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谷區(qū)紅石門村大松木頂三省界碑 說起長城北京段的東起點,就不得不提到在驢友圈里頗為有名的“三界碑”,以及由“三界碑”而衍生出來的“一腳踏三省”景區(qū)。 咱們國家有不少三省交界點,所處的位置各有特色。比如皖魯蘇的三省交界點是一口井,被稱為“三省井”,井臺側壁分書三省名,井上后來添了一小亭。喝一口這井里的水,等于飲了三省之水。滇川貴的三省交界點是一處河道,稱為三江口。大部分三省交界點都豎有三棱柱的界碑,三面分別鐫刻著三省的全稱或簡稱。京津冀的三省交界處,就立有三棱柱的界碑,這個“三界碑”的特別之處在于它立于明長城的敵樓基座之上。 平谷明長城為明長城北京段最東端,蜿蜒于東北部群山間,東起河北省興隆縣、天津市薊縣和北京市平谷區(qū)交界處的金海湖鎮(zhèn)紅石門村大松木頂。這里有座敵樓,多年風雨蠶食僅剩樓座。就在樓座上,樹立著北京、天津、河北“三界碑”。北京地區(qū)靠近“三界碑”的就是紅石門村,該村四面環(huán)山,植被覆蓋率高,借著村北山頂明長城和“三界碑”的資源,開發(fā)出“一腳踏三省”景區(qū)?!叭绫焙0?00多米,從這里可以看到山下北京方向的水庫、天津方向的小山村、河北方向的山路,還可以看到蜿蜒遠去的長城殘墻。 生活在“三界碑”附近的居民有喜有憂,以前他們打電話時,一不小心就被收了“漫游費”。京津冀協(xié)同發(fā)展后,漫游費取消了,用起電話來也放心了。站在“三界碑”處,甚至可以望見有“京東第一大集”之稱的靠山大集。已有600多年歷史的靠山大集名聲在外,特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京津冀三地的商販和顧客。 這一期的“長城春秋”,就從“三界碑”所處的敵樓開始,為讀者介紹平谷區(qū)長城的特點。 “三界碑”處長城多為“干碴邊” 平谷境內(nèi)長城為北齊始修,沿用至隋唐,至明代進一步重修、加固和完善。近年在桃棚、魏家灣一帶,發(fā)現(xiàn)了一段明以前的長城,專家基本認為北齊長城。 作為南北朝時期的割據(jù)政權,北齊雖然僅存在28年,但其確實大規(guī)模修筑了長城?!吨袊L城沿革考》記載:“天保三年(公元552年),自西河總奏戍筑長城,東至海,前后所筑東西凡三千余里,六十一戍。其要害置州鎮(zhèn),凡二十五所?!薄侗笔贰闪w傳》亦有記載,那時修筑的長城,應該經(jīng)過平谷,而且周邊鄰縣也發(fā)現(xiàn)了北齊長城遺址。 平谷境內(nèi)的明長城為薊鎮(zhèn)長城的一部分,全長48.52公里,屬薊鎮(zhèn)馬蘭路、墻子路管轄。明《四鎮(zhèn)三關志》等典籍記載:明洪武、永樂年間建關隘,嘉靖三十年建造邊城,嘉靖三十六、三十八、四十四年、隆慶元年進行修繕,隆慶三年至萬歷元年建造空心敵臺。此外,現(xiàn)存碑刻分別記錄萬歷、天啟、崇禎年間修造邊墻和營寨的情況。 “三界碑”就是平谷明長城的起點。從“三界碑”處仔細觀察天津段的長城,全部是用干壘的方式筑成。這種全為毛石壘砌為簡易石墻、沒有使用包漿的長城,當?shù)胤Q“干碴邊”。從“三界碑”放眼西望北京段的長城,將軍關至三界碑段長城不是用城磚砌的,用的是當?shù)氐纳绞希虼藫p毀很嚴重。近年當?shù)匾呀?jīng)整修過了,原本殘存的城墻、長城墻體之上的亂石基本上見不到了,原來用石塊砌成的長城已經(jīng)用白灰進行填縫勾邊,所以北京段的長城通體看上去都是白色的,十分醒目地逶迤于山脊之上。 長城自“三界碑”所處的敵樓起始進入北京,沿區(qū)界向西北至黃松峪鄉(xiāng),經(jīng)南獨樂河鎮(zhèn),向北經(jīng)山東莊鎮(zhèn)、熊兒寨鄉(xiāng)、鎮(zhèn)羅營鎮(zhèn)等6個鄉(xiāng)鎮(zhèn)19個村,至鎮(zhèn)羅營鎮(zhèn)北水峪掛弓頂,出平谷境,進入密云、興隆境內(nèi)。從歷史照片上來看,長城平谷段在一整片的青峰翠巒中,以古樸雄渾之勢無限向西北方延伸,在崇山峻嶺之巔蜿蜒曲折,騰挪伏躍,勾勒著群山的輪廓,一眼望不到盡頭。 平谷明長城大致為東南至西北走向,城墻依山勢而建,多處以險為障,以崖代墻。由于年代久遠,墻體損毀嚴重,一般高3至5米、寬1至4米不等。墻體、墩臺、垛口均呈梯形結構,上小下大,收分明顯,增加了長城的堅固性。而關隘、敵樓以條石作基,大城磚壘砌,其余皆以當?shù)厣绞瘔局?,即“干碴邊”。如?zhèn)羅營玻璃臺段邊墻采用當?shù)鼗◢弾r,這在其他地區(qū)很少見。南水峪關口北側半山處,保存著當年修長城的采石場,面積約幾百平方米,可以看到已經(jīng)鑿好及正在開鑿的大條石或開采的石料,還有裸露的大塊花崗巖。石頭壘砌的邊墻以石灰抹縫,墻芯以碎石塊和黃土夯筑,上面平鋪石片。馬道以石塊砌平,緩處為漫坡,陡處以條石砌筑臺階,在墻體內(nèi)側較陡處用大石塊壘成梯階,以便士卒馬匹行走。 在古代,修造長城往往采用分段包修的方式,七八十丈、百八十丈的一段城墻,大致需數(shù)千官軍,還會有諸多民夫。就是修造一座敵臺,也頗為不易,如平谷區(qū)的“補修榆樹嶺敵臺”刻石所記:“真定民兵營,奉文秋防補修。本年春防,原派墻子路鎮(zhèn)虜關地方榆樹嶺二等敵臺一座。底闊周圍一十四丈,收頂一十三丈,高連垛口三丈五尺,俱用行鑿細石坐基……方磚墁頂,上蓋望房三間,券門一座,門窗俱全。督率兵士,于本年七月二十六日興工起,至十月初六日止,遵依合式修完,堅固堪垂□義。管壘砌把總李大器,管工旗牌杜峰,石匠趙崇德,泥水匠孟□禎。萬歷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十月初六日立。”由正七品把總“管壘砌”,下約有戰(zhàn)兵440人,且不說是否有民夫,修造兩個多月,可見施工之艱辛。 五座關口扼守京東北 為便于防御,在長城沿線的兩山之間、山河之間,往往要修筑諸多關口,并派遣重兵把守。這些關口平時是長城沿線商旅與百姓進出的通道,戰(zhàn)時則是進攻和防守的重點。明長城平谷段沿線共建有彰作里關、將軍關、黃松谷關、南水谷關、北水谷關5座關隘,今多毀棄,甚至已遺跡無存。 將軍關是明代萬里長城進入北京段東端的第一座重要關口,位于平谷東北部,東與天津薊縣接壤,北與河北興隆毗鄰。歷史上為咽喉要道,系兵家必爭之地。明《四鎮(zhèn)三關志》載:“永樂年建正關水口,東西墩空,大段頭山墩空,通眾騎,極沖,迤西通步緩?!泵駠辍端E縣志》載:“將軍石在將軍關村北之陽,石高三丈六尺,兀然矗立,形基壯偉,上刻‘將軍石’三大字,為明成化參將王杞書,關遂亦以此石之名名之。”1959年4月平谷縣第一次文物普查登記表亦記,“將軍石為一高約6米、直徑約3米的大巖石,南面嵌有兩塊石匾,均刻‘將軍石’三字,一為明成化時刻,一為明萬歷時刻”。 將軍關大部建筑毀于戰(zhàn)火,就連將軍石上的匾額,也毀于“文革”,唯巨石屹立?,F(xiàn)存關城基址,東西長120米,南北寬80米。關城內(nèi)從防御角度設計的“丁”字街,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還保持原有布局,現(xiàn)多已無存了。城樓東側有敵臺遺址,基礎為大塊條石壘砌,上為磚筑,內(nèi)側建一石券門,可拾級而上。上有回廊式鋪房,基礎保存完好。券門左右墻體砌10個“U”形凹槽,間隔2.9米,以異形磚拼砌,上深下淺,極為平滑。這些凹槽不是面向關外,而是設在面向關城一面,其用途或說上下運送東西的溜道,或說雷石口,或說排水設施,尚無定論。2002年,對將軍關遺址搶險修繕,整治周邊環(huán)境和修整登山步道。修繕中,發(fā)現(xiàn)部分墻體、敵臺中間以石頭壘筑,外以單層或多層城磚包砌??梢姶硕伍L城曾多次修繕。同時,清理出石雷、鐵炮、炮彈、鐵鎬、鐵鏟、鐵箭頭及明崇禎七年分修邊墻城志等文物。在其他段長城,如黃松谷關還發(fā)現(xiàn)銅炮等重要文物。 南水谷關,位于鎮(zhèn)羅營鎮(zhèn)張家臺村東南,據(jù)《四鎮(zhèn)三關志》載:“南水谷關,洪武年建,正關河口,平漫,通眾騎極,余通步緩?!贝颂庩P口地勢平緩,寬60米。原有關城一座,現(xiàn)存關城基址清晰,長約800米,寬120米,為石砌土墻,北有校軍場。 在南水谷關、北水谷關西邊,當初還有一座豬圈頭關,后改為鎮(zhèn)虜關,清時改作鎮(zhèn)羅關,所守的應是南水谷、北水谷兩個小關口。如《畿輔通志》所記:“關之北三里曰北水谷,南八里曰南水谷。成化中,各因山增設二關。”這“關之北”之關,即是豬圈頭關?;蛞虼岁P守衛(wèi)南北水谷二關,且在二關之上,才有“上關”之稱。今關上村東兩山間,舊有南北向一道城墻,長約二里來地,村人稱作橫城子。橫城子北頭山上,有一座方城,稱作北城。橫城子東邊約二里來地,還有一座上關城,今遺址尚存。 明代平谷駐有8座兵營 長城內(nèi)外,建有各種城堡,明代稱為營寨,即各種兵營,與長城構成掎角之勢,形成完整的防御體系。平谷境內(nèi)共有將軍石營、峨嵋山營、熊兒谷營、鎮(zhèn)虜營及黑水灣寨、峨嵋山寨、魚子山寨、熊兒谷寨8座營寨。 峨嵋山營位于南獨樂河鎮(zhèn)峨嵋山村北。明《四鎮(zhèn)三關志》載:“峨嵋山營,城堡一座,永樂年(公元1403-1424年)建。”從北至南依次分為上、中、下三營,上營為石筑營墻,東、南、西三面設有磚券門樓,南門上鑲嵌“峨嵋山營”石質(zhì)匾額。建筑毀于抗戰(zhàn)時期,僅存北部殘墻,長120米,寬5米,高5米。中營、下營沒有營墻,下營西南有校軍場一處。 鎮(zhèn)虜營位于鎮(zhèn)羅營鎮(zhèn),與密云接壤。明《四鎮(zhèn)三關志》載:“鎮(zhèn)虜營,城堡一座,原為豬圈頭營,永樂年(公元1403-1424年)建。”清《畿輔通志》載:“鎮(zhèn)羅關,在墻子嶺關南。縣東六十里,有二城,東為新城,西為舊城。北去墻子峪三十里,有把總戍守。其東南接薊州之將軍關。鎮(zhèn)虜營下關及寨五:魚子山寨、熊兒谷寨、南水谷關、北水谷關、灰石口寨,俱洪武年建(《四鎮(zhèn)三關志》)?!辨?zhèn)虜營分上營、下營,應該是先建下營,兩營東西城門貫通,中間相隔近百米長馬道。西邊的下營設東西二門。西門上鑲嵌“鎮(zhèn)虜營”石質(zhì)匾額,東門上鑲嵌“北邊雄鎮(zhèn)”石質(zhì)匾額。西門外有30畝衙門地、校軍場等。 魚子山寨位于山東莊鎮(zhèn)魚子山村西北。據(jù)《四鎮(zhèn)三關志》載:“魚子山寨,洪武年(公元1368-1398年)建,通步緩。”建有圍墻,以山石壘砌,南北設門,北門無存,僅存南門樓。南門樓為一座過街樓,已經(jīng)多次重修。下為券拱門,南北貫通,以供出入,南側上書“崇光門”3個楷體大字。上為單層樓屋,面闊一間,硬山頂,上覆筒瓦,調(diào)大脊。過去樓內(nèi)供奉關公坐像,泥塑,故稱老爺廟??箲?zhàn)時期,平(谷)密(云)興(?。┞?lián)合縣縣委書記李子光等常在此開會研究工作,故當?shù)赜址Q“子光樓”。 ![]() 山東莊鎮(zhèn)魚子山崇光門 熊兒谷寨位于熊兒寨村委會北?!端逆?zhèn)三關志》載:“熊兒谷寨,洪武年(公元1368-1398年)建,正關河口,通單騎,沖,余緩?!苯晷藿ǖ幕ㄓ畮炀褪沁^去的河口,即關口處,明代長城由南往北蜿蜒而去。熊兒谷寨石筑寨墻,設北門、南門及西門,東面臨山,當?shù)厝朔Q“石頭城”。這些門沒有城門樓,就是山里人家一樣的簡陋稍門。 熊兒谷寨往西不遠處是九里山。當?shù)厝讼鄠?,此處駐守的軍隊大約30來人,頭領是把總,并說把總就是武舉以下的人做的官,而把總就住城北部中間位置。據(jù)說那里過去有一座火神廟,老著火,就給拆了,然后蓋成把總辦公之所了。 清代職責改為守護東陵 隨著朝代更替,明朝被推翻,清朝建立,過去的邊關重鎮(zhèn)失去了舊有的軍事作用。不過,平谷境內(nèi)的營寨和城堡卻被繼續(xù)利用,其職責變?yōu)槭刈o清東陵及東陵“后龍之地”。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86年)《遵化通志》專設《陵寢志》,記載霧靈山為東陵后龍之地,遵化、薊州、密云、平谷各州縣皆為“附近陵寢禁地”。自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始在遵化馬蘭峪修建東陵起,至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開禁,“后龍之地”封禁了254年。 《遵化通志》“營制”記載:“馬蘭鎮(zhèn),總兵一員……以守護陵寢?!薄榜v遵化州馬蘭關,轄本標左右營,并余丁營,兼轄遵化、薊州、曹家路、墻子路、黃花山等營”。“右營駐本標,守護風水圍墻迤西。守備一員,轄本營,并余丁營暨黃崖關、青山嶺、將軍關等三汛。”“將軍關汛,把總一員,守兵五十五名?!庇钟涊d:“墻子路營,駐密云縣境墻子路,守護風水后龍地。都司一員……轄本營,并鎮(zhèn)羅關、楊家堡二汛?!薄版?zhèn)羅關汛,把總一員,外委一員,額外外委二名,馬兵三名,守兵一百名,營馬五匹”。 清代兵制,凡千總、把總、外委所統(tǒng)率的綠營兵均稱“汛”,其駐防巡邏的地區(qū)稱作“汛地”。清時將軍關為右營所轄,守護陵寢;鎮(zhèn)羅關為墻子路營所轄,守護陵寢的“后龍之地”。并可見其駐兵之大概。 這些關隘、營寨多已無存,名字或作為地名或作為鄉(xiāng)村名卻保存下來,如彰作、黃松峪、南水峪、北水峪、峨嵋山、鎮(zhèn)羅營、黑水灣、熊兒寨等,至今還在使用。 平谷境內(nèi)的長城,作為明前長城和明代萬里長城的一部分,早已成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和世界文化遺產(chǎn),稱得上“長城邊關征戰(zhàn)地,今為勝跡壯河山”??上У氖牵m然長城平谷段是明長城進入北京段的起點,但是平谷段從未對外開放,原因是由于年代久遠,平谷的長城損毀非常嚴重,大部分墻體坍塌、亂石堆砌、雜草叢生、輪廓不清,不適合野外攀爬。“十三五”期間,北京將打造北部的長城文化帶。作為長城文化帶四個組團之一,平谷紅石門至將軍關長城段的文物保護成為平谷區(qū)的一項重點工作。平谷區(qū)還計劃將紅石門長城打造成紅石門景區(qū),未來這一從未對外開放過長城的區(qū)縣,也有望向市民開放重點長城段。(稿件原載于《北京晚報》) ![]() 修繕后的將軍關城垣遺址 責任編輯:陳相利 北京學習平臺 訂閱 |
|
來自: zzm1008圖書館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