路口。街面,長石條鋪就,甚是平坦。路兩側(cè)建筑物,古香古色。老字號招牌,鱗次櫛比。步廊道由西向東,觀賞拍攝,不時發(fā)感嘆之言,抒緬懷之情。石板街盡頭,古屋不再。 出古街,俄爾,至南門鄉(xiāng)牌樓?!澳匣浄迸d詩書循祖訓(xùn)“,“門庭和睦禮儀振鄉(xiāng)風(fēng)“。閱之,讀之,賞之。一幅長聯(lián),道出南門祖訓(xùn)鄉(xiāng)風(fēng)。 沿緩坡路南行,街頭文化氛圍濃厚。居民住宅、文化設(shè)施、小學(xué)校墻上,或有鄉(xiāng)風(fēng)彩圖,或有校園生活圖片。行至高處,便有叉路,往東下坡為菉猗堂。 徐步至菉猗堂廣場。不由駐足肅立,瞻仰這座著名建筑物。趙氏祖祠(菉猗堂)、逸峰趙公祠、崑山趙公祠從北向南一字排列?;趾隁鈩?,不可抵擋。 “菉瞻淇澳“、“猗頌商那",為菉猗堂門聯(lián)。“菉猗”源于《詩經(jīng)·淇奧》,“瞻彼淇澳,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有綠竹茂盛之意。 有資料稱,南門趙氏祖祠菉猗堂,始建于明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清乾隆年間曾修復(fù)。宋太祖趙匡胤之弟魏王匡美之十五代裔趙?。ㄚw晴峰),為祀其曾祖父元朝詩人、禮學(xué)家趙梅南(別名菉猗)而建。 五翁扶門框,側(cè)身抬腿,方跨過高門坎。菉猗堂三間三進(jìn),中軸線左右對稱,北有廂房,后有圍墻。蠔殼墻蔚為壯觀,頗為罕見。 同行趙氏者,入祠肅穆,恭敬向前。緩步堂前,合十默念,下跪叩拜。趙氏一族,源遠(yuǎn)流長,可見一斑。依次瞻仰畢,到廣場北人家處。均為趙氏一族。交談甚密,留電話以便聯(lián)系。 菉猗堂西北兩三丈西北處,有意塘趙公祠。瞻仰后往接霞莊。西南百余丈處意鄉(xiāng)趙公祠,未及。 沿途稻田、荷塘,目不暇接,南國水鄉(xiāng),令人陶醉。 接霞莊入口處,較前巨變。公交車設(shè)站,私家車設(shè)停車場。各色小轎車布滿。高樓仍建。看到兩個荷塘,路邊地攤相連,兜售農(nóng)家產(chǎn)品。依路前行,望見一高大“牌坊“,上書“接霞莊"。牌坊建在莊一側(cè)橋頭。霞莊,由“護(hù)莊河"包圍,過得橋即入莊。入莊口,樹美水秀,欲止不前。一條小街,有破敗的遺跡,亦有依存的古屋,霞莊昔日輝煌,依稀可見。而今游客摩肩接踵,商鋪有序,提供服務(wù)。 未覺,日頭正午。在一家小店品嘗茶點。飯后,精神倍增,返途欣賞美景不停。 可謂,五翁斗門游,樂不思蜀,留漣忘返。 此記,于己亥農(nóng)歷二月二十五。 (2019.3.31) ![]() ![]() ![]() ![]() ![]() ![]() |
|
來自: 我的儒山 > 《原創(chuà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