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往往見證了時代的變遷。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至今,人們的衣服從藍、灰為主到如今的五彩斑斕,從綠軍裝、中山裝到現(xiàn)在各式各樣的潮流服裝。 在重慶市大渡口區(qū)九宮廟街道錦霞社區(qū)的一條小巷子里,有這樣一個老裁縫,他叫龍繼榮。今年72歲的他見證了上述的一切。如今,這個從業(yè)50年的老裁縫仍舊堅守老行當,靠著一臺縫紉機、一把剪刀、一把尺子、一塊劃粉和一個熨斗,穿針引線。從春夏到秋冬,他想將身前的縫紉機一直踩下去。 ![]() 歲月更迭,不變的是他專注裁縫的心 上世紀70-80年代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如果不是刻意尋找,即使經(jīng)過裁縫店,路人也不會留下印象。這家裁縫店“藏”在偏僻小巷,面積僅十來平方米。門口擺放的縫紉機是他在上世紀80年代購買的。 土黃色上衣,頭發(fā)有些花白的老人正是72歲的龍繼榮。只見他將衣服放在桌板上,用木尺測量一次便畫下一個記號,客人要求是將衣服鎖邊,這也是現(xiàn)在店里最常接到的生意之一。 ![]() 縫紉機上,半生時光 回憶起上世紀70-80年代,龍繼榮說當時大家穿的多是黑、藍、灰三色為主的中山裝、列寧裝,布料也多是卡其布,上世紀70年代末有了“的確良”?!按┥线@個布料做的衣服就跟現(xiàn)在穿名牌衣服一樣?!饼埨^榮說。 而當時做衣服是件大事,只有過年了,一家人才會置辦新衣。龍繼榮說:“真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老大穿著小了給老二,老二穿了再給老三,大人也會提醒我把孩子的衣服做大些,這樣孩子能夠多穿幾年。” 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 “裁縫是個很吃香的職業(yè),引領大街小巷的時尚潮流” “我算是子承父業(yè)了?!饼埨^榮停下手中的活兒說,“家里都覺得有手藝傍身是不錯的,裁縫很吃香?!?/span> ![]() 傳統(tǒng)手藝在他“手心生花” 而上世紀90年代,更是稱得上裁縫行業(yè)的“黃金年代”,能掌握這門手藝,就意味著可以養(yǎng)家糊口,全家“衣食無憂”。 喇叭褲、蝙蝠衫、健美褲、西裝,這些具有時代潮流印記的服裝,龍繼榮都會做,加上勤奮好學、不斷改進款式,很快就有人慕名上門。 “百貨商店有布匹出售,男人來定做西裝,女人帶著布料和從書上剪下的時裝畫,要求一模一樣照做?!饼埨^榮說,那時候,人們走在街上,“撞衫”不足為奇。穿一條花裙子上街,回頭率可高了,有的人,還會上前問幾句“布是從哪里扯的”“裙子在哪家裁縫店做的”…… “用上好的面料縫制一件款式新潮的衣服,在當時是一件非常時髦的事?!饼埨^榮回憶說,那個時候,一個好裁縫僅縫制衣服這一項,收入就很可觀。 2000年后至今 “裁縫不再是香餑餑,堅守已成風景” “2000年后到現(xiàn)在,大家買衣服更方便了。”龍繼榮一邊為剛剛送來衣服的顧客修改褲邊,一邊說。 “大家開始注意衣服與褲子、鞋襪的顏色搭配的細節(jié)了,對我們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饼埨^榮說,購買的成衣,總有不合身的時候,有人就拿著衣服來找他幫忙改制。改衣服比做衣服還要難,每一個衣服都有自己的特點,這讓他裁縫時需要更多地研究成衣的制作工藝,力爭讓顧客滿意。 ![]() 來光顧裁縫店的基本上都是熟客了 每天早上8點,龍繼榮還是會一如既往地打開裁縫店,順手把一條皮尺搭在肩上,這是他50年來養(yǎng)成的習慣了,從黑頭發(fā)到白頭發(fā)。 如今,龍繼榮接活兒最多的就是裁褲邊、縫褲邊、改大小、換拉鏈等。由于年紀越來越大,家人也勸他關掉店鋪,好好享受一下晚年生活,但他不愿意。對于裁縫,他有很深的感情,把它視為了生命中無法割舍的一部分。他說,只要自己身體吃得消,就不會舍下這門老手藝。 ![]() 想一直把縫紉機踩下去 記者手記: 一雙巧手縫補歲月情懷,“有的改行,有的放棄,很多裁縫現(xiàn)在都不做了?!饼埨^榮拿起一塊布料,語調(diào)拉長地說。對于這位老人來說,老老少少在過節(jié)時爭著訂做衣物的情景已經(jīng)一去不復返,但他卻仍舍不得放下手中的軟尺和剪刀。從最初憑著一腔喜愛當了裁縫,幾十年的時光在龍繼榮的臉上留下了皺紋,也積淀了他對這個行當?shù)牟簧帷W诳p紉機前,龍繼榮說:“我老了,也干不了別的,只要還能動就接著把縫紉機踩下去?!?/span> 致敬這些堅守老手藝的人,是他們用一雙巧手,縫補出了歲月的情懷。 作者單位:重慶市大渡口區(qū)新聞宣傳中心 責任編輯:張肖旸 陳相利 重慶學習平臺 訂閱 |
|
來自: zzm1008圖書館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