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案:本文絕不是否定太極拳的技擊內(nèi)容。只是從某個角度來探討太極拳推手的走向和定位。因為,方向錯了,不但一切的努力均化為烏有,而且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也會喪失殆盡。 一、競技推手比賽是新事物,還是太極亂象 曾經(jīng),太極拳推手因似有打斗和技擊的嫌疑而被冷落。近來,體育行政部門開始嘗試用競技比賽的方式進行推廣。不管是因勢利導也好,形勢所迫也好,關(guān)鍵是,當太極拳推手真的以一群青少年甚至中年人在場地上摔來摔去的形式而存在的時候,對于太極拳(文化、智慧、理論)來講,是喜還是憂? 推手絕不是摔跤,看當今的比賽卻全在生拉硬拽,角力摔跤;推手絕不是爭斗,綜觀比賽場上都是斯文全無,若困獸斗。 搏殺和技擊,曾是武術(shù)起源和發(fā)展的唯一理由。而那個時代早已一去不復(fù)返。但其得以留傳下來的東西,卻可無限澤被后世,造福人類。太極拳養(yǎng)生健身,開發(fā)智慧,明志悟道,功效卓越,不可唯技擊是論,否則必陷入死胡同。 尚若演化淪落在競技場,登上擂臺的時候,若非為名,必是為利,何關(guān)道乎? 體制的原因,體育行政主管部門手握大量資源,卻被政績所困,多靠主觀愿望、慣性思維來引導和開展工作,出于便利化和可操作性考慮,在形式和表面上大做文章,把很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東西整的徒有其表,只剩下“美麗”的外殼和“似是而非”的怪胎,并加以普及推廣。現(xiàn)在由官方組織的各類活動、培訓、賽事如火如荼、輪番上陣??杀氖遣簧偃藢μ珮O拳知之甚少,跟風盲從,或為了名利榮譽,趨之若鶩,未免讓人唏噓嗟嘆。 官方主管能有多少途徑和意愿,傾聽民間有價值的呼聲和建議,殫心竭慮,思考著將傳統(tǒng)太極文化納入健康和良性發(fā)展軌道?即使有此雄心,可能也要付出比現(xiàn)在多的多的努力才行。 而適宜傳統(tǒng)太極拳推手發(fā)展的沃土依舊在民間。這些自由結(jié)合的團體散布扎根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只是純粹的愛好,沒有任何功利和名利因素的干擾,貌似松散,卻團結(jié)凝聚,安貧樂道,踏踏實實。 二、太極拳推手練的是什么 推手(古稱打手、揉手、擖手),是太極拳習練到一定階段后的必修課程。是熟悉太極勁法,掌握接引化發(fā)要領(lǐng)的操練場。是對骨架身形是否完整合度的直接考核。是對能否隨遇平衡,得機得勢的真正檢驗。是身心俱練,內(nèi)外按摩,增加太極拳興趣的法寶。是感知開合鼓蕩、松柔圓活的最佳手段。是找根勁、借人力,明察毫厘之變,順中用逆的高深學問。是測試是否真松,以及松的程度的不二法門。是破解太極拳玄機奧秘的金鑰匙。 練習和研究推手,有助于深層次領(lǐng)會人體結(jié)構(gòu)、力學原理、動靜之機和陰陽生克之理。通過與對方的搭手、喂勁、問勁、聽勁,來感知他人松、柔、沉、圓活的用勁變化規(guī)律,暴露并發(fā)現(xiàn)自己的認知缺陷與不足。 推手是踐行太極拳理念與思維的方式。講究化解矛盾而非制造矛盾。每遇外力攻擊,是能讓對方終不得力、不得勢而終止侵害的高深藝術(shù)。 推手本身不是技擊,若是生搬硬套到擂臺上,必是不倫不類,牽強附會,終將事與愿違,貽笑大方。 三、競技推手比賽與民間推手交流的本質(zhì)區(qū)別 從養(yǎng)生學角度來看。競技推手比賽,腎上腺素過旺分泌,血壓升高,呼吸急促,瞳孔放大,氣滯不順,關(guān)節(jié)骨骼負荷陡增,交感神經(jīng)失常,動靜失衡,貽害大焉。 民間推手交流,則情況正好相反。因輸贏勝負非必選項,方能松柔順隨,安舒平和,體松意緊。結(jié)合行拳走架而得的內(nèi)氣充盈,周身鼓蕩,練到明朗之時,有若天人合一,身心俱練,不養(yǎng)而養(yǎng)。 若得知己知人而達知天地之妙,必先修粘黏連隨之功。是人則易犯頂匾丟抗之病。古今太極練家,皆以推手來戒除后天的用力習慣,去掉丟頂抗扁的肢體本能,體悟從人之力,順人之勢,因勢利導,陰陽相合,內(nèi)外統(tǒng)一。以達平衡周全,安中守靜,圓潤不爭的太極之境。若被用來比賽競技,恐難免會掛了羊頭,卻賣了狗肉。 民間推手交流,在你來我往的陰陽互補中,缺陷得以自彰,弱點得以自曝。亦無心境之亂,更無得失相爭,真理和大道得以顯現(xiàn)。這樣的推手,如同睡在親人身邊,心靜體松,安適自如。 但競技比賽推手,只在勝負得失。往來較技,如臨大敵,精神急促,血脈賁張,奮力相搏,力僵氣滯,元氣過耗,離經(jīng)背道。 真修太極者,不嗔不慍,不畏不驕,心靜體松,外邪不侵,綿綿若存。故推手交流,心存感恩,視對方為一面鏡子,洞悉自我。每逢接觸,點到為止,數(shù)秒之間,或能透過眼神、氣息、意念、皮毛觸點等等,對彼此的太極層次了然于胸。 至于你來我往,或順或背,真的只是配合著玩而已。 太極智者皆知,人無完人,藝無止境,無論對方是誰,功夫高低,都永遠不可能做為驗證自己功夫的參照系。因此明白,每次交流中的“輸”和“贏”,均無任何實質(zhì)意義。 四、性命雙修,由拳入道,才是練拳之根本 當今社會,浮泛和表面化的東西往往會形成認知主流。謬誤被眾人傳頌,便會成為真理。太極拳界也不例外。所謂“技擊是驗證太極拳的唯一標準”,“不能戰(zhàn)的絕不是太極拳”;“推手是對抗訓練的一種輔助手段”,“是為了破壞對方重心,使其失去平衡”。這種似是而非的觀點,對太極拳講“對抗”,求“破壞”的理論界定,是對傳統(tǒng)太極文化的無知曲解,也是對太極拳的污辱和褻瀆。 經(jīng)常會看到一些太極拳習練者,沒有得到太極拳之皮毛,卻喜歡套用太極拳理,夸夸其談,既不懂技擊的實質(zhì)含義,也無艱苦恒久之練習,既缺乏專業(yè)化的平臺訓練,也沒有高水準的對手陪練,只憑興趣愛好,靠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的小打小鬧,就想借力打力、四面拔千斤,恐怕有點癡人說夢,天方夜譚。 能打依然拳匠,善擊不過武夫。 民族靈魂,尚武精神,皆無關(guān)拳技,而應(yīng)該是勇敢和無畏的精神氣節(jié),是絕不屈服的高貴靈魂,是敢于渺視一切強權(quán)的霸道。拳腳上的功夫,微不足道。即使常見的街頭打斗,也無非是由意志決定結(jié)果,勇者勝,拳腳功夫次之再次。 而太極拳對武術(shù)精神的理解則更上一層樓,有“坐看云卷云舒,靜聽花開花落”的大度從容。有不頂、不爭、不犟,如水般應(yīng)物的泰然自若。 因此,要么從太極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明法懂理,益智怡情,養(yǎng)生健身,樂天知命,求真合道。要么為了技擊取勝、獎牌證書,去練擒拿摔跤,自由搏擊,練肉磨皮,更能短期見效,立桿見影。 以上兩者之間沒有中間地帶。對于只練太極套路和太極推手,卻想無敵的人,還是專心地去做夢吧。 太極本無拳!所謂的太極拳,亦不過是武者用太極的思維尋求技藝的層次拓展罷了。 有道是天下第一能怎樣,健康快樂是真經(jīng),笑到最后才算贏。 太極之理,可以助益于人生的一切境遇,往往看似不可調(diào)和,卻能一個念頭化于無痕。而對抗性推手比賽,是以人為規(guī)矩,爭一個象征性的立位。結(jié)果只有輸贏,是死結(jié)。太極拳的真正精髓,是體現(xiàn)陰陽生克之道,最終化解矛盾,是重生。 太極拳的魅力,正在于你怎么理解她,都不夠完全;你如何贊美她,都不為過分;你如何探究她,都只能窺知一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