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要:霍亂(上吐下瀉、發(fā)熱身痛惡寒,去濕去寒),傷寒麻黃湯、表寒里寒小青龍湯、表寒里熱舌黃口渴大青龍湯,大承氣湯兩種特殊便秘(細長、下利),白虎湯(陽明經熱),四逆加人參湯(下利復利,腸胃津液枯竭亡血,心臟不力惡寒),五苓散(小便不利,表水積,霍亂,表癥熱多欲飲,吐奶水腫),理中丸(湯劑效果好,霍亂表癥寒多不欲水)。” 岐伯 補充章節(jié):霍亂 霍亂,為傷寒論的最后一部分,由于跟六經辨證不成體系,所以放在金匱要略里學習。 01 — 條辨一:問曰:病有霍亂者何?答曰:嘔吐而利,是名霍亂。 只要看到又嘔吐,又下利,即為中醫(yī)所稱霍亂。不要拿西醫(yī)的霍亂病名進行比較。 霍亂一詞,出于內經素問和靈樞,漢書嚴助傳。靈樞定義為太陰,厥氣上逆。 霍亂在北方少見,多見于南方,得病時間為春分至秋分之間。 濕、熱夾雜在一起,產生了霍亂。 地中有火,太陽也有火,地中下面的熱向上走,太陽上面的熱照下來,加上地表的濕,形成了熱和濕夾雜在一起。 霍亂治療思路為去熱+祛濕。 02 — 條辨二:問曰:熱發(fā)病,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屬何???答曰:此名霍亂,霍亂自吐下,又利止復更發(fā)熱。 發(fā)熱、發(fā)燒、頭痛、身疼、惡寒為太陽表癥,加上吐、下,即為標準的霍亂癥狀。 舉例:夏天白天很熱,濕熱都盛,流汗很多,之后吹涼風、吃冷飲,從而腸胃堵,不消化。濕熱盛會影響腸胃蠕動,后食物變質,則會上吐下瀉,即太陽證+上吐下瀉,霍亂。 03 — 條辨三:傷寒,其脈微澀,本是霍亂,今是傷寒,卻四五日至陰經,陽轉入陰,必利,本嘔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矢氣,仍不利者,此屬陽明也,便必鞭,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經盡故也。 傷寒,脈一定為浮緊,麻黃湯癥。(表寒里寒,小青龍湯癥;表寒里熱,舌頭黃、口渴,大青龍湯癥) 脈微澀,即脈很細小,吐利、惡寒,為霍亂。 傷寒一個周期后,陽轉入陰,就會下利。 一般認為,嘔吐下利,病在腸胃,可不治自愈。胃氣慢慢恢復的表現(xiàn)為:病人感覺要大便,但沒有大便,一直排氣、放屁,說明腸子開始蠕動,但食物還堵在小腸,則放屁。 吃壞肚子一般也會自愈,但重癥的人吃壞肚子可能會償命,例如癌癥病人,來不及救治。 兩種便秘:大便堵在大腸的四周,只留中間狹窄通道,排出的大便細長;大便堵在大腸正中,只有四周縫隙可以通過水狀便,可能會誤以為下利,實際為便秘引起的下利。該兩種便秘都是大承氣湯癥。 陽明病,兩周13天后,陽明盡,自己會恢復。
04 — 條辨四:下利后,當便鞭,鞭則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經中頗能食,復過一經能食,過之一日當愈,不愈者,不屬陽明也。 陽明,會大便硬,會自己愈。 陽明癥是可以吃東西的,不能吃,則不是陽明癥,不能吃又大便硬,要小心。 05 — 條辨五:利止,惡言脈微,而復利,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 四逆加人參湯方 四逆湯內加人參一兩,余依四逆湯服法。 正常人:空為常。食物從口入,從谷道(肛門)出,不積實。 食物有進有出的條件是,腸胃有津液,津液干則大便堵在腸內。 津液的喪失:例如,天氣熱,體力勞動,汗一直流,無暇喝水。 下利很久,突然利停,為沒有東西可利,腸胃里枯竭。 惡寒、手足冷、三陰骨:
惡寒脈微,心臟力量不夠,利止又復利,很危險的階段,臨死之癥。 亡血:腸胃津液沒有了,再下利,血中的水分會往外走。用四逆加人參湯(生附子、干姜、炙甘草、人參)。
06 — 條辨六:霍亂,頭痛、發(fā)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理中丸方 人參、甘草、白術、干姜各三兩。 右四味,搗篩為末,蜜和為丸,如雞子黃大,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服三四服,夜一服,腹中未溫熱,益增三四丸。 霍亂,頭痛、發(fā)熱、身痛,太陽表證,熱多欲飲水,用五苓散。五苓散還有一個主癥:小便不利。 五苓散:澤瀉、茯苓、豬苓、桂枝、白術。
脾藏意:意念、注意力,小孩子讀書沒法集中注意力,需要強脾。腎藏志:志向。志向大的想當總統(tǒng),有的人卻什么事都不想做,因為腎氣不夠。 胃寒:標準的脈,為一息四五至,若腸胃寒,蠕動慢,脈會變成一息一、二、三至。 理中丸:人參、炙甘草、白術、干姜各三兩。
煮藥水的用量與方法:一般所有處方都可以用8、9碗水煮成3碗的方法。如果用6碗煮成2碗,或3碗煮成1碗,水少時間短,藥力沒有辦法完全出來。 理中丸加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