璽一般包括公璽、私璽和“言信”之類的詞語璽以及圖像璽等,其鈕制豐富,有鼻鈕、覆斗鈕、亭閣鈕、帶鉤鈕、水禽鈕、鳥鈕、虎鈕、鹿鈕、猿鈕、人形鈕、戒指鈕等。古璽的印面形狀也是多種多樣的。除常見的正方形、圓形、長方形外,還有盾形、凸字形、橢圓形、曲尺形、菱形、心形,以及由兩個、三個、四個或圓或方或三角形組成的連珠印章??傊怒t無論在鈕制、印面形狀或文字風格上都散發(fā)著一個百家爭鳴時代獨有的充滿自由和創(chuàng)造的魅力。 廣義的戰(zhàn)國古璽包括楚、齊、晉、燕、秦、巴蜀六大系。從戰(zhàn)國文字的角度講,西土秦文字與東方六國文字差異甚大。從璽印本身講,秦印早年迥異于東方諸國璽印,后來秦國又在兼并天下后,用秦印范式統(tǒng)一了其他諸國古璽,并開創(chuàng)了后來八百年中印章的模式。所以,狹義的古璽并不包括秦印。 楚系古璽 楚國是戰(zhàn)國時期南方強國,它吞五湖而含三江,主要在今湖北、湖南、安徽、河南一帶。先后以郢今湖北江陵 、陳 今河南淮陽 、巨陽 今安徽太和 、壽春 今安徽壽縣 為都。強盛的國力,浪漫的民風,孕育了發(fā)達的楚文化。其璽印也同其漆器、帛書、銅器等物質文化一樣,古奧、雍容、多樣、奇?zhèn)ァ?/p> 楚璽,特別是公璽,以陰文為主,大小不一。印面形式上多施邊欄,如“陳之新都”,許多印還用田格。少數(shù)方印還用格,如“大府”璽。文字構成上,“金”字旁多作“”、“”(圖1)、“”,不見于他國古璽,而與楚國銅器、竹簡文字一致?!按蟆弊鳌啊?,“府”作“”,“陳”作“”等,均為楚璽特有寫法。一些官府官職的名稱也為楚地自家特色,如稱某府如“行府” 、某客 如“郢粟客”圖2 。至如“莫囂”、“連尹”,更是他國未聞。 齊系古璽 齊國是東方大國,控有今山東、河北東南、河南東部和江蘇北部一帶。所謂齊系還包括齊附近的魯、任、薛、滕等國。齊系古璽印面形式上除也常用邊欄外,印的上方或有一突,如著名的“易都邑圣□□之”,或上下各有一突,如“齊立邦璽”。其文字也有一些特殊寫法,如“馬”作“” 圖3 、“陳”作“”。印文或作“子某子”,如“子子”?!啊笔浅碍t”外齊璽的另外一種自名,可釋為“節(jié)”,僅見于齊系古璽。 燕系古璽 燕是戰(zhàn)國之時偏安于北方的比較弱小的國家。初都于薊 今北京附近 ,戰(zhàn)國晚期燕昭王時期 公元前311—前279年 又以薊西南不到70公里的武陽為下都。燕公璽主要有兩種:一種為方形陰文璽,一般邊長為2.1—2.4厘米。印文最常見“某都某”格式,如“平陰都司徒”、“徒口都丞”等。另一種為長條柄鈕朱文璽。此類極富燕璽特色,他國不見,如“大司徒長伏符 乘”。印章多還常見一種自名“”,讀如“瑞”,如“外司爐” 圖4 ?!吨芏Y·春官·典瑞》鄭玄注有:“瑞,節(jié)信也?!笨梢娺@類長條陽文璽可能就是《周禮》所說的“璽節(jié)”。另外燕璽文字還有—些特殊的寫法,如馬圖5 、都、丞等字寫法即僅見于燕。 從藝術角度看,燕公璽同類璽形式往往十分相近,缺少變化,篆文亦失于呆板拘謹。私璽 圖6 也不如楚璽、晉璽來得靈動精悍。也許是老天出于平衡的需要,燕烙馬印“日庚都萃車馬”卻如天馬行空,一向被推為千計古璽的壓卷之作。此印1892年在河北易縣出土。后為著名學者王懿榮以150兩銀子購得 一說1896年王氏以600兩白銀購于易州裴某處 ??上Ш罅鞑厝毡揪┒加朽忦^。現(xiàn)一方印蛻即標價1萬日元 約合人民幣700余元 。此璽鈕部中空,可安木柄,邊長7厘米。尺寸之大,布局之奇,獨步戰(zhàn)國,無論漢魏?!叭崭肌睘檠嗟孛拜蛙嚒奔锤避?。馬身烙此印,表示此為日庚都官署副車所用之馬。馬字上部是馬頭的象形,下邊兩橫表示將馬身省略,是燕文字獨特的寫法。 晉系古璽 春秋晚期,禮崩樂壞。晉國六卿中韓、趙、魏三家戮力改革,贏得了民心,終于瓜分了晉國。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承認三家為各自獨立的諸侯國,史稱“三家分晉”。但由于固有的親緣關系,三晉古璽風格頗為一致,個別公璽可據(jù)地名別之。晉系古璽多出土于山西、河南、河北和陜西北部一帶。公私璽俱以朱文為多,邊長一般在1.5厘米左右,這與其他諸國公璽一般較私璽為大,兩類風格也多有一定距離頗不一樣。其文字寫法也有許多特色。如“樂成府”的“府”寫成“西疆司寇” 圖7 的官名“司寇”主要見于三晉,且“寇”寫作“ ”等。晉璽印風工麗巧致,惹人喜愛,與楚璽的恣肆、齊璽的粗獷、燕璽的拘謹、秦璽的天真頗不一樣,為古璽中上乘之作。 巴蜀印章 巴、蜀是從新石器時代到秦代生活于四川及周邊地區(qū)的古代少數(shù)民族。其立國時代從商代晚期至戰(zhàn)國晚期,延續(xù)千年之久。主要在戰(zhàn)國時期,特別是戰(zhàn)國晚期,巴蜀先民孕育了發(fā)達的印章文化。因其印面內(nèi)容含意隱晦,不是漢字,也很難說是文字還是圖畫,我們權稱之為巴蜀符號印。其質以銅為主,兼有石、陶。鈕式以鼻鈕為主。印面多為圓形 圖8 ,少量為方形、長方形、山形等。印面邊長或直徑約3厘米,略大于同期其他地區(qū)的公私璽印和圖像印。個別大者達5厘米,小的僅0.8厘米。印章內(nèi)容由各種獨特的巴蜀符號組成。就其單體符號而言,可分解為三類:甲類為明顯的象形符號,如罍、鐸、削、戈、手、人、馬、蟲、鳥、蛙以及其他動物。乙類為形態(tài)抽象但穩(wěn)定,而且是多次出現(xiàn)的基本符號。如∽、王、 M M M 等。丙類為暫時還不能掌握 規(guī)律的其他符號,如付土木臺伐宀凸.等。從現(xiàn)在出土、著錄的一千多件巴蜀印章上的約150種左右符號看,它們一定代表某種特定的意思。已故先秦史文字學專家徐中舒教授在其名著《古今文字對照表》中推測,這些巴蜀符號“只能表意,不是可以按字宣讀的語言,只有巫師才能認識,還要多方譬喻解說,不然一般人是難以理解的?!睂<艺J為,巴蜀符號印是具有標識、領有、稱謂、徽記等實用功能的印章。巴蜀先民篤愛印章。所以他們用印隨葬之風遠盛于同期的中原諸國。在古巴蜀與秦楚等周邊地區(qū)的交流中,巴蜀符號印很可能對秦漢圖像印的興起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