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要想在基礎科學領域取得突破,未來肯定會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的。但是目前是否適合建造大型粒子對撞還是一個有待商榷的問題。 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建立是物理學的第二次革命。 然而一百年過去了,物理學的再也沒有出現(xiàn)顛覆性革命。這一百年來,我們都是在吃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的老本。 目前物理學已經進入精細化的領域,比如尋找希格斯波色子和引力子等新粒子。 2012年7月,科學家在大型粒子對撞機上找到一種全新粒子,這種粒子的性質與科學家苦苦尋找了幾十年的希格斯粒子幾乎一致,于是科學家相信這就是希格斯粒子。 這個消息引起學界興奮的同時,國內科學家也意識到自主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的重要性。 兩個月后,中國高能研究所就提出要建造我國的環(huán)形正負電子對撞機─超級質子對撞機,簡稱CEPC─Sppc 2015年,該項目開始評審。去年又召開啟動會。 但是這個項目卻遭到楊振寧的極力反對 楊振寧認為國際上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的實際成本往往都是遠超預算。中國目前一期預算300億,而實際投入下來可能就得500億。 而且目前物理學已經進入深水區(qū),科研成果的產出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并不是單獨造一個對撞機就可以解開很多問題。 一味地將科研資金投入到高能物理上會壓縮其他自然科研的資金投入。 而且高能物理的頂級科學家?guī)缀醵际莵碜晕鞣絿?,中國的大型對撞機恐怕會為西方科學家做科研嫁衣,實際主導權還是在西方科學家。 支持派的代表人物是王貽芳和丘成桐 他們的觀點是:自主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可以吸納國際人才,并在其帶動下培養(yǎng)出更多的本土青年科學家。 在科研產出方面,粒子對撞機建成之后10年內會尋找到100萬個希格斯波色子,1億個W和Z玻色子。 中國要想在基礎科研領域占據(jù)一席之地,建造粒子對撞機是很有必要的。不管是在科研產出還是培養(yǎng)本土人才方面,都是用錢無法衡量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