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逸大明湖
不多久前掃看了一眼不知誰寫的“跟著老殘游大明湖”網(wǎng)文,受此誘發(fā),便找來劉鄂《老殘游記》翻了翻,來了些激情,動了去濟南游看大明湖心思想法。 如今高鐵動車真是方便,安慶到濟南也就五個來小時,有直達車。心里一琢磨合計,有個兩三天的空隙,可以去濟南的三大名勝大明湖、趵突泉和千佛山走走看看。 客歲11月27號,乘G16210:04出發(fā)下午3點就到達了泉城。
我游走大明湖路徑是參考了游俠大伽門的意見,也臨時詢請過109駕駛員師傅。無需問人,手機導航就可指導從濟南高鐵西站乘109路可直達大明湖。 走近南門便是那宏敞軒昂的牌樓。這南牌樓六柱五門,彩繪髹身,麻石月臺,6對夾桿石、12根戧桿,五樓三層。高有8米開外,寬有近15米,確實顯得寬大氣昂,難怪網(wǎng)上游俠訪客對其稱道連連。 這南門牌樓有個故事:這牌樓邊石碑和牌匾上“大眀湖”的“眀”應(yīng)是“明”,多了一橫,而相隔數(shù)里的趵突泉古石碑上的“突”字卻少了一點。有人考據(jù)說:相傳,呂洞賓一日酒醺,在趵突泉邊修煉法術(shù),不料,手中拂塵輕輕一抖,就將“趵突泉”石碑上的“突”字寶蓋上那一點,拂到“大明湖”石碑上“明”字中“日”字去了!知道這是故弄玄虛,牽強附會,到也生了些趣味,其實這明字就有兩種寫法,寶蓋上無一點有人說是漢字異寫。 冬日天黑得早,我到達湖的東南門已近5點了,又遇上這兩天霧霾布天。朔風颯颯,寒氣侵體;天色見暗,能見度低。隨即,邁進大明湖,繞過湖東南角,向著東北角邊走邊看。
對于一個外來客,我信馬由韁,憑感覺按著擇定的方位,參考著路牌,撿那些名氣響的景點走,也順著把走過的景地將名稱和簡介扼要記記。 “秋柳含煙”景區(qū)位于湖南岸,與歷下亭隔水相望,是個有詩意的境處,由秋柳人家、柳茗居、秋柳園(秋柳詩社、天心水面亭、譚藝軒、信古齋、鏡亭、瑤榭、碑廊、廉志軒)組成。此地周匝是小橋照水,楊柳垂珠,葉黃花紅,披拂水際,山石疊落,亭臺點綴。行走其中,有搖落之態(tài),會步仙之意,如煙如夢,即浪漫真愜意。“漁鳥沉浮”、“明湖書院”間雜在其中。 “超然樓”是元代的營造,清代蒲松齡曾住此處,2008年遵舊制復修,為仿宋樓閣式建筑。七層、高51.7米,最有特色的是銅瓦、銅欄、銅門、銅柱,號稱“超然銅瓦金?!笨上r辰太晚,欲入而臨近下班“衙役”不讓入。超然樓兩側(cè)閣樓分別取了喜慶的名稱“博藝堂”和“賀勝齋”。 當下,全國城市創(chuàng)建,在濟南尋覓一個路邊館子解決枵腹真是費了周折,經(jīng)數(shù)次打聽,最后才在一邊拐農(nóng)貿(mào)市場的中,尋到由政府集中起來的幾家小飯鋪。這文明建設(shè)與肚皮建設(shè)本無矛盾,只要搞好環(huán)境衛(wèi)生應(yīng)該是促進當?shù)氐陌l(fā)展和經(jīng)濟建設(shè)的,不知是管理者那根筋出問題,都要把便民的不夠大全的東西統(tǒng)統(tǒng)抹去掉,那天是否要限制長像寒磣的老弱病殘者上街,以免影響市容市貌。 訂好客棧,稍移幾步,就進入了夜幕下的大明湖。一路安步走過七橋風月景區(qū)中“竹巷清風”、“悠然亭”、“二郎廟”、“尚泉”和幾處不記其名的物景。 七橋風月景區(qū)由七座景觀橋、玉斌府、二郎廟、水香亭、水街、煙雨堂構(gòu)成,特有江南水鄉(xiāng)神韻。七橋風月,以橋為勝,小橋流水,阡陌交通,一景三橋,碧波蕩漾,花草掩映,燈光烘托,劵、拱、平等形質(zhì)兼具,混凝土、青磚、大理石材質(zhì)齊備,單洞、雙孔、多門洞均現(xiàn)。 大明湖簡直是一個拱橋博物館。共有54座大小橋梁,雜沓分布在大明湖周岸,比“二十四橋明月夜”揚州瘦西湖多了許多??啥@些石橋多數(shù)是2007年至2009年大明湖擴建時新修,因此,欠了歲月風雨,缺了足履踏磨,短了滄桑歷程,少了古韻幽意。 夜色繁燈下,彩光霓虹中,林木搖曳、火樹銀花、樹影婆娑、波光粼粼,湖岸湖水流光溢彩,放眼展望滿湖一片輝煌,仿若彳亍在瑤池丹丘。大媽們憨態(tài)忸怩的舞曲,也沒多少紛擾了這片靜謐,反顯得有生活氣息,美景處的人也要食人間煙火,這是個世俗社會。 清脆宛轉(zhuǎn),繞梁三日,三月不知肉滋味。明湖居是在湖的南面,黑妞、白妞當年唱梨花大鼓的地方。“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老殘如癡如醉。惋惜得很老殘書中描述的“新鶯出谷,乳燕歸巢”的那座2009年按《老殘游記》記述建造的二層的演藝場所匆忙中我漏忘光臨。忘忽的還有附近的老舍紀念館。沒有涉足的還有湖北岸的有些名氣的南豐祠。該祠是紀念“目不識丁”拜妻為師的晚清山東巡撫張曜的張公祠,并與附近的曾鞏曾公祠、晏公臺合而為一。 流連徜徉其中,漫步繾綣其內(nèi),能忘憂去愁,生精長神;會心曠神怡,寵辱偕忘。 月西日復東,次日向晨,咀嚼著昨晚在那小飯鋪多買了幾張烤餅,從掛單的大明東南角上的鴻騰國際大酒店出門,過馬路就又進入湖園之內(nèi)。 按照打定的路線,沿逆時針方向,用約略一個時辰的時光,繞大明湖一周。從超然樓、經(jīng)南豐橋、過曾堤縈水,曾堤北面頂頭自南至北是藕神祠、匯波樓和北水門。 李清照是北宋未南宋初的著名女詞人,有“千古第一才女”稱謂,與金石學家趙明誠的情愛,有說是在這大明湖畔結(jié)緣的,可這位即好賭又好酒的女婉約,于清朝時被濟南文人推戴為藕神是我今天才知道的事。這座藕神祠供奉的手執(zhí)荷花、身披冰紈的綽約仙子就是易安居士。是祠1998年建成,院墻潔白,頂覆青瓦,前出廈,花槅扇,墻嵌透窗,卵石鋪地,松柏蓊郁,竹搖綠影,古樸端莊,十分清雅。 1982年在元代筑建的舊樓遺址上重建匯波樓,仿照舊制,為歇山重檐七間城樓式建筑。整個建筑由88根紅柱承托,飛檐斗拱,綠瓦明甍,翹角挑梁上懸掛風鈴。樓南懸“匯波樓”、樓西懸“匯波晚照”匾額。 匯波門舊稱北水門,匯波門之上就是匯波樓了。大明湖水為眾泉匯流而成,集中于北水門泄出,所以北水門又名匯波門。北水門時任齊州知州曾鞏為治水患而修筑的,它既是北城門,又是泄水口。這就是大明湖有“霪雨不漲,久旱不涸”這一特殊現(xiàn)象的成因。 匯波樓上,南可觀群山疊翠,綿延如屏;北可凝華山染煙,鵲山含黛;環(huán)伺湖岸,樓房櫛比,平疇鋪綠;俯瞰樓下,則見畫舫亭臺樓閣,掩映于柳絲紛披之間。夕陽朝暉,撒落湖面,折射出粼粼金波,那漣漪皺褶蕩漾反射到匯波樓上,于是,匯波樓五彩燦爛,一層層金黃的波浪展鋪開來,如同天上宮闕一般,昔時的“匯波晚照”雖不復存在,占位的是更加壯麗輝煌的新“匯波晚照”。 鐘鳴蛙靜是大明湖另一個奇特的現(xiàn)象?!洱R音·大明湖》:“蛇不現(xiàn),蛙不鳴,則又誕異矣?!笨茖W家認為,大明湖的水由較涼的泉水匯聚而成,水溫低導致青蛙無法發(fā)情,因而也就“不鳴”了。 有杜撰,某年夏,乾隆來游大明湖,想在歷下亭小憩一會兒,不料百蛙也來獻媚,群蛙齊鳴,使他難以入睡,敕令:青蛙不準鳴叫。跟班宣讀圣旨,從此,大明湖的青蛙便“奉旨”再也不敢鳴叫了。 這定是扒屁眼拍馬屁的文人造說的,你想清時乾隆時文字獄最焦炙,因而肉麻吹捧言詞也最鼎力,現(xiàn)今天朝各類名勝建筑就數(shù)其題款留言最多,文人也要吃喝,也要顧及項上之物,吹說幾句,平添莞爾。 旁通于杭州的蘇堤和白堤,這北門水關(guān)前有一段曾堤。曾鞏因治水留芳百世,英名存于濟南人們心中。 雨荷廳、南豐祠、感應(yīng)井、北極閣、月下亭、明湖樓、得月亭、鐵公祠、滄浪荷韻、雅吟居位在大明湖北邊從東朝西分布坐落。 步下匯波樓我踅轉(zhuǎn)了一直角,沿湖的北岸向西而去。 感應(yīng)泉是在緊靠北極閣東,于明正德九年由德王府白某夢寐中受天人指點感應(yīng)而掘?,F(xiàn)今的感應(yīng)井是上世紀99年,濟南府經(jīng)多方查證訪問在現(xiàn)址上刨土掘地所得,井水如蚌含珠,清澈甘冽。游客看到的井眼由四方石質(zhì)欄桿相圍,圍欄中井前有二個仙子騎坐于鯉魚脊背之上,北面建有一面凸字形照壁。 北極閣緊鄰月下亭,始建于元初,是一個古久有掌故的道觀,敬奉的是北方之神真武大帝。我臨門時是早上8點多點,山門緊閉。想必道長晚上功課辛苦,睡個懶覺,方內(nèi)之人當應(yīng)理解。雖不得入內(nèi),門檻下的踏跺引起了我的好奇之心。北極閣臺基高竦,門階軒敞,厚重的青磚護欄上首尾柱頭上蹲伏四尊瑞獸,臺級為青石疊砌,中間有兩組斜墁的條石隔為三個部分,形同垂帶這兩段數(shù)塊石條,每條內(nèi)都有兩道平行深深而溜光圓潤的凹槽,如故宮三大殿前的白色大理石盤龍丹墀一樣,用鋼管做了保護,當是尊貴的歷史遺跡,應(yīng)有紀念意義。這種石頭面樣不像是人履車馬踐踏、風霜雨雪侵蝕的結(jié)果,依稀有文章說是香客信眾用膝蓋匍匐經(jīng)年累月打磨而成,誠然如此,慈篤虔誠,豈可堅意圖報;精誠所致,不知金石可開。 封建社會的文人仕大丈夫,讀的是四書五經(jīng),護衛(wèi)的是禮儀道統(tǒng),實質(zhì)是沽名買直,圖的是流芳百世,青史有名。鐵鉉先生應(yīng)該是其中愚忠佼佼者,堪與“誅十族”的方孝儒比肩。燕王“清君側(cè)”打濟南,你不開門也就罷了,還將老爹朱重八牌位豎在城門上,叫燕軍不敢開炮,居然你老兄還詐降,差點將朱棣腦袋開瓢。你說,老朱家叔侄宮闈之爭,關(guān)你屁事,你還拉偏架。鐵鉉愚忠如此,令人扼腕。你想,永樂皇帝登上大寶能有好果子給你丫吃。先割下他的舌頭、耳朵、鼻子,然后投入油鍋,父母兒子全部被殺,妻子楊氏和兩個女兒被發(fā)配教坊司,老鐵死時年僅37歲。 對于這種愚忠倔強的人,歷史過往中不乏其人,屈突通、堯群素、謝枋得、吳可讀、徐桐等等等等,他們的棄世赴死,既不為蒼生、更不為社稷,甚至對于其所盡節(jié)的曲護的王朝也無絲毫裨益。對這類倔強心態(tài)和偏執(zhí)的思維模式,李敖在《北京法源寺》中對此種人類有一詮釋:我們尊敬他,是因他為信仰殉道,而不是信仰的內(nèi)容。我說:恐怕還有青史留名的“小”來吧。意義在為信仰殉道。 封建王朝需要、宣揚的就是此類為其江山龍椅賣命的奴才犬馬。可你九泉之下又如何面對妻兒老小。為頌揚鐵鉉守土一方竭盡職守,有人立祠,表示敬佩。 祠院現(xiàn)名叫明湖齋,為長方形民族形式的庭院,北面是一排小磚花隔窗鋪臉的平房,南臨湖岸。祠院的景致確很豐富,穿過墻垣月形門,就能見一座亭,一爿荷花湖,院南湖北岸是一段超手游廊。鐵公祠是一間面積也就在20平左右的廂房,其中的鐵鑄像是其后人出資鑄造的,連排的還有一佛公祠。在祠院西南角有塊碑,正方說的是蒲松林那年的事。院內(nèi)有鐵公祠、佛公祠、得月亭、湖山一覽樓、小滄浪等建筑,是大明湖公園的園中之園。 小滄浪亭位于鐵公祠院內(nèi),參照蘇州滄浪亭的風格,是人們納涼賞荷好位置,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鑲嵌在西廊壁圓形洞門兩側(cè)的石刻對聯(lián)“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迄今為止形容濟南古城風貌的最佳名聯(lián)。今日湖面如鏡,水中的倒影比那真實的物體還要清晰好看。 當年老殘從歷下亭泊船北來,就是從鐵公祠院西南角小滄浪旁上岸的?,F(xiàn)今有塊石碑就立于此地,碑正面鐫“佛山倒影”,背面是刻了《老殘游記》第二回中的一段。 邁過雅呤居,逾海底世界水榭,行走經(jīng)北朝南,就是大明湖西岸了。西岸景點主要是鴛鴦亭、黃金樹、龍泉池、毛澤東詩詞影壁。再向前走幾步就是湖西南角邊的南門了。 緊走幾步,我便捩向湖的南岸,重點選擇去看看辛稼軒紀念祠、晏公廟、九曲亭、扇面亭和遐園。 晏嬰是春秋時齊國大夫,“二桃殺三士”就是他炮制的用計殺人的歷史掌故。九曲橋向南有小院落,這是晏安廟。“先賢開霸業(yè),后學繼遺風”步進面西的院門,繞過一方刻石鳳凰照壁,院內(nèi)靠東是兩座仿磚漢闕,“行補三君”門匾,單檐歇山,居中幔帳內(nèi)便是這位賢相泥塑。 辛棄疾為將剽悍詞寫得動情豪邁,世人稱其為“人中之杰,詞中之龍”有點高捧辛棄疾。殊不知,人無完人,金無足赤,老先生也是個好色貪財嗜殺“全面”發(fā)展的橫槊賦詩之士。1207年他老告別這世界時,連著叫了三聲“殺賊”才心不甘意不愿地伸直了雙腿,至今仍舊激起憤青和愣頭青們不時喊打喊殺,萬丈豪情。 辛棄疾紀念祠于1961年由李鴻章祠改建而成,許多人現(xiàn)在斥問為何?豈知,那時,李鴻章在合肥墓冢內(nèi)的骨殖都被拖拉機拖著游街,老辛“愛國”少荃“賣國”,想想就不難知道原因。祠院坐北朝南,三進院落;門兩側(cè)雌雄石獅一對。門南為照壁,門內(nèi)太湖石矗立作障景。左右?guī)扛魅g,北側(cè)為過廳,面闊三間,院內(nèi)國槐垂蔭,回廊四顧。 沒現(xiàn)金不能購票,只好悻悻離開。 翠柳屏島,稼軒碼頭右,有一石橋曰“玉帶橋”,橋面按正弦曲線上下起伏往湖內(nèi)東北向島中延伸。小島垂柳繞岸,柳絲如屏,有名曰“翠柳屏島”。橋堍盡處有一精致小亭,典雅秀麗,呈蝸牛蜷縮狀展布,名叫扇面亭,別有生趣。島的正西幾步,便是“九曲亭”。此亭又名“藕亭”,與歷下亭、鐵公祠亭并稱為“明湖三亭。”眼下是隆冬,滿眼皆是殘荷枯葉,水波不興,昏暗的日光下一片灰蒙。 再返玉帶橋,轉(zhuǎn)了個小彎,從一北面小門鉆進了“遐園?!?br> 有說遐園布局設(shè)計仿照浙江寧波天一閣的格式,那閣我上年去過,可眼拙卻不能視其相似,或許觀看的僅是園中一隅抑或走馬觀花,粗略不可識得個中趣吧。入園西面有一門樓,六角門上端有“山東圖書館”橫匾,進門就臨紅磚二層的原省圖書館---“奎虛書藏”樓,向南走幾腳是奎虎射圃---射箭訓練場。起先真不知此地為何有此設(shè)施,問度娘幡然,原來古時讀書皆學六藝,射是六藝之一,《禮記·射義》上就有“射以觀德”之語?;芜^尼山書院,向東來到一處大的院落,院西的一排平房抱廳門匾“國學講壇。”此處,假山突兀,山石嶙峋,游廊迂回,均造型巧妙,古樸典雅;這地,花木扶疏,翠竹青林,溪水清泚,景致清雅,靜謐溫馨,林間不時傳過百鳥啁啾,和著一群翁媼美聲為這方幽處逸境,平添了靈動鮮活的氣息,讓人樂不思蜀、留連忘返。 歷下亭位于明湖水面諸島中最大的湖心小島上,四面臨水,綠柳環(huán)合,亭閣掩映,紅柱青瓦,八角重檐,朱梁畫棟,古樸典雅,是一座軒昂古雅的木結(jié)構(gòu)建筑。歷下亭建造年代久遠,位置也幾經(jīng)變遷,當下人們也就習慣將整個小島及島上建筑統(tǒng)稱為歷下亭。 花上10元程儀,5分鐘,游船就靠上小島。 小島面積約4160平方米,規(guī)則平整,高于水面也在1米上下。745年李杜宴飲賦詩歷下亭,內(nèi)嵌“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一聯(lián),成了濟南的驕傲。 亭在島中央,八柱矗立,斗拱承托,八角重檐,檐角飛翹,攢尖寶頂,亭脊飾有吻獸。亭下四周有木制坐欄。二層檐下,懸掛清乾隆皇帝所書匾額“歷下亭”紅底金字。亭之西側(cè),有廳堂三間,紅柱青瓦,四面出廈,名“蔚藍軒”。軒西為寬闊的湖面,若值晴空萬里,則天藍藍,水藍藍,湖天一色,瑩如碧玉,故名蔚藍軒,亭之北有大廳五間,硬山出廈,花雕扇扉,曰“名士軒”。
歷下亭東南側(cè),有古柳一株,巍立湖岸,枝干均已枯朽,卻又枯木重生,于枝干外皮處萌生嫩枝,鵝黃柔綠,令人憐惜。據(jù)考,古柳已逾160歲高齡,柳能長壽如此,實屬罕見。 整個歷下亭島,亭臺軒廊,錯落有致,修竹芳卉,點綴其間。夏日翠柳籠煙,碧波輕舟;秋日金風送爽,荷花飄香,秀麗得讓人心醉,典雅得令人肅然。 轉(zhuǎn)看過歷下亭,就檢擇了老殘那年的路線,他乘木舟我坐游艇斜刺著向西北方向經(jīng)湖心小滄浪而去。 上岸再過湖西岸奔西南門而出。 大明湖“明湖十景”,即匯波晚照、明湖秋月、佛山倒影、滄浪荷韻、畫船煙波、丹坊耀日、歷下秋風、鵲華煙雨,擴建后的大明湖又增添了“新八景”,即七橋風月、秋柳含煙、明昌晨鐘、竹港清風、稼軒悠韻、超然致遠、曾堤縈水、鳥啼綠蔭,加在一起就是“明湖十六景”。另外還有一閣(北極閣)、二園(遐園、秋柳園)、四祠(稼軒祠、鐵公祠、南豐祠、匯泉祠)、十亭(玉涵亭、鴛鴦亭、小滄浪亭、八角亭、九曲亭、望湖亭、浩然亭、湖心亭、歷下亭和月下亭)、五十四橋(1.廊榭曲橋,2.柳岸橋,3.煙波橋,4.湖西橋,5.小滄浪橋,6.鐵公祠雙橋,7.鐵公祠石洞橋,8.北門橋,9.月下橋,10.匯波橋,11.匯波東橋,12.北渚橋,13.聞韶橋,14.竹港橋,15.鵲華橋,16.濯錦橋,17.南豐橋,18.竹韻橋,19.蘭青橋,20.梅溪橋,21.芙蓉橋,22.藕香橋,23.蘆花橋,24.凝雪橋,25.百花橋,26.北石板橋,27.北池橋,28.秋柳橋,29.漁洋橋,30.天心水面橋,31.清遠橋,32.柳煙橋,33.齊音橋,34.正誼橋,35.水西橋,36.曾家橋,37.精細橋,38.水居橋,39.湖居橋,40.南門雙橋,41.玉帶橋,42.九曲橋,43.遐東廊橋,44.遐東橋45、山池東橋,46、山池西橋,47.玉佩橋,48.書院橋,49.武林橋,50.明漪橋,51.遐南橋,52.遐西橋,53.幼安橋,54玉涵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