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建立西漢末年,朝政由外戚王莽把持。公元8年,西漢孺子嬰被迫禪位于王莽。 王莽順利登基,改國號為“新”。王莽即位后,發(fā)布了許多政策,又朝令夕改,十分混亂,增加賦稅,嚴苛刑法,百姓怨聲載道,終于導致民變四起。 漢高祖劉邦第九世孫劉秀,因為推恩令的關系從列侯遞降,到了劉秀的父親劉欽,也就是縣令這樣的小官。但劉欽早逝,9歲的劉秀成了孤兒,由叔父撫養(yǎng)長大,從小務農(nóng)。 公元22年劉秀帶著地方豪杰與大哥劉縯在南陽郡正式起義,史稱其起義軍為“舂陵軍”。 正式起義后的劉秀人生仿佛開了掛,一路披荊斬棘,與綠林軍聯(lián)合,后來受綠林軍擁立為王,劉秀復用漢朝旗號,打敗了王莽的四十萬大軍,王莽也死在了混戰(zhàn)之中,新朝亡。 公元25年,劉秀登基稱帝,仍沿用國號“漢”,后定都洛陽,是為漢世祖。后世稱劉秀所建立的漢朝為“東漢”。 新朝滅亡后,經(jīng)歷了長達十二年的征戰(zhàn),平定農(nóng)民戰(zhàn)爭,結束了地方割據(jù)勢力,劉秀終于再次統(tǒng)一天下。 但此時的中原因常年飽受戰(zhàn)亂之苦,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人口銳減。 為了盡快恢復國力,劉秀勵精圖治,制定了一系列與民休息的政策,輕徭薄賦,減少農(nóng)民負擔,還經(jīng)常發(fā)救濟糧以減少貧民賣身為奴;嚴厲懲治貪官污吏,厚待功臣。 這一系列政策的實行使經(jīng)濟得到恢復和發(fā)展,到其統(tǒng)治末期人口也翻了一倍。后世稱為劉秀統(tǒng)治時期為“光武中興”。 明章之治公元57年,劉秀因病駕崩,太子劉莊繼位,是為漢明帝。 漢明帝在位期間,繼續(xù)執(zhí)行與民休息的政策,并嚴禁后妃干政,對外戚也加以防范。在國力日益強盛的基礎上,積極開拓疆土,大敗匈奴,使西域重新臣服于漢朝。 公元75年,劉莊去世,太子劉炟繼位,是為漢章帝。 漢章帝也繼續(xù)了寬政仁和的治國方針,愛民如子,嚴禁酷刑。 漢明帝與漢章帝統(tǒng)治時期,經(jīng)濟得到快速發(fā)展,政治清明,使東漢達到鼎盛時期,被后世稱為“明章之治”。 但漢章帝時放縱外戚,為后來外戚掌權埋下了隱患。 由盛轉(zhuǎn)衰公元88年,漢章帝劉炟去世,太子劉肇繼位,是為漢和帝。 劉肇即位時年僅10歲,于是由太后竇氏執(zhí)政,竇太后將竇氏兄弟都安排在皇帝周圍,提拔了大量竇氏家族子弟在朝為官。 公元92年,漢和帝劉肇在宦官與大臣的幫助下奪回政權,一舉掃平竇氏勢力。 劉肇執(zhí)政期間,勵精圖治,寬緩為政,輕徭薄賦,安定邊疆,四夷賓服,使東漢國力達到極其盛。 漢和帝劉肇本以為結束了外戚,卻不料在東漢這只是個開始。 公元105年,年僅27歲的劉炟病逝,其子劉隆繼位,是為漢殤帝。劉隆登基時,出生不過百余日,是以皇太后鄧綏臨朝聽政,外戚上位。 漢殤帝劉隆,剛滿月就當皇帝,鄧太后臨朝,鄧騭掌權。 漢安帝劉祜,13歲繼位,依然由鄧太后和鄧騭掌權。 漢順帝劉保,11歲繼位,大權掌握在宦官手上,宦官與外戚梁氏勾結,后由梁氏專權。 漢沖帝劉炳,1歲繼位,外戚梁氏把持朝政。 漢質(zhì)帝劉纘,8歲繼位,大權依然控制在外戚梁氏手中。 漢桓帝劉志,15歲繼位,梁太后臨朝稱制,后依靠宦官的力量打擊梁氏,鏟除梁氏黨羽,此后宦官當政,以李膺為首的反宦官集團被終身禁錮,不得做官,為“黨錮之禍”,漢桓帝劉志則荒淫無度,朝野上下怨聲載道。 漢靈帝劉宏 ,12歲繼位,外戚竇氏權傾朝野。后來竇氏密謀鏟除宦官反被宦官得知發(fā)動政變,竇氏一族覆滅。漢靈帝劉宏不理政事,由宦官執(zhí)政,生活糜爛不堪。 漢靈帝死后,漢少帝劉辯13歲繼位,實權掌握在外戚何進手中,宦官與外戚爭權火拼,少帝被迫出宮,后來受制于軍閥董卓,打破了宦官與外戚多年的平衡 東漢王朝,皇帝大多早逝,外戚想要上位,就擁立幼帝。長大成人的皇帝想要當政,就只能依靠宦官的力量,于是,東漢王朝的政權就在外戚和宦官的手上交替。 ![]() 結果就是黨爭不斷,哪有人管百姓死活,是以百姓多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公元189年,董卓廢少帝立劉協(xié)為帝,是為漢獻帝,董卓死后,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劉協(xié)被迫禪讓于曹丕,曹丕登基稱帝,改國號為“魏”,東漢就此滅亡。 東漢公元25年建國,享國一百九十五年,除了初期四位皇帝(光武帝、漢明帝、漢章帝、漢和帝)在位時期政治清明,百姓安樂。 ![]() 公元105年開始,朝政就由外戚和宦官交替把持,朝野上下混亂,百姓民不聊生。 講到大漢王朝,人們能想起的大多都是西漢時期的故事,楚漢爭霸的劉邦、漢武帝的雄才偉略、絲綢之路、昭君出塞等,而后來的三國時期,人們?nèi)鐢?shù)家珍,偏偏東漢這一時期,人們提到的卻是少之又少。 東漢也曾盛極一時,只是其名存實亡的皇權制度實在令人唏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