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經很久不曾想起這個夢了,但思考此次工作坊內容時,我又想起這個夢,且透過剛才提的“考試過關”的概念,忽然領悟了夢的意涵。這不是指要評分的那種考試,而是測驗某人是否準備好了。 夢里,有一位中年律師。一開始,我在一個人很多的房間里,這些人像是低階的職員,都比我年輕。那房間像個圖書館,四周都是書架。一位女士出現(xiàn),示意我到旁邊去,于是帶我到房間的另一處,或另一個房間里,我不記得了。 她問了我一個問題:如果我家有錢,而且我有權力,會不會想改變這一生,或上輩子發(fā)生的事? 我回答:不會,我什么都不會想改變,因為所有發(fā)生的事,都屬于一個更大的過程。即使當時完全無法了解事情的意義,但回頭看時,還是能看到某種理性,隱藏在狂亂的人生中,那些自己做對或做錯的事情里。個別事件都是更大整體的一部分,但這整體的意義,卻無法在事發(fā)當下窺知。夢中的中年律師認可我的答案正確無誤。 現(xiàn)在回頭看那個夢,加上海倫這些往事的線索,我認為海倫就是夢中那位女士,而我那段話的意思也清楚了:我們應該接納別人的現(xiàn)狀,不要企圖改變他們。 不論企圖改變事、或改變人,都如同耶穌在《課程》中提醒我們的,是把錯誤當了真。因為,除非你認為那是錯的,否則不會想改變它;而你必已先認定那是真的,而且對你有影響,才會說它錯。并且抱著幻術式的心態(tài),以為改變某件事,改變某人的行為或他令你嫌惡的個性,是一項義舉,這樣你才覺得舒服,但并非真的為對方著想。 那個夢像是在說,我已經準備好,用全然尊重的態(tài)度面對海倫,包括她的真我和小我。這就是我所謂的“考試”。 讓我舉一個自己“不及格”的例子。周六下午,我們通常會去購物,之后去天主堂望彌撒,我們多半這樣度過周六。但那天天氣很糟,下著雨,不適合出門,所以我們整天待在海倫的公寓里。海倫大發(fā)雷霆,氣一個不知打哪兒冒出來的奇跡教師,這人顯然正在標榜自己,海倫很厭惡他的作為,因他打著靈性的旗幟,實際卻在建立小我的王國,根本不了解《課程》,遑論有衷愛之心,只是利用它來謀一己私利。 海倫怒斥此人,也沖著比爾大聲嚷嚷。那個下午就這么過了。最后,大概是晚餐之后吧──那段日子,不管白天我們做什么,到了晚餐之后,夜幕低垂時,海倫都會沉靜下來。她先生路易會小憩一下,我們則坐在沙發(fā)上,如果這時間沒在編輯《課程》,可能已經完成,就利用此時說說話,一起禱告。這時,海倫會很安靜。 因此,我趁這機會,想借海倫曾在內心看到的一幕異相來勸她。那是開始筆錄《課程》之前的夏天,她看到自己和比爾在一個祭壇上,那是個龐大的祭壇,上面有希伯來文寫的“上主”, Elohim, E-l-o-h-i-m,耶穌從祭壇后面現(xiàn)身,并朝她走來。我現(xiàn)在是把整個異相的過程簡化了。她想在耶穌面前跪下,但被他制止,倒是耶穌自己走來,停在兩人中間,同兩邊的海倫與比爾一起跪下,就這樣,三人一起跪在上主的祭壇前。 這一幕對海倫意義重大,故我借此對她說:“我們何不一起禱告?何不觀想你和比爾在一邊,那個人在另一邊?讓我們一起靜下來,我會陪著你?!庇谑俏覀兙湍菢幼隽?,也真的管用。海倫覺得好多了,怒火平息。那晚我離開的時候,覺得很棒。 第二天早上我又過去,通常海倫來開門時,會吻我一下打招呼,但是這時她用憤怒、不屑的眼光瞪著我,威嚴十足,對我說:“不準再對我做那樣的事!”她只丟下這句話。我起先不懂她在說什么。她幾乎從不生我的氣,但這一次她氣得想把我宰了!后來她解釋說,前一天晚上我走后,不久,她上床睡覺。半夜醒來,怒不可遏,氣得想把比爾和那個人宰掉!她氣得無法再入眠,整夜輾轉反側,火冒三丈。原因就是我對她做的那件事。 此事現(xiàn)在講起來蠻有趣的,但那時候,海倫氣成那樣,可一點也不好玩。雖然事情的過程細節(jié)我記得不太清楚,但是我學到:我其實不該插手的。表面上,我的做法雖出于正念,看似充滿愛心,也確實符合《課程》所教,但那不是海倫想要的。海倫就是要生氣,她并不想擺脫憤怒。雖然我沒逼她,但確實鼓勵她不要生氣。 于是我很清楚一點──可能因這次的經驗,或另一件類似但非我引起的事,使我在初識海倫的那幾年,曾經認定她永遠也不會改變。但我也明白,海倫并不需要改變,這才是最重要的。從那時起,我不再企圖要她寬恕比爾、寬恕路易、或其他任何人。我清楚了解到,對海倫最有愛心的態(tài)度,就是單純地接納她;而最沒愛心之舉,就是企圖改變她。 隨著《課程》愈廣為人知,海倫接見的人也愈來愈多,接觸她的人很驚訝于得知她早在大學時期就寫過一個自傳式的作品,題名為“天國與海倫”。這是個很棒的標題,海倫文筆很好,由此可見。天國與海倫(Helen),暗示天國與地獄(Hell)。天國、地獄(海倫),她兼有二者。知道此事的人都很驚訝,所以,想改變她的人多得不得了。我曾經拜托其中我認識的人,不要去改變她,那樣不是在幫她。他們則用傳統(tǒng)心理學的論調駁斥我,說我把她嬰兒化,還引用《課程》的論調說這是特殊性。他們說我不應該鼓勵“依附關系”,這字眼在那年代應該還沒出現(xiàn),但他們就是這個意思。我試著解釋,是他們搞錯了,那樣做稱不上有愛心,因海倫并不想改變。這話聽起來很愚蠢,有誰不想改變!況且,海倫還是《課程》的筆錄者,她是聽見耶穌聲音的人,她助人無數,多么神圣…,諸如此類的評語不斷。 他們真的很努力想改變她,簡直可說是殘忍了。我不是說他們有意殘忍,但你們大都聽過這句話:“不要信任自己的善意,光有善意是不夠的。”善意往往是一廂情愿,未必是為被幫助者著想。這點非常重要,不論是對待自己,還是對待別人,都該抱著“接納”的態(tài)度。這不是否定在形式層次幫助別人,而是不要企圖去改變別人,除非他們自己愿意。而且,若他們愿意改變,會讓你知道的。人都很善于讓別人知道自己要什么,但你要懂得聽,因他們未必用言語表達,也不見得都能意識到自己要什么。但如果你肯傾聽,他們會告訴你。就像和海倫認識一、兩年之后,我了解到她并不想改變,所以,強迫她改變,一點也算不上有益的慈愛之舉。 中譯:釋慧軍 修訂:克蕾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