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阿縣城往南10余公里,有一座遠遠望去似一甲魚靜臥的小山,叫魚山。山下是黃河之水滾滾東去,對岸是泰山余脈連綿不絕。魚山雖不起眼,卻蜚聲海內(nèi)外。其因源于曹植,一因曹植墓,一因魚山梵唄;而后者,為植所創(chuàng)漢化版的梵樂,唐后傳入日本,植也因此被譽為日本佛樂的鼻祖。在山頂上,原有一座漁姑廟,里面供奉著漁姑娘娘,相傳為曹植所建。 相傳,植在洛河遇洛神而作《洛神賦》,懷著無限哀思回到東阿,心情十分苦悶,整日抑郁寡歡,無心料理政務,日日以酒澆愁。不久由于長途奔波,加之氣火攻心便病倒了。家人多方求神拜醫(yī),均不見效。眼看著他一天天瘦弱下去,以至到了奄奄一息的程度,只得暗暗地為他準備后事了。
就在大家求醫(yī)無望的時候,這天忽然有人叩響了王府的便門。開門一看,門前站著一位漁姑打扮卻貌若天仙的姑娘。只見她年紀約有十七、八歲,頭挽云髻,身著羅衫,體態(tài)輕盈,飄飄若仙。她身后背著一只精巧別致的草筐。老院公看傻了眼兒。姑娘倒先開了腔:“老人家,俺家住魚山,祖上行醫(yī)為生,聽說小王爺貴體有恙,特來探視,望您行個方便給傳稟一聲吧?!?/p> 老院公搖了搖頭說道:“姑娘,小王爺?shù)牟『枚嗝t(yī)都請過了,就是不見好轉(zhuǎn)。我看你年紀輕輕,還是別招這個麻煩了。” 姑娘笑了笑道:“老人家,俗話說,偏方能治大病,為何不讓我去試一試呢?” 老院公無言答對,只好讓姑娘進來,領到了客廳。 經(jīng)過傳稟,姑娘來到曹植的居室。只見曹植躺臥病榻,枯瘦如柴,腹大如孕,面色蒼黃,只有微微的一絲鼻息。姑娘伸出玉腕,輕輕地把了下曹植的脈搏,對站在一旁的老院工說:“小王爺病情并不太重,只是鞍馬勞頓、思慮過重致肝氣郁結(jié)所致。我這里有一劑散藥,以阿膠為藥引,煎好把它服下即可痊愈?!闭f罷,從背后草筐里拿出一包藥及藥方交給老院工。老院工又按姑娘要求取了一小塊正宗的阿膠。一會兒功夫,老院公便把藥煎好,趁熱灌到了曹植嘴里。不大時辰,只聽得曹植腹內(nèi)咕咕作響,神智便神奇般地有了起色。又按方服用了一段時間,他灰白的臉上,漸漸現(xiàn)出紅潤,四肢也能自由伸動,慢慢地睜開了雙眼,奇跡般恢復了健康。 自漁姑走后,曹植病體很快康復,胸中頓生創(chuàng)業(yè)大志。從此他振作精神,施展才智,日理萬機,潛心政務,不到兩年的時間,便把貧瘠衰敗的東阿領地,治理成了一個強盛的富庶之鄉(xiāng)。 曹植大志有成,忽然對漁姑萌發(fā)了思念之情。他把政務安排妥當,便帶了一個書童,乘馬直奔魚山而來。 來到山腳下,他迎面遇到一老人,曹植忙下馬上前施禮問道:“老丈,此地可有位名叫漁姑的姑娘?”老人瞇著眼睛,手捻胡須,吟哦了一陣,對曹植道:“這兒沒有叫漁姑的姑娘,倒是兩年前山頂上突然多了一座漁姑廟,廟內(nèi)供奉著漁姑娘娘,可靈驗了?!?/p>
曹植聽得這里,心情一陣激動。他辭別了老人,便沿著崎嶇的山路,朝山頂奔去。 到了山頂,舉目觀看,果然是一座雕梁畫棟,建筑別致的廟宇。廟門之上,懸有醒目的“漁姑廟”的匾額,進得殿門,正中立著一尊斑駁的塑像。曹植細目一望,頓時驚呆了:原來這尊塑像,穿著和病中依稀見到的漁姑一模一樣,可是模樣卻像極了自己日思夜想的洛神。一時間,聞空中梵響,清揚哀婉,仙霧繚繞,洛神從神座上款款站起,笑吟吟的走向曹植,拉著曹植的手,向他訴說離情別緒。原來,洛河一別,洛神一路護送曹植回阿,因感于曹植因過度思戀自己而一臥不起,奄奄一息,化身漁姑救治于植。說完,消失不見。看著眼前的塑像,曹植心謎頓開。 他恨自己未能早來探望。他肅立在漁姑娘娘像前,懷著感激和悔愧的虔誠,向漁姑娘娘作了一番祈禱。植感念洛神(甄后)情誼,也為了報答漁姑娘娘的救命之恩,曹植為漁姑娘娘重修了廟宇,又掛了金身。但恐魏文帝耳目眾多,于己不利,故仍托漁姑廟之名立廟祭之。為表達自己的敬慕之情,和期望再能得到洛神的教誨,于是便在廟院附近的羊茂臺上,蓋了幾間草房,他常常住在這里讀書,創(chuàng)作。并將當時二人相見時的空中梵音,乃摹其音節(jié),感魚山之神制,"依《太子瑞應本起經(jīng)》'制轉(zhuǎn)贊七聲旻降曲折之響',創(chuàng)制'撰文制音,傳為后式'的六章漢語梵唄。從此,《魚山梵》出而"以為學者之宗,傳聲則三千有余,在契則四十有二。即后世所稱《魚山梵》或《魚山唄》。據(jù)說,時至今日,魚山每當夜深人靜之際,在羊茂臺上仍可聽到那瑯瑯的讀書聲和那悠悠的魚山梵音。 而洛神救治曹植的神藥秘方,被老院工曹姓后人所得。 明洪武二十五年,趙姓始祖得和公自青州府樂安縣,遷與東阿城西北二十五里許馬曹集,相其形式廣辟,筑室于茲。歷數(shù)十年,而家儲萬石,號稱巨富。 趙氏家譜記載,適值正統(tǒng)八年荒歉頻仍,出豆谷七千五百石上縣官救濟一州五縣貧民。有司以聞,敕旌義民,后又復輸出白麻三千石以供上用,敕封戶部員外郎,奉旨建廣糧門一座,敕御制旌言敕石,永示贊揚。 感其壯舉,村中曹姓村民為得和公獻上為曹植治病的祖?zhèn)髅胤剑朔侥税子谔煜?,秘方主方即為古代治療長途行軍之疾奉為神藥的渠江薄片(安化黑茶),將其與阿膠同煮,用助賑濟患病災民,效驗如神助,遏制了瘟疫蔓延。迄今當?shù)匾娒嫦葐枴昂葴藛帷?,即為當時遺風。 得和公第十九代孫趙允迪,效始祖得和公大義,從小矢志中醫(yī),立志救困除患,考取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后,在追溯歷史傳說的基礎上,通過對阿膠及黑茶的藥理藥性分析,并經(jīng)與山東省藥學科學院專家深入探討,將梵唄之“禪”與人間至“善”的傳說之方轉(zhuǎn)化為“禪善合一”的阿膠茶,并申請了專利。阿膠茶,原料采用道地東阿阿膠、純正安化黑茶,借助惟楚福瑞達的專利緩釋技術,采用黃金配比,讓阿膠與黑茶完美融合,男女老幼均可飲用。
阿膠茶組方解: 東阿阿膠: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載:“阿膠,本經(jīng)上品。”弘景曰:“出東阿,故名阿膠”。阿膠的功效眾多的醫(yī)籍名家均有記載。黃宮繡《本草求真》:“阿膠氣味俱陰,即入肝經(jīng)養(yǎng)血,復入腎經(jīng)滋水,……為血分養(yǎng)血潤燥,養(yǎng)肺除熱要劑?!薄秳e錄》:"治丈夫小腹痛,虛勞羸瘦,陰氣不足,腳酸不能久立,養(yǎng)肝氣; 《綱目拾遺》:"治內(nèi)傷腰痛,強力伸筋,添精固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稱“久服輕身益氣”。 安化黑茶:從中醫(yī)角度看,黑茶,茶色青,護肝;湯色色紅屬火,性溫,味微苦亦屬火,養(yǎng)心;其有淡味,歸脾屬土;工藝全發(fā)酵,和胃和利濕。 阿膠“養(yǎng)肝(木),養(yǎng)肺(金),固腎(水)”而黑茶“歸脾(土)”、“養(yǎng)心(火)”,“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同補。從現(xiàn)代人的角度,黑茶“溫養(yǎng)脾胃”恰好補了阿膠“脾胃虛弱禁用”的短板。更可通過二者的協(xié)同作用,有效達到預防電腦輻射,瘦身養(yǎng)顏,強身健體的神奇作用,喝出健康與美麗,達到“禪善合一,頤養(yǎng)百年”的至臻境界。 |
|
來自: 昵稱63213010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