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奪了天下,評書和小說《明英烈》中說他將文武功臣騙到功臣樓上一網(wǎng)打盡。歷史上,朱元璋先后興起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將文臣武將一一翦除,丞相李善長,主編《元史》的宋濂,大將軍馮勝、藍玉,武將傅有德、朱亮祖等先后被殺,藍玉是被逼反的,馮勝則被冤殺。兩案共株連殺害四萬余人。 朱元璋時代共三位大將軍,徐達,馮勝,藍玉,兩個被殺。 文臣無人善終,武將也大部分被害,幸存下來的,只有能力稍差的老哥倆湯和、鄧愈,此外,兩員義子小將,李文忠早死,沐英鎮(zhèn)守云南,另,徐達病死,常遇春早死,這六人算是朱元璋的親信,后代都長享榮華富貴,世襲罔替,一直延續(xù)到明朝滅亡。 沐英是在逃難過程中被朱元璋收的義子,在評書《明英烈》中叫朱沐英,被塑造成武力介于李元霸和大錘公子秦用之間的人物,錘沒有李元霸那么重,比秦用則更厲害一些。李元霸是千古第一將,無人能及。歷史上的沐英,世代鎮(zhèn)守云南,沐英的后代兩次參與征服越南。明末時傳到沐天波,追隨桂王逃到緬甸而死。 常茂也是一員虎將,因砍傷蒙古降將被流放,其弟常升繼承常遇春為開國公,世代相傳,明末傳到常延齡,明亡,淪為農(nóng)夫。 另一員小將李文忠,是朱元璋外甥,以戰(zhàn)功封曹國公,后來,其子李景隆,出任大將軍,與燕軍作戰(zhàn),不過這家伙是個公子哥兒,連遭大敗,后開城迎降燕軍,暫時保住了榮華富貴,但后來還是被朱棣找借口禁錮而死。不過,因李文忠是朱元璋至親,因此,李文忠的后代仍然是世襲貴族,直傳到明亡。 徐達之子徐輝祖,也是一員大將,襲封魏國公,雖其姐為朱棣王后,但他仍堅持效忠建文帝,曾大破燕軍,朱棣進南京后,徐輝祖不降,朱棣要殺他,徐輝祖出示朱元璋給徐家的免死鐵券,朱棣乃改為將其囚禁而死。 徐達另一子徐增壽則因其姐為朱棣王后而暗中勾結朱棣,被建文帝手刃于宮中。朱棣當年在軍中頗為敬佩徐達,不愿徐達無后,乃以徐輝祖之子繼承魏國公,傳到明亡。 朱棣長期鎮(zhèn)守北平,也有他自己的一批文臣武將,文臣蹇義、夏原吉、解縉、楊士奇,皆一代能臣,武將張玉、朱能、邱福都是著名的勇將,能征善戰(zhàn)。建文帝一方,文有方孝孺、黃子澄、齊泰,武有鐵鉉、盛庸、平安、以及徐輝祖,也是勢力強大,這些武將都曾大破燕軍,盛庸還力斬了燕軍勇將張玉,只有李景隆比較廢物,李因連遭大敗而被建文帝棄用,燕軍兵臨南京城下,他開城投降。盛庸駐守長江,被燕軍纏住,一直抵抗到燕軍占領南京而降,后自殺;平安投降七年后自殺;鐵鉉怒斥亂臣賊子朱棣,被殺。 此外,還有僅存的朱元璋時代的老將耿炳文,朱棣造反,建文帝首先派他率軍迎戰(zhàn),迎戰(zhàn)不利而換李景隆。朱棣進南京后開始沒有動耿炳文,后來逼他自殺。 朱棣起兵,雖有些進展,但也是屢戰(zhàn)屢敗,戰(zhàn)事始終只能在黃河以北糾纏,以當時的形勢看,朱棣能割據(jù)北方形成南北朝也就知足了,但一些被建文帝嚴懲的太監(jiān)卻投奔燕軍,將南京兵力空虛的內(nèi)情報告朱棣,朱棣乃大舉南下,避開盛庸、鐵鉉,直撲南京。取勝后,朱棣將朱元璋嚴禁重用太監(jiān)的教誨拋到九宵云外,自他開始,明代太監(jiān)橫行,至明末還有閹黨。 朱棣即位后,位置變了,行動也根據(jù)自己需要而改變,他也得削藩了,他的兄弟之輩倒是被他削完了,但他自己的子孫又鬧出了第二次“靖難之變”。朱棣的太子朱高熾,為人仁厚,次子朱高煦勇猛,曾在靖難之戰(zhàn)中屢立戰(zhàn)功,并于絕境中救了朱棣,居功至偉,自比李世民,朱棣因太子仁厚曾想改儲,改立勇猛的次子,經(jīng)解縉勸罷。 太子朱高熾在南京監(jiān)國,朱高煦封為漢王,卻不就國,常年在北京,活動于朱棣身邊,后將解縉陷害致死。 仁宗在位一年而死,其太子朱瞻基即位,是為宣宗,仁宣兩帝皆有明一代難得的明君。朱高煦發(fā)動第二次靖難之變,也想奪侄兒的皇位。明宣宗可不是建文帝,他立即率軍御駕親征,直搗叛軍老巢,只這一招就比當年建文帝高明,叛軍軍心大亂,朱高煦這才知道靖難之變這玩藝兒可不是好玩的,被迫投降,后被宣宗殺死。 宣宗之后進入其子英宗時代,發(fā)生了土木之變、于謙北京保衛(wèi)戰(zhàn)、英宗奪門之變等等事件,不過那已經(jīng)是明朝中期的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