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讀者帶著“寶貝”請故宮專家鑒定 閱讀提示 “紫禁城·揚州·大運河—故宮博物院、揚州博物館館藏文物精品展”自從在揚州博物館開展以來,每天都吸引著各地游客慕名前來參觀。為提高廣大市民的鑒賞水平,昨天,本報與揚州市博物館協(xié)會、揚州博物館聯(lián)合邀請故宮博物院兩位專家開展“中國古陶瓷鑒賞”和“清代宮廷文房用具與地方貢品賞析”講座,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呂成龍和故宮博物院副研究館員趙麗紅是第一次在揚州舉辦學術(shù)講座,教廣大市民鑒賞中國古陶瓷以及清代宮廷文房用具與地方貢品。昨天有近200名本報讀者免費聆聽了兩場講座后,讀者們感嘆受益匪淺。 分享“成化”六字款歌訣,讀者點贊 中國陶瓷文化歷史悠久,陶器燒造已有約兩萬年的歷史,瓷器燒造也有近兩千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歷代都有豐富的陶瓷實物留存于世,成為研究中國物質(zh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呂成龍認為,古陶瓷鑒定是一項專業(yè)性很強的工作,目前所使用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利用現(xiàn)代自然科學技術(shù)手段;二是憑經(jīng)驗,即俗話所說的“憑眼力”?,F(xiàn)在最常用的方法還是第二種方法,即沿襲已久的憑經(jīng)驗鑒定,也就是古陶瓷鑒定家通過眼看、手摸、耳聽進行鑒定。同時,他認為,造型、紋飾、胎釉彩、制作工藝、款識這五個方面是鑒定古陶瓷的基本要領(lǐng),應重點掌握,而不應該過于專注釉內(nèi)氣泡、鐵銹斑、蛤蜊光等細枝末節(jié)。同時,他也教大家如何欣賞各個時期古陶瓷的美,感悟古陶瓷文化。 鑒賞中國古陶瓷有何秘訣?呂成龍說,牢記各朝代陶瓷器上的款識特征對鑒定古陶瓷也非常有用。因為明、清兩代景德鎮(zhèn)御窯廠內(nèi)分工極細,多達七十二道工序,款識系由專人負責按照朝廷發(fā)樣進行摩寫,因此形成各朝瓷器上款識具有不同的書法風格。對此,平時應用心去記。而著名古陶瓷收藏家、鑒定家孫瀛洲先生曾將明代永樂、宣德、成化、正德御窯瓷器款識編成歌訣,瑯瑯上口,便于記憶。 “孫老曾經(jīng)編成的歌訣中,"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歌訣最為經(jīng)典?!眳纬升埮c現(xiàn)場的聽眾分享了這一經(jīng)典歌訣,“大字尖圓頭非高,成字撇硬直倒腰?;秩似咂轿㈩^,制字衣橫少越刀。明日窄平年肥胖,成字一點頭肩腰?!闭f著,他就在黑板上介紹起了歌訣,“吸引了很多讀者或用相機拍攝或者用筆抄下來,認為“這個歌訣基本概括了成化六字款的特征,非常實用”。 折疊旅行文具箱(桌)方便乾隆出行 清代御用文房用具,一部分出自內(nèi)廷制作,另一部分則來自地方進貢。趙麗紅主要從事古代工藝文房用具的保管、陳列、研究,她結(jié)合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圖文并茂地介紹了筆墨紙硯和文房輔助用具的來源、特色等相關(guān)知識。 其中,形式各異的文房輔助用具,在清代可謂發(fā)展到了極致,特別是為滿足宮廷書齋陳設(shè),其制作數(shù)量可觀。趙麗紅舉例說,乾隆皇帝喜好書法,御筆臨池揮毫染翰所用筆硯文具最為講究,賦詩題詠筆、墨、紙、硯等詩文多達數(shù)百首,并命內(nèi)廷臣匠將御題詩文鐫刻于墨品、硯品、硯屏、筆筒、筆洗、文具匣等,極具文化內(nèi)涵和文人品位,呈現(xiàn)出宮廷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 眾所周知,乾隆皇帝曾多次南巡,還曾來過揚州,那么,他在途中怎么賦詩題詠呢?趙麗紅就結(jié)合圖片讓現(xiàn)場聽眾領(lǐng)略了清代乾隆時期的折疊旅行文具箱(桌),“文房用具各種器物都有,這可是便攜式的辦公設(shè)備,也極大地方便了乾隆外出。”據(jù)悉,當時就生產(chǎn)了兩套折疊旅行文具箱(桌),目前還能看到其中一套的真容。 不少讀者帶著“寶貝”請故宮專家鑒定 此外,記者發(fā)現(xiàn),不少讀者不僅認真聆聽講座,還特意帶著家里的“寶貝”請故宮的專家“把脈”,其中一位大爺就帶來了四五件瓷器殘件。呂成龍很耐心地接過每一件藏品,仔細查看藏品的造型、紋飾、胎釉彩、制作工藝、款識后,告知這位大爺“這些都是清代的,不是后來仿的”。大爺很欣慰地重新包裹好每一件寶貝放進紙袋里。據(jù)其透露,這些“寶貝”曾經(jīng)給專家鑒定過,“聽說這次故宮專家來機會難得,給他們鑒定了,我的心里也就更踏實了!” 工藝美術(shù)大師方學斌一直很關(guān)注“紫禁城·揚州·大運河—故宮博物院、揚州博物館館藏文物精品展”,前幾天看了本報的報道,聽聞故宮專家周末來揚州舉辦講座,昨天他也特意冒雨前來聆聽。他還帶著一些工藝品與呂成龍、趙麗紅交流、切磋,“與故宮的專家交流受益匪淺,對我今后的工作很有啟發(fā),真是不虛此行?!蓖ㄓ崋T楊雙博 記者陶敏文/圖 延伸閱讀 3問古陶瓷鑒賞 1問怎樣欣賞中國古陶瓷之美? “朋友們可能禁不住會問,這些由普通泥土或瓷土制作而成的陶瓷器,為什么比黃金、珠寶還貴重?”呂成龍認為,“中國古陶瓷必定有其自身的美感,那么,中國古陶瓷之美究竟美在哪里?我認為中國古陶瓷之美主要體現(xiàn)在造型、釉質(zhì)和裝飾三個方面。”呂成龍說,中國古陶瓷素以造型豐富、式樣優(yōu)美而著稱于世,如唐代瓷器造型之圓潤豐滿、宋代瓷器造型之秀麗典雅、元代瓷器造型之雄渾樸拙、明代永樂宣德瓷器造型之端莊穩(wěn)重、明代成化瓷器造型之雋秀典雅、明代嘉靖隆慶萬歷瓷器造型之復雜多變、清代康熙瓷器造型之剛勁挺拔、清代雍正瓷器造型之文雅精細、清代乾隆瓷器造型之獵奇新穎等。 2問仿古瓷器為何會以假亂真? “古陶瓷鑒定的內(nèi)容本應只包括斷時代、辨窯口、評優(yōu)劣三項,但隨著仿古瓷器的出現(xiàn),又增加了辨真?zhèn)我豁梼?nèi)容,而且成為鑒定的首要內(nèi)容。”呂成龍認為,仿古瓷的出現(xiàn)至遲可上溯至元代,后來出現(xiàn)明代晚期、清代康雍乾、清末民國及改革開放以來至今等至少4個高潮,遺留下大量實物。其中一些以假亂真者,給古陶瓷研究帶來很大麻煩。尤其是一些仿制者手頭有大量真標本,可用來照著做,因此足可以以假亂真。 呂成龍建議,如果想系統(tǒng)了解中國陶瓷發(fā)展歷史,故宮博物院“陶瓷館”是個很好的去處,觀摩標準器,有利于辨別古陶器。 3問看哪些古陶瓷書可長知識? 呂成龍就推薦了10本必看的書,分別為:《中國陶瓷史》《中國陶瓷》《中國的瓷器》《孫瀛洲的陶瓷世界》《簡明陶瓷辭典》《中國古陶瓷鑒賞》《陳萬里陶瓷考古文集》《明清瓷器鑒定》《故宮藏傳世瓷器真贗對比歷代古窯址標本圖錄》《中國古陶瓷圖典》。來源揚州網(wǎng)-揚州晚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