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修冰箱的。前段時間一個小飯店的冰箱門關不上,我去給他們修好了。其實當時我就發(fā)現(xiàn)那個冰箱的制冷系統(tǒng)泄漏,制冷劑快要跑光了,但我沒說;因為如果下次再去修的話,就能多拿三十塊錢上門費。果然,沒到一個月那臺冰箱就不制冷了,他們又喊我去修,我不但多拿了三十塊錢,還以五折的價錢從這家店買了些醬牛肉,賺了。” “我是一家小飯店的小老板?,F(xiàn)在的東西真靠不住,冰箱一個月壞了兩次;大夏天的,里面的熟食都壞掉了,都是貴東西。我舍不得扔,讓廚師重新煮了,用重料蓋著腐味,低價賣掉了。修冰箱的師傅買了一些,后來他打電話來說,全家吃了都拉肚子。我有點愧疚,當然也沒有承認是我們的問題,吃都吃光了,他沒憑沒據的,到哪兒也說不清了。” “我是個兒童玩具廠的小老板。不瞞您說,我們的玩具都是用回收的廢塑料、生活垃圾、醫(yī)療垃圾做的,我當然知道這些二手料含鉛含汞含甲醛,會對孩子健康有害;但是現(xiàn)在生意這么難做,都用真材實料能賺幾個錢? “我是個建橋的工人,這次找了個不錯的活,別的工地一天一百二,這里給一百五。上班第一天我就明白了他們工錢高的原因——這是個豆腐渣工程,拿沙子充水泥,拿水泥充鋼筋。別的工人不敢干都走了,我咬咬牙留了下來。兒子上個月查出白血病,我那點家底砸鍋賣鐵也不夠他治病的,再不多賺點錢,就只能眼睜睜看著他惡化了?!?/p> “我是個質監(jiān)的頭兒,上次查了一批玩具小作坊,一個小老板找到我老婆說情,又給我捎去兩瓶五糧液,我就把他那批玩具放了。昨天他又被查到,我又幫了他個小忙。處理完事情后他請我吃飯,萬沒想到,飯后回家的路上,開車過新橋時,那橋居然說塌就XX塌了!我倆一起栽了下去,雙雙骨折,唉,點背?!?/p> “我是個醫(yī)生。去年一家醫(yī)療器械廠來推廣他們生產的心臟支架,回扣很高,我看了看,質量好像沒什么問題,就用了。沒想到丫給的居然是偽劣產品,才用了一例就出醫(yī)療事故了。” “我是個法官。一個老朋友的醫(yī)院出了醫(yī)療事故,來找了我好幾次,看在多年情分上,我睜一眼閉一眼,在判案時沒讓他們擔什么責任。” “我是個重點中學的校長。每次開學時來報名的家長都擠破頭;這學期好不容易都定好了,一個法官的女兒又來加塞,這很難辦。也真巧,偏偏有個學生上課辱罵老師,我們從重處理,把他開除了,這才倒出一個名額來給她。” “我是個農民,去年拿出所有積蓄做了一次心臟搭橋手術,卻被偽劣支架給坑了,醫(yī)院沒賠什么錢,家里就快彈盡糧絕了。之前滿心指望孩子能有點出息,可這個不爭氣的東西卻讓學校開除回來了。我已經沒有勞動能力,就干脆讓他棄學在家侍弄大棚。這幾天出菜花,他去噴殺蟲劑。沒想到這倒霉孩子不認識農藥,居然稀里糊涂拿錯了,還超量噴了上去。結果好些人吃了以后農藥中毒,聽說有醫(yī)生,有法官,有校長……” ...... 以上是網友們總結的“循環(huán)坑人”的幾個小片段,很有代表性,也很能說明問題。 有人說,這叫因果報應,“善惡有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如此說法,有點道理,但依然是停留在“情緒發(fā)泄”上。一句“善惡有報,不是不報而是時候未到”,看似慷慨激昂,實則沒有多大意義,解決不了問題。因為它沒有深究問題發(fā)生的根由;只是發(fā)泄一下情緒而已。問題的土壤依然在那里,以后依然還會發(fā)生。 一般情況下,一發(fā)生這樣的事情,一遇到這樣的情況,人們會脫口而出“都這樣沒辦法”。這像是無奈,也像是認可這個無奈的現(xiàn)實。 有人比喻得非常好:現(xiàn)實中,在每個人的頭上有一張無形的大網。大家似乎都成了網中的魚兒,怎么撲棱都逃不掉,想嘗試咬破某處逃生可又行不通;既然都逃不掉,還不如使出各自的利齒互相對咬吧,能咬一點是一點,挨過一會兒是一會兒。 有個名詞叫囚徒困境,適合用于解釋一種奇特的社會現(xiàn)象。 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是指兩個被捕的囚徒之間的一種特殊博弈,它用來說明,為什么在互相合作對雙方都有利時,保持合作卻很困難的原因。 “囚徒困境”的理論是美國人梅里爾·弗勒德和梅爾文·德雷希爾于1950年提出,后來由艾伯特·塔克以囚徒方式闡述,并命名為“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的故事講的是,兩個嫌疑犯作案后被警察抓住,分別關在不同的屋子里接受審訊。因缺乏足夠證據,警察告訴兩個人:如果兩人都抵賴,各判刑一年;如果兩人都坦白,各判八年;如果兩人中一個坦白而另一個抵賴,坦白的放出去,抵賴的判十年。這就造成了一個局面,不管同伙選擇什么,每個囚徒的最優(yōu)選擇是坦白。 結果,兩個嫌疑犯都選擇坦白,各判刑八年。如果兩人都抵賴,各判一年,顯然這個結果更好;但彼此不信任,坦白與否各不相讓;兩者相較取其輕,所以都坦白了。 囚徒困境所反映出的深刻問題是,人類的個人理性有時能導致集體的非理性——聰明的人類會因自己的聰明而作繭自縛,或者損害群體的利益。 囚徒困境是博弈論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個人最佳選擇并非群體最佳選擇。雖然困境本身只屬模型假設性質,但現(xiàn)實中的價格競爭、環(huán)境保護、人際關系、生存競爭等方面,也會頻繁出現(xiàn)類似情況。 結合上面“互相坑人”的事例,可以明白,如果大家都誠實不欺,都尊法守規(guī),結局都好。然而,因為“暗規(guī)則”盛行下的環(huán)境因素,誰也不信任誰,都認為自己要留個心眼,為自己著想,“各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甚至還自作聰明地使出個“小聰明”,想“玩”別人,結果自己也被他人“玩”了。 都這樣做的結果是,誰也難逃“倒霉”厄運。如一個學者說的那樣:大家都在一條船上,如果船沉了,結局都是一樣的。 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一個人必須是這世界上最堅固的島嶼,然后才能成為大陸的一部分。——海明威《喪鐘為誰而鳴》 如果想逃出這個“困境”,跳出這張互相傷害的“網”,那就要構建法官堅守律法底線,教師履行培育良知職能,醫(yī)生守護救死扶傷“門戶”,經商恪守誠信互利原則......這樣的硬環(huán)境。 |
|
來自: 昵稱20102515 > 《激揚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