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中西醫(yī)結(jié)合內(nèi)科、心腦血管科專家陳可冀說:“如果說二十世紀是血瘀證的世紀,那么二十一世紀就是痰證的時代,痰證的研究勢在必行”。 【痰濕的原因】 在現(xiàn)代社會,基本上人人都能吃飽穿暖,且過食肥甘厚膩,加上出門坐車,久坐辦公等,運動變少,身體代謝減慢,水液津微積聚成了痰濕,所以疾病以痰證居多。 百病皆為痰作祟,為何? 中醫(yī)講過,“濕聚成痰”,當陽氣不足,即過多的濕氣不被運化,聚集在一起,就形成黏滯不化的痰濕,其可停留在身體的各個部位,五臟六腑、關(guān)節(jié)等都有可能。 痰導致的疾病內(nèi)、外、婦、兒都有,故有“痰生百病”之說。另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中早有“痰為百病之源”論述。 【痰濕的表現(xiàn)】 痰濕常表現(xiàn)為體形肥胖,腹部肥滿,胸悶,痰多,容易困倦,身重不爽,喜食肥甘醇酒,舌體胖大,舌苔白膩,多因寒濕侵襲、飲食不節(jié),先天稟賦、年老久病、缺乏運動而發(fā)病,常隨痰濕留滯部位不同而出現(xiàn)不同的癥狀,發(fā)病傾向:易患消渴、中風、胸痹等。 舌苔白、膩、厚且有齒印,是典型的痰濕體質(zhì)的人的舌象。 今天在這里,為大家介紹一味神奇的古方——《二陳丸》,對于治療痰濕,極為有效。 【二陳丸簡介】 800余年前,《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就記載了“二陳湯”,其由半夏、橘紅、白茯苓、甘草(炙)組成,制成粗散,生姜烏梅水熱服。其是治療濕痰的要方。 晚清醫(yī)家凌奐責令其子凌綬曾編校的《飼鶴亭集方》一書中,改為丸劑,名“二陳丸”。根據(jù)2005版《中國藥典》中二陳丸的處方,改橘紅為陳皮。由于陳皮和半夏是二陳丸中的主藥,方中又以陳半夏為最佳,因此稱此藥為二陳丸。 【方解】 方中以半夏為君藥,取其燥濕化痰,和胃降逆,消痞散結(jié)。陳皮為臣藥,理氣燥濕,使氣順而痰消。佐以茯苓健脾滲濕,濕祛而脾旺,痰無由生。使以甘草調(diào)和諸藥,兼可潤肺和中。諸藥相合,共奏燥濕化痰,理氣和胃之功。 【二陳丸功效】 1、化痰潤肺,降逆止嘔 《二陳丸》中的主藥陳皮具有寬胸理氣、化痰和胃等功效,常用于治療咳嗽、痰多、痰濕嘔吐等癥狀;半夏能燥濕化痰,且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常用于痰濕不化或因寒痰過盛而引起的嘔吐的等癥。 2、治療慢性支氣管炎 方中半夏有鎮(zhèn)咳作用,陳皮所含揮發(fā)油有祛痰作用,甘草能促進咽喉及支氣管分泌,使痰液易于咯出。三藥并用,共奏燥濕化痰、鎮(zhèn)咳降逆之功,故可用于慢性支氣管炎的治療。 3、清理腸胃,治療胃潰瘍 配方中茯苓能保護胃黏膜,對潰瘍病有預防作用;甘草和陳皮中的橙皮苷,對胃潰瘍亦有一定治療效果。 【誰不能吃】 《二陳丸》雖好,但是不適用于津液虧損引起的干咳無痰,大便干硬等陽明癥狀。 【總結(jié)】 1、《二陳丸》可以化痰止咳,并且對失眠,支氣管炎,胃潰瘍等也有一定的效果。 2、《二陳丸》需要對癥來使用,陽火旺盛者不適宜吃。 3、用藥一定要在醫(yī)生的指導下來進行,不可以擅自用藥。 五臟就代表五行,五行相生相克,一臟失衡,則其余五臟皆失守,身體諸多表癥皆發(fā)于五臟,五臟不安就會導致:心腎不交,肝火郁結(jié),脾胃虛弱,血不足,痰熱上擾等五行失守,繼而導致:失眠,多夢,易驚醒,耳鳴,心慌氣短,胃脹,便溏,盜汗,濕熱郁結(jié),痰濕不化,肝氣郁結(jié),月經(jīng)不調(diào),乳腺增生,更年期綜合征等五臟相關(guān)癥狀,調(diào)理首要也不在于病急亂投醫(yī)一股腦的出現(xiàn)什么就改善什么的單一調(diào)理,需追根朔源五行同調(diào),方可事半功倍。 |
|
來自: mjx1234圖書館 > 《中醫(yī)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