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北京這座城市的歷史,離不開中軸線。在歷史上,這條中軸線也被稱作“龍脈”。它是一條貫穿南北的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到鐘鼓樓,長達7.86公里的線路上,匯集了北京古代城市建筑的精髓。建筑大師梁思成曾這樣贊美這條中軸線:“一根長達八公里,全世界最長,也是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穿過全城。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chǎn)生。” 在這條中軸線上,作為京城外城最重要的城門,也是南中軸線起點的永定門,作用至關重要。而永定門,因為獨特的位置,呈現(xiàn)出別樣的韻致。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京城迎來了又一次大規(guī)模建設高潮。此次工程的主要目的是環(huán)繞著原有的京城修筑一圈“外羅城”,以保護各城門關廂地區(qū)以及京城周邊東西南北四郊各壇廟不受到北方蒙古軍隊的侵襲。然而由于經(jīng)費有限,原有計劃最終擱淺,取而代之的是只在南側修建起了一座“南城”,并開有七座城門,這七座城門中最為宏偉的當屬永定門了。永定門最早稱為“正陽外門”,明嘉靖四十三年正式命名為永定門。 永定門位于外城南側城墻的正中央,也是北京城中軸線的南側起點,其規(guī)制完全依照內(nèi)城城門的做法,采用重檐歇山三滴水樓閣樣式,面闊七間,但進深略小,只有三間,所以可以說永定門是“瘦版”內(nèi)城城門。 不過永定門并不是一開始就是這個樣子,當年嘉靖皇帝修筑外城的時候畢竟財力有限,因此當時的永定門,第一是沒有興建箭樓,只有一圈甕城,城門樓也只是和其余六座城樓一樣的單檐歇山頂?shù)娜_間建筑,這一點能從乾隆十五年(1750年)所繪制的京城全圖中看到。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這座城樓才被升格改造,并增建了箭樓。新改造的永定門和北側的正陽門遙相呼應,并和其間交錯分布著的皇家祭壇和繁華街區(qū)一起勾勒出了北京城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即便是民國時期,這里依然風景獨好。上世紀30年代瑞典的建筑學家奧斯伍爾德·喜仁龍在考察完北京的所有城門后,在《北京的城墻與城門》中曾用這樣的話描述當時永定門的情景:“甕城內(nèi)景色優(yōu)美,有若干樹木和店鋪。除了用長扁擔挑著筐子的人,還有人力車、手推車、駱駝隊和軍用物資(運往南面營地),山流不息地從這里通過……” 在這些景觀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永定門外的燕墩,雖然這只是一座墩臺式的烽火臺,但它的身份確是北京城的五大鎮(zhèn)物之一。元明兩代,在京城南方五行屬火的方位筑起了這座烽火臺。對于這京城五鎮(zhèn)的說法,清代的乾隆皇帝在他所做的《神木謠》中便明確為之進行了定義,清末光緒年間出版的一本當時的北京旅游指南小冊子《都市叢載》中更是有詳盡的描述,其中提到了燕墩?!吧陈诽鎏龉袍E存,石幢卓立號燕墩。大都舊事誰能說,正對當年麗正門?!笨梢姟拔彐?zhèn)”一說在當時流傳之廣。 燕墩在明嘉靖年間以前是一座土墩,嘉靖年間修筑外羅城時進行了包磚。清乾隆年間于燕墩之上力氣了一塊御制碑,上面有乾隆皇帝的兩篇文章,即《御制皇都篇》和《御制帝都篇》,這兩篇文章應該算作當時封建國家最高統(tǒng)治者為首都所做的最權威最有力的廣告,將其鐫刻在京城南大門外,向來往路人宣傳北京。 永定門內(nèi)的景色,則是對南方“屬火”的最大的一個諷刺,因為一旦遇到雨天,永定門內(nèi)大街就是一片水鄉(xiāng)澤國。不過這一帶的路況多少隨著北京城內(nèi)第一條鐵路的開通有所改善。1865年英商在北京城外修造了一條長約千米0.5的小鐵路,試行小火車,由于時人不料北京人視之為“怪物”,沒過多久,慈禧急忙飭令步軍衙門拆卸。此事在李岳瑞的《春冰室野乘》有記。 北京的城墻開始被拆除,也是從永定門開始。1900年庚子之變,八國聯(lián)軍攻占北京城。英國軍隊以天壇作為自己的大本營。為了方便軍用物資和士兵的運輸,英軍決定棄用已經(jīng)被焚毀的馬家堡車站,而將鐵路繼續(xù)往東北方向延伸至天壇西門,并在永定門城樓下鑿開了城樓西側的城墻,以方便火車的來往。清政府認為將皇帝專用的祭壇大門改成車站實在是有失體統(tǒng),要求他們重新選址。后來,英軍就把新的火車站選在了今天的正陽門城樓東南側,并著手興建正陽門東車站。此后,永定門的豁口也被封上了,永定門附近的鐵路也被拆除。鐵路拆除后,修建了有軌電車,不過有軌電車存在的時間非常短。 |
|
來自: 昵稱48503472 > 《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