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復【早安】送你一張專屬祝??ㄆ?/p> 對待父母的態(tài)度,是你的人品 來自有書 00:00 16:09 文 | 凈靜 · 主播 | 藝小 來源 | 凈物(ID: cystyle001) 我們的父母都不是圣人,總會有各種不完美。 總會有犯各種小錯誤,多多少少大大小小,有時苛責,有時情緒不好,有時觀念古板,有時讀書太少不懂教育。 父母,是我們和死神之間的一堵墻。 前幾天,高亞麟做客《我家那閨女》,說了一句很扎心的話: “父母是我們和死神之間的一堵墻?!?/strong> 初聞不知其意,細思深感悲涼。 父母在,不管你是30歲還是60歲,都覺得死亡太過遙遠。 但父母一旦離去,你一下子就明白了生命的短暫,一下子成了沒有父母兜底的孤兒。 正如老舍先生所言: “人,即使活到八九十歲,有母親便可以多少還有點孩子氣。 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 父母,給予我們生命的起點,卻無法陪伴我們走向人生的終點。 這是何等的寂寥和悲傷。 我想,每一個在深夜手術(shù)室門口等待過的人、每一個在手術(shù)風險告知單上簽過字的人,每一個參加過親朋好友追悼會的人,都能深刻體會這一點。 三年前,我奶奶去世時,我爸爸經(jīng)常在午夜夢回時分驚醒,說他夢到奶奶了。 他夢到奶奶在前面走得很快,他拼命地趕啊趕,想說幾句話,但前面的人好像聽不見一樣,越來越模糊,怎么都追趕不上。 等他回頭一看,發(fā)現(xiàn)身后的路也是漆黑一片,他恍似迷失方向的小孩,找不著回家的路,落寞、彷徨、悲傷、恐懼和無助。 眼前突然浮現(xiàn)起,奶奶火化那一天,爸爸也是這么落寞而悲傷地站著,看向遠方冉冉升起的煙縷,他喃喃低語:我沒有媽媽了...... “媽媽生我時,剪斷的是血肉的臍帶,這是我生命的悲壯;但媽媽升天時,剪斷的是我情感的臍帶,這是我生命的悲哀?!?/strong> 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感受? 我想,應(yīng)該就像斷了線的風箏,偏離了方向的航船,沒有了根的枯樹吧。 總感覺生命的鐘擺,在心里揮啊揮,蕩啊蕩,下一秒便是人生的盡頭。 如同費玉清宣布退出娛樂圈時,在信中寫的: “當父母去世后,我頓失了人生的歸屬,沒有了他們的關(guān)注和分享,絢麗的舞臺讓我感到更加孤獨?!?/p>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此生只剩歸途。 父母在的時候,不管你是健康還是病弱,也不管你年紀有多大,總覺得還有人幫你頂著一片天,但父母不在了,一切都只能自己撐著了。 這是親身經(jīng)歷過的人,才能深切領(lǐng)悟的痛。 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你有沒有想過,你還能陪伴在父母身邊多久呢? 曾經(jīng)在網(wǎng)上看過一種算法: 假如一年中,只有過年七天的時間可以回家陪伴父母,一天在一起的時間頂多算上11小時。 若父母現(xiàn)在60歲,假設(shè)他們可以活到80歲,那么我們實際上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就只有1540個小時,也就是64天。 這種算法并不是完全準確的,但是我們陪伴父母的時間越來越少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告誡我們:“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p> 不遠游,并不是不讓我們出去外面的世界翱翔,也沒阻止我們多出去看看,而是說出門在外,一定要讓父母知道你去了哪里,什么時候會回來。 小時候,我們很渴求父母的陪伴,但長大后,我們怎么就會忘了父母其實也需要我們的陪伴。 曾經(jīng)有個老人到手機維修店,師傅檢查了半天,跟老人說手機沒壞。 老人一聽到這話,瞬間就哭了:“手機沒壞,我的孩子怎么不給我打電話啊?” 老人接不到電話,當下反應(yīng)是手機壞了,也不愿相信是子女淡忘了自己。 想想,很是心酸。 反觀下我們自己,又何嘗不是那個時?!安粴w家”的孩子呢? 我們總以為來日方長,總以為再晚點,再晚點,父母還是會站在原地等我們,但時光從來都不會慢下腳步等待。 就像畢淑敏說的: “每個孩子都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有衣錦還鄉(xiāng)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可惜人們都忘了,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p> 我們的父母就像一顆生長了幾十年的老槐樹,在光陰的摧殘下,從枝繁葉茂走向老樹禿枝,一場大風,隨時都能將它刮倒在地。 李小龍年輕的時候,只身奔赴美國學習武術(shù),他在美國遭受了很多種族歧視,甚至沒有人愿意給他工作,后來等他終于有機會成為享譽全球巨星之時,他的父親卻因病去世了。 李小龍回到香港之后,很是自責,一遍遍在紙上寫下“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 無獨有偶,季羨林年輕的時候,也時常漂泊在外。 后來有一次,得知母親病危,他日夜兼程趕回家,卻只看到母親留下的兩句話: “早知道你出去了就不再回來,我真后悔當年讓你出去。” “這幾年我日夜想著你,這種痛苦,是你無法想象的?!?/p> 季羨林聽后,趴在棺材上悲痛欲絕。直到很多年,這依然是他心頭的一根刺,是他生命里最沉重的悲哀。 “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 世界上無論什么名譽、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 時不我待,這大概是一輩子都無法釋懷的悲傷,更是一輩子都無法彌補的遺憾吧! 有一些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無法懂得,不知珍惜;可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卻已經(jīng)失去了。 包容父母,足以包容天下。 時不我待,只爭朝夕。 如果注定父母只能陪我們走一段路,那為何不給他們多一些耐心和陪伴呢? 善待父母,這不僅是一個人最大的教養(yǎng),更是每個人都要學習的人生功課。 曾經(jīng)在網(wǎng)上看過一個論調(diào):父母皆是禍害。 帖子里,一個個咬牙切齒地訴說著父母的種種不是,恨之入骨地給父母扣上“禍害”的頭銜。 他們埋怨父母的不爭氣,幫不上自己的鴻鵠之志; 他們數(shù)落父母的種種缺點,自私、冷漠、蠻橫、甚至是不負責任…… 是,必須承認,這個世界上確實有很多“失職”的父母,但大部分的父母,不可否認,都是愛孩子勝過自己、甚至是生命。 我們的父母都不是圣人,總會有各種不完美,總會有犯各種小錯誤,多多少少大大小小,有時苛責,有時情緒不好,有時觀念古板,有時讀書太少不懂教育。 但只要不是十惡不赦,只要他們曾無私地在我們身上傾注了足夠的愛,盡心盡力地養(yǎng)育我們長大,這些錯誤,都可以被原諒。 生養(yǎng)之恩,總大過一耳光的仇。 一個真正成熟的人,都應(yīng)該原諒父母的小錯誤,原諒他們的不完美。 而一個真正孝順的人,也應(yīng)該做到下面的“五不責”: 1. 不埋怨父母的無能。 總抱怨父母無能的人,本質(zhì)上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因為自己的無能,便只能責怪父母的無能,這是將自己的失敗歸咎于父母的懦弱行為。 人,總是不完美的,父母生你養(yǎng)你,已經(jīng)是經(jīng)歷“九九八十一難”了,如今你能健康地成長,已經(jīng)是一種莫大的恩賜。 所以不要去抱怨“你應(yīng)該是怎么樣的父母”,而要告訴他們“我接受你給我的一切,感恩你們?!?/p> 2. 不嫌棄父母的啰嗦。 “多穿點,外面冷” “多吃點,別餓著” “下班了沒有,我給你煲了粥送過去” “別總吃外面的快餐,不健康” “別刷手機了,早點睡覺吧” “都跟你說了,你怎么不聽啊”…… 從早到晚,父母的這些嘮嘮叨叨,你是不是都聽到耳朵都生了繭呢? 你總嫌棄父母太過嘮叨,但你有沒有想過: 在這個世界上,還愿意嘮叨你的人,一定是最關(guān)心最愛你的人。 當有一天,父母變得嘮叨了,你一定要多些耐心。 因為他們變得越來越老,也越來越小,他們只是希望你多花些時間陪伴他們,聽他們講述生活中的瑣碎而已。 3. 不抱怨父母的抱怨。 年紀大了,我想你一定聽到過很多來自父母的抱怨,像是: “年紀大了,趕緊找個人嫁了吧!” “趁爸爸媽媽還年輕,趕緊生個大胖娃,爸爸媽媽還可以幫你帶帶”…… 催婚、催生,來自父母諸如此類的抱怨,總是在無形中給我們巨大的壓力,于是我們逃避、我們埋怨,甚至因此跟父母大動干戈。 但就像我們開頭說的,父母是我們和死神之間的一堵墻。 父母催著你結(jié)婚生子,無非是因為他們比你更清晰地看到你的未來,他們害怕自己離開之后,只剩下你一個人孤苦伶仃、無依無靠。 所以,別去抱怨父母的抱怨,多跟父母溝通才是解難良方。 正所謂,愛之深責之切,你過得不好,父母比誰都心疼。 4. 不抱怨父母的遲緩。 曾經(jīng)看過一個視頻,讓人很是心痛。 兒子在城市買了一套房,便把自己的媽媽接了過去。 媽媽住過去之后,非但沒有享福,反而成了“保姆”,攬了全部家務(wù)活。 最可恨的是,兒子跟媳婦不但不感激,還怪罪媽媽的動作太慢,每天下班回來沒能吃得上飯。 人性最可怕的惡,便是不懂感恩。 人不孝其親,不如草與木。 5. 不抱怨父母生病。 生老病死,注定是人無法躲避的自然規(guī)律。 當有一天,父母病了,試問下自己能做到多少呢?真的是久病床前無孝子嗎? 當然不是。 大連有一位孝子,名叫王希海,他用了26年的時間無微不至照顧植物人父親,為了父親一生不娶。 鎮(zhèn)江句容鄉(xiāng)村有一位女教師王有珍,在臨近退休之際,不幸遭遇車禍,高位截肢,王家三姐弟接力照顧母親22年。 連鄰居都常常贊嘆:這么多年了,王家始終窗明幾凈,歡聲笑語,沒有一點癱瘓病人家里常有的怪異和陰郁。 這些生活中真實的例子,無不告訴我們:久病床前是有孝子的。 ▽ 回想一下小時候,我們哪一次生病、哪一次受傷流血,父母不是擔驚受怕,整夜整夜不能寐?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 愿你銘記,只要父母在世一天,子女都有義務(wù)和責任好好照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