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太監(jiān),大家的印象都不會太好,畢竟趙高的指鹿為馬、魏忠賢號稱九千歲、李蓮英阿諛奉承的負面宦官形象已深入人心。其實,歷史上也有許多形象正面的太監(jiān),下面將進行盤點。 蔡倫(漢朝) 蔡倫是東漢時期的宦官,在漢和帝時期擔(dān)任十常侍,成為傳遞皇帝號令、管理文書的高等宦官。他心性正直,不肯攀附宮中權(quán)勢滔天的竇太后,并且?guī)椭鷿h和帝收回竇氏家族手中的兵權(quán)。蔡倫對中國歷史最大的貢獻當(dāng)屬發(fā)明了造紙術(shù),也就是“蔡侯紙”。后來,造紙術(shù)傳遍世界,為世界的文化發(fā)展做出了貢獻。漢安帝時期,蔡倫最終因權(quán)力斗爭自殺而亡。 王承恩(明朝) 王承恩是明末時期的宦官,深得崇禎的信任,官至司禮監(jiān)秉筆太監(jiān)。1644年4月,李自成兵圍京城,王承恩奉崇禎之命,提督京城兵馬。王承恩見李自成軍進攻城墻,急忙下令用炮擊之,連斃數(shù)人。此后,王承恩甚至召集眾多太監(jiān)試圖決一死戰(zhàn)。最后,李自成軍還是攻破了京城,崇禎在王承恩的陪伴下,一起在煤山上的一棵歪脖子樹上自縊身亡。此后,王承恩的忠誠甚至感動了清朝的康熙皇帝,康熙下令在崇禎的陵墓旁為王承恩樹碑立傳。 鄭和(明朝) 鄭和是明成祖朱棣的心腹太監(jiān),世稱“三保太監(jiān)”。他胸有韜略,幫助朱棣在靖難之役中成功奪得皇位。后來,鄭和還作為明朝正使出使暹羅和日本。當(dāng)然,鄭和在歷史上的壯舉就是“鄭和七下西洋”,在這期間,他不僅向外界展示了明朝的強盛及和平意愿,也開拓了航路,為世界航海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433年,鄭和在第七次下西洋時,在印度西海岸去世。 高力士(唐朝) 提起高力士,很多人都會想到“力士脫靴”這則故事,當(dāng)時詩仙李白在宮中醉酒,面對位高權(quán)重的高力士,李白竟伸出腳要高力士為其脫靴,不知所措的高力士最后為李白脫下了靴子。高力士是唐朝著名的賢宦,他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心腹,曾幫助唐玄宗平定韋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亂,累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齊國公。高力士對唐玄宗忠心耿耿,不離不棄,安史之亂時,他和唐玄宗生死相依。唐玄宗成為太上皇后,高力士被李輔國陷害遭到流放,他在流放的路上聽聞唐玄宗駕崩,北望號啕痛哭,吐血而死。 張永(明朝) 張永是明朝正德年間的宦官,是著名的宦官集團“八虎”之一,也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心腹。他原本是宦官劉瑾的黨羽,后來因與劉瑾產(chǎn)生矛盾,出手毆打過劉瑾。熟悉明朝歷史的人們想必知道劉瑾是當(dāng)時權(quán)傾朝野的大宦官,而張永因不滿劉瑾四處為非作歹,設(shè)計將其鏟除,為國除奸,受到朝廷重賞。 司馬遷(漢朝) 司馬遷是西漢時期著名的史官,他因“李陵事件”得罪漢武帝,被施以宮刑,成為太監(jiān)。然而,司馬遷沒有就此沉淪,他忍辱負重,完成了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 寇連才(清朝) 寇連才是慈禧身邊的太監(jiān),他常常為慈禧梳頭,深受其喜愛。然而,這位沒什么文化的太監(jiān),目睹國家飽受列強欺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慈禧依舊大興土木。富有正義感的寇連才不顧個人安危,舍身為國,冒死向慈禧進諫,最后被慈禧處死??苓B才也是清末唯一關(guān)心國家安危的宦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