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建筑,世界各國的設(shè)計師都著力表現(xiàn)外立面,將設(shè)計重點放在建筑外墻的里面裝飾上。中國古建筑卻不同,因結(jié)構(gòu)所致,裝飾著重在屋頂。中國古代建筑以木結(jié)構(gòu)為主,由屋頂、構(gòu)架和臺基三部分組成,無法營造特別宏大的空間,大多為一到兩層,因此屋身大多被掩藏在屋頂之下,較為平淡。然而屋頂卻大不相同,建筑中屋頂所占比例幾乎和屋身一樣大,一般可達立面高度的一半左右,又屋頂居上,比屋身更加顯眼,于是屋頂自然而然成為了建筑外形塑造的重點。 在歐洲,屋頂?shù)臉邮酵且环N建筑流派的明確標識和精神內(nèi)涵的集中體現(xiàn)。雅典人在造型簡潔的人字頂?shù)膬蓚?cè)山墻部分,以他們最優(yōu)秀的雕塑家的作品來展示希臘民族的精華所在;羅馬人在萬神殿的拱頂上貼滿了黃金,表現(xiàn)了他們宏偉和豪華的文化特質(zhì);哥德式教堂曾用極富向上動感的尖頂,引導(dǎo)人們對天堂的向往;布魯涅列斯基一個充滿張力的集中式大拱頂壓在一個中世紀的十字形平面上,宣布了在建筑領(lǐng)域內(nèi)文藝復(fù)興時代的到來和神權(quán)的中介。歐洲人以斷代性極強的各種屋頂造型表現(xiàn)出轟轟烈烈的建筑發(fā)展過程,中國的建筑卻以極強的統(tǒng)一性和承繼性,延續(xù)和發(fā)展出屬于自己民族的建筑風格。 縱觀中國歷史,儒家禮制貫穿其中,成為支撐封建體系的基石。其核心是宗法和等級制度,尊卑貴賤、貴族庶人,一切都依照禮制規(guī)范劃分。這個觀念不僅貫穿于朝堂政治、家族門第、行業(yè)貴賤等各個方面,同時也體現(xiàn)在建筑上。 唐代,對住宅有著這樣的規(guī)制:“王公之居不施重拱藻井。三品堂五間九架,門三間五架;五品堂五間七架,門三間兩架;六品七品堂三間五架,庶人四架,而門皆一間兩架。常參宮施懸魚,對鳳,瓦獸,通栿,乳梁?!?/p> 可以看到,在千年前,中國建筑就已經(jīng)有了嚴格的等級制度。而禮對建筑的制約表現(xiàn)在了建筑類型、建筑規(guī)制和屋頂上。 屋頂?shù)牡燃?,決定了屋頂?shù)慕Y(jié)構(gòu)、飾物、顏色和使用材料等。中國古代建筑的特色很大程度上來說是從屋頂體現(xiàn)出來的。 這里先講講不同等級制度的屋頂種類。 1.廡殿(宋稱四阿頂)在封建等級制中,是第一等級的屋頂式樣,一般用于皇宮、廟宇中最主要的大殿,可用單檐,特別重要的用重檐。 單檐的有正中的正脊和四角的垂脊,共五脊,所以又稱為五脊殿。重檐的另有下檐圍繞殿身的四條博脊和位于角部的四條角脊。 在商代的甲骨文、周代銅器、漢畫像石、明器及北朝石窟中都可見到,實物則以諸漢闕和山西五臺唐佛光寺大殿為早,典型事例有北京北宮的太和殿。 2.歇山(宋稱九脊殿)歇山的等級僅次于廡殿,一般用于宮殿中的次要建筑和住宅、園林建筑中。歇山是由兩坡頂加周圍廊形成的屋面式樣,因由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脊組成,故稱九脊殿。若加上山面的兩條博脊,則共有脊十一條。 兩建筑作丁字相交的,其插入部分成為“抱廈”或“龜頭屋”,通常此部分之長度及體積均較短小。也有十字相交的,成為十字脊。 歇山的山面有博風板、懸魚等,是裝飾的重點所在。山花面與博風板見有一定的距離,可形成陰影。山花面上通常釘以有護縫條的垂直木板,或開窗或用雕刻、彩畫裝飾,變化甚多。 在漢代明器、北朝石窟的壁畫和石刻等可以見到,最早的實例有山西五臺南禪寺大殿。 3.懸山懸山在等級上次于廡殿和歇山,在宋代《清明上河圖》中可以看到,一般用于酒肆和民居。懸山是兩坡頂?shù)囊环N,是中國建筑中最常見的形式,也許還是中國最古老的一種屋頂樣式。它的特點是屋檐兩端懸伸在山墻以外,又稱為挑山或出山。 懸山一般有正脊和垂脊,較簡單的僅施正脊,也有用無正脊的卷棚。山墻處常露出木構(gòu)架的柱、梁或枋,若圍以土、磚墻,其山尖部分多作成五花山墻。 懸山
卷棚
在漢畫像石及明器中的民間建筑可以見到,實例有山東肥城孝堂山漢郭巨石祠、山西大同下華嚴寺海會殿。 ![]() ![]() 4.硬山硬山大多用于南北方的居住建筑中,它的出現(xiàn)可能與磚的大量生產(chǎn)有關(guān)。硬山也是兩坡頂?shù)囊环N,但屋面不懸出山墻之外。其山墻大多用磚石墻,并高出屋面,墻頭作出各種直線、折線或曲線形式,或另在山面作出博風板、墀頭等。 ![]() ![]() 5.攢尖(宋稱斗尖)攢尖多用于面積不太大的建筑屋頂,如塔、亭、閣等。特點是屋面較陡,無正脊,而以數(shù)條垂脊交合于頂部,其上再覆以寶頂。平面有方、圓、三角、五角、六角、八角、十二角等,一般以單檐的為多,二重檐的已少,三重檐的極少,但塔例外。 ![]() ![]() ![]() 攢尖最早見于北魏石窟的石塔雕刻,實物則有北魏嵩岳寺塔、隋神通寺四門塔等。此外在宋畫中也可看到不少亭閣用攢尖頂?shù)模贿^坡度都很陡峻?!稜I造法式》中也有關(guān)于斗尖亭榭的做法。明清這方面的實物就很多了。 ![]() ![]() 6.單坡單坡多用于較簡單或輔助性建筑,常附于圍墻或建筑的側(cè)面。可以說單坡屋面是斜屋面的最基本單元,一切較復(fù)雜的斜屋面都可由它組合而成。 ![]() 在河南偃師二里頭晚夏宮殿遺址中,即有單面廊和復(fù)廊。前者無疑使用了單坡屋面,后者可能合用一個兩坡頂,也可能在高墻的兩側(cè)各用一個單坡頂。漢建筑明器中也有不少單坡廊和雜屋的例子,直至今日,陜西等地農(nóng)村民居還有很多用單坡的。 ![]() 7.平頂在我國華北、西北與西藏一帶,由于雨量很少,建筑屋面常采用平頂。 ![]() 平頂是在櫞上鋪板,墊以土坯或灰土,再拍實表面。在它四周加短檐,稱為盝頂。 ![]() 盝頂
除上述屋頂樣式,中國因為地域廣大,氣候差異,地形地勢復(fù)雜,不同地域還產(chǎn)生了許多不同的屋頂樣式。 囤頂![]() ![]() 藏族平頂![]() 氈包式圓頂![]() 拱頂![]() 穹窿頂![]() ![]() 扇面頂![]() 萬字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