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麻黃加術(shù)湯 【組方】麻黃(9g)、桂枝(6g)、炙甘草(3g)、杏仁(6g)、白術(shù)(12g) 【用法】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徽似汗。 【功用】發(fā)汗解表,散寒祛濕。 【主治】風寒夾濕痹證。身體煩疼,無汗等 【方解】 本方證屬素體多濕,又外感風寒,表寒及身疼較后方為重,故用麻、桂與白術(shù)相配以發(fā)汗解表、散寒祛濕。然發(fā)汗祛濕又不宜過汗,方中麻黃得白術(shù)雖發(fā)汗而不致太過,白術(shù)得麻黃則能盡去表里之濕,相輔相制,深得配伍之妙。 二、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組方】麻黃(6g)、杏仁(6g)、薏苡仁(12g)、炙甘草(3g) 【用法】上銼麻豆大,每服四錢匕(12g)。水盞半,煮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 【功用】發(fā)汗解表,祛風除濕。 【主治】風濕在表,濕郁化熱證。一身盡疼,發(fā)熱,日晡所劇者 【方解】 本方證不僅表寒及身疼比較輕,且日晡發(fā)熱增劇,有化熱之傾向,故而不用桂枝、白術(shù),改用薏苡仁滲利清化。全方用量尤輕,亦為微汗之用。 三、大青龍湯 【組方】麻黃(12g)、桂枝(6g)、炙甘草(6g)、杏仁(6g)、石膏(12g)、生姜(9g)、大棗(3g) 【用法】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徽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功用】發(fā)汗解表,兼清里熱。 【主治】外感風寒,里有郁熱誑。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無汗,煩躁,口渴,脈浮緊。 【方解】 本方主治外感風寒表實重證而兼里有郁熱者。方中倍用麻黃,故其發(fā)汗之力尤峻。其煩躁為郁熱在里,故加石膏清熱除煩;生姜合麻、桂則散風寒以解表邪,合棗、草則益脾胃以滋汗源,使汘出表解,寒熱煩躁并除。 四、三拗湯 【組方】甘草不炙、麻黃不去根節(jié)、杏仁不去皮尖各等分(30g)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五錢(15g),水一盞半,姜五片,同煎至一盞,去滓,通口服。以衣被蓋覆睡,取黴汗為度。 【功用】宜肺解表。 【主治】外感風寒,肺氣不宣證。鼻塞聲重,語音不出,咳嗽胸悶。 【方解】 三拗湯為麻黃湯去桂枝,故功用重在宣散肺中風寒,主治風寒犯肺之咳喘證。但三拗湯為宜肺解表的基礎方,主治風寒襲肺的咳喘輕證。 作圖:徐明發(fā) 創(chuàng)意:徐明發(fā) 編輯:徐明發(fā) 參考資料:《方劑學》、《中藥學》、《湯頭歌訣》等
|
|
來自: 逸農(nóng)農(nón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