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用什么辦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那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盧梭 1 一味在物質上富養(yǎng)孩子,只會養(yǎng)出孩子不匹配的消費觀 還記得轟動一時的“留學生機場弒母”案件嗎? 在日本留學五年的汪佳晶,25歲了,從未勤工儉學,每月張口找母親要7000元學費和生活費,母親四處舉債,實在是拿不出錢,他竟在機場捅了前來接機的母親9刀。 然而,更讓人可悲可嘆的是,母親在沒有生命危險后,還以“孩子有精神病”為孩子辯護,但最終還是輸給了法律。 是什么,讓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對自己舉刀相向的惡魔?正是家長自己對孩子的無底線的溺愛,無底線的物質滿足。 有一句話,叫做窮養(yǎng)兒子富養(yǎng)女,窮養(yǎng)兒子,才能讓男孩學會吃苦,學會擔當。 富養(yǎng)女兒,才能讓女孩有底氣,有見識,不會被他人的小恩小惠迷了眼。 這句話當然是有道理的,但是到了現在,很多家長不管男女,都在富養(yǎng)孩子,父母們總是在說,再苦不能苦孩子。 別人家孩子有的,自己的孩子也要有,不能讓自己的孩子被別人瞧不起,自己苦點累點沒事,只要是孩子要求的,自己省吃儉用也要滿足孩子,不能委屈了孩子。 于是,不富裕的家庭硬是養(yǎng)出來一個花錢大手大腳的富二代。 孩子隨隨便便一雙鞋幾百上千,自己買一件幾十塊錢的衣服都要猶豫很久,家長總是在付出,為了孩子付出自己的一切,期望著自己的富養(yǎng)能夠讓孩子的未來更好。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欲望也在增長,小時候想要的是幾十塊錢的玩具,長大后想要的幾千塊錢的電子產品,上萬塊錢的護膚品,幾百萬的房子車子。 一味的在物質上富養(yǎng)孩子,一味的滿足孩子的物質要求,只會養(yǎng)出一個沒有金錢觀念的孩子,只會向父母伸手的孩子。 2 父母的悲哀,付出全部卻養(yǎng)不出感恩的孩子 中國式父母,總是在無私的奉獻,哪怕在外工作再苦再累,也要牢牢的把孩子護在羽翼下,不讓孩子經受一點風雨。 但是往往,這樣無私的愛只會養(yǎng)出不知感恩的孩子。 在《少年說》中,有個叫葉欣雨的女孩,一上臺就聲淚俱下,質問父母:
面對女兒的控訴,父母一直硬撐著,強顏微笑,超市是家庭的經濟來源,不好好打理超市,哪來的經濟收入? 最后一刻,這對父母終于忍不住,雙雙掩面抹淚,只能說:“爸爸保證以后多陪陪你!”當然,孩子期望父母的陪伴,這很正常。 但是孩子能這樣一邊理所當然的享受著父母辛苦工作換來的物質生活,一邊控訴辛苦工作為她創(chuàng)造更好的物質條件的父母,只能說明父母的愛給的太多了。 所以孩子才會習慣對父母的付出麻木無感,熟視無睹,甚至索取更多。 同樣是這期節(jié)目,13歲的男孩李仁志告白父母,感恩“外賣配送員媽媽”引發(fā)了“集體淚崩”。 當這個胖墩墩、一臉憨厚的男孩登上樓梯,坦然地說:
“媽媽,我覺得你很偉大!”李仁志,是這樣評價媽媽的職業(yè)的。 同樣是孩子,有的孩子無視父母的付出,一味的索取,而有的孩子以媽媽的職業(yè)為榮,更是看到了媽媽工作的辛苦,我想,這樣的孩子,以后一定能有責任,有擔當,更能善待他人。 3 溺愛的孩子的父母,你們的無私不是偉大,而是愚蠢 “我這套浦東的房子280平,是我23歲的兒子送給我的。你們的兒子會買房子給你們住嗎?他可能還指望你吧?”一位上海的單親媽媽自豪地說! 她不是富豪,她只是一個工人出生,有著三次失敗婚姻的女人,但是她卻是一個成功的母親。 在中國張大的她,對待自己孩子和大多中國父母一樣,對孩子的一切大包大攬,自己再辛苦也不能讓孩子受苦。 于是,回到故土以色列的她,支著春卷小攤掙錢,孩子放學回來后,沙拉就在給孩子們做餛飩,下面條,如果沒有那番話,她可能就如同一個中國普通的單親媽媽那樣,辛苦把孩子們拉扯大。 直到一天,一個鄰居訓斥她的兒子:“你們已經是大孩子了,應該學會去幫助你的母親,而不是在這看著母親忙碌,自己就像廢物一樣?!?/strong> 又轉過頭訓斥沙拉:“別以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親……” 從那以后,沙拉學會了一句話,特別狠心,才能特別愛! 于是,小小年紀的孩子不再待在母親的羽翼下,而是早早開始學會掙錢養(yǎng)家,后來她的每個孩子都在自己的領域獲得了成功。 盧梭說,你知道用什么辦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那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對孩子最好的愛,是教孩子學會做人,學會生活,而不是讓孩子生活在蜜罐里,不讓他嘗一絲苦澀。 糖吃多了,孩子就不會感覺甜了,只會感覺膩,自然也不會珍惜,只有吃過苦的孩子,才會明白那些甜蜜有多珍貴。 所以,不要再溺愛你的孩子了,你無私的奉獻只是感動了你自己,但是卻害了孩子的一生。 你總會老去,孩子總有一天會面對這世上的風雨,到時候沒了你的保護,他自己又沒有獨立的能力,他的人生必將舉步維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