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王鐸草書譯文

 昵稱33569052 2019-03-26
張抱一公祖招集湖亭

王鐸草書譯文


有酒滄池對煙丘,相招者誰任意游。晉人唐人曾幾度,泉水溪水還同流。鐘鼓此城鳴白露,戎兵何處領(lǐng)高秋。蘆花今古依然在,羨爾無聲眠野鷗。
登岳廟天中閣看山同友
四圍紫邏坐相望,突兀高峰劃大荒。誰復(fù)凌空呼帝座,我今乘勝挹天漿。香煙古廟通靈氣,石路神丘點太陽。凍草暮云無限意,漢京封禪舊山房。
牛首山同堪虛靜原
一樽絕巘放高歌,回首禪房忘坎坷。旦樹晴分天目近,午帆氣挾海風過。山吞吳楚猶新燕,寺趁齊梁只故蘿。莫管星辰朽不朽,吹簫何處倚嵯峨。
頻入
頻入長安過九衢,誰知幽夢在髭須。只今人路何從說,漸審巖居不可無。屈指箸籌賒日月,傷心戎旅滿江湖。此生休外韜真處,錦瑟琪華待醐。
汴京南樓

王鐸草書譯文

夷門蕭瑟俯晴空,萬事欷獻向此中。梁苑池臺新萑葦,宋家艮岳老苔叢。牧人壕外時驅(qū)犢,獵騎天邊晚射鴻。舊月多情依汴水,滔滔東去更朦朧。
 崇禎十五年三月夜洪洞同邑弟王鐸具草抱翁公祖教正

<<草書杜律卷》: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何限倚山木吟)詩秋葉黃蟬聲集古寺鳥影渡寒塘風物悲游子登臨憶侍郎老夫貪佛日隨意坐僧房生死論交地何繇見一人悲君隨燕雀薄宦走風塵綿谷元通漢;它江不向秦五陵花滿眼傳語故鄉(xiāng)春秋窗猶曙色木落更天風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霧中)圣朝無棄物老病已成翁多少殘生事飄零任隨轉(zhuǎn)蓬路出雙林外亭窺萬井中江城孤照日山谷遠含風兵革身將老關(guān)河信不通猶殘數(shù)行淚忍對百花叢丙戌三月夜巖犖廷尉過訪閑觀大觀佳帖戲書子美詩為二弟仲和王鐸時五十五歲

《王屋圖詩卷》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自玉
六載宅頻移,汝歸不必悲。笙鏞俱歇處,哭泣獨存時。有鹿堪為伴,河淡不可期。
微官終代謝,村酒帶品籬。
自玉歸寄題王屋解嘲
云峰久與(“無”點去)別,薄祿復(fù)燕都。落日空原上,幽山似怨吾?;执菏略?,魚浦興情孤。寄語西王屋,茗華舉舉無。人事多遺慮,終朝獨靜吟。敢言巢父逸,空負食牛心。伊洛風塵擾,衣裳蟣虱侵?;鹕脚c瘴土,翻覺林深遠。

梅公臨行,邀予過齋中
歸心去已久,行色更如何?徐孺曾相吊,柴桑又一過。鼂聲彭蠡靜,猱路弋陽多。
料得懷思處,巖云欵乃歌。
其二
待到秋江日,(“到”點去)秋江到處花。戍旗無海盜,村廟下神鴉。湓浦橙香熟,鵝湖月影斜。安安垂骨健,休忘送驢車。
一任
一任愁煙舉,狂夫臥小齋。北燕回氣候,數(shù)日不陰霾。清廟為吹籥,圓丘俟集紫。
況聞勤恤*,休沐學無懷。
聽南蠻語
海南多異事,遠道未經(jīng)傳。市易玻璃貨,家攜砮石絃(即“弦”)。穴峒疏泉細(脈),架海種高田。雪色何曾見,獉獉(即“榛榛”)只醉眠。跣足虛房內(nèi),草香氣已深。畫觀諸洞相,書見至人心。欵客捎時果,善言假古琴。逸形天步移,玄秀峭陰陰。
何日示七襄
何日便隳官,帔霞性始安.鬼神恭受箓,星斗護加餐。遠硐逃蒼兕,清晨漱白湍。
桃花容欲非,天柱亦無難。
心存
心存靈異跡,往往憶榛丘。世事今初定,吾情外敢求。元龜韜石砌,老鶴夸滄州。
酸楚木瓜岫,悠悠復(fù)幾秋?
京中晝夜不閑,自玉親丈來,猶作一畫二長卷,可謂暇且整矣。丁亥夏四月初五夜書近做博正。孟津王鐸時年五十六。

《草書五言律詩四首》

王鐸《草書五言律詩四首

香河縣 頹沙河岸挫 茅舍少人關(guān) 里鼓煩霜信 客塵老舊顏 乾坤容霧入田野任誰閑 何日箕巖倦床寒可俯攀
己卯初度 屢辱朝中命 歸心仿若皤 幸今塵事少 其奈隱心多 久視天無定余生日又過 如人安可望豈厭紫芝歌
鷲峰寺與友蒼上人 偶來尋古寺 雨後得余清 漠漠人煙外 泠然一磬鳴禪床隨處厝 秋草就階平 只恐深山去 白云隔幾程
送趙開吾 關(guān)山忽欲去 遠道與誰游 共在他鄉(xiāng)外 因之動旅愁 梅花香別浦春嶼領(lǐng)孤舟 莫謂離情阻煙空江水流
俚作壬午書抱老張公祖吟壇正 王鐸

 

《草書臨閣帖卷》王鐸草書《臨閣帖卷》

獻之帖
獻之兄靜息應(yīng) 佳何似復(fù)小惡耶 伏想比消息理盡轉(zhuǎn)   勝耳礜石深是  可疑事兄喜患
散輒發(fā)勢為積   乃不易愿復(fù)更思   獻之唯賴消息內(nèi)   外極生冷而心腹中  恒無他此一事是差   但疾源不除自不得   佳論事當隨宜   思之也獻之姊性觸  事殊嘗不可獻  之當長愁耳   阮新婦勉身得雄   甚善散騎殊嘗  憙也  雖奉對積年可   以為盡日之歡??? 不盡觸類之暢方欲  與姊極嘗年以之  偕老當謂乖反  至此諸懷悵塞實  深當復(fù)何由日又見
姊耶唯嘗絕之  耳   夏日感思悼切   得道書慰意薄  熱汝比各可不吾  并故諸惡勞益勿
勿獻之白疏獻之  白思戀不可言瞻近  未得奉見但有嘆  塞遲諸信還具  動靜獻之  白柬告具天寶疾患  問何其倉卒今子孫  常欣倫早成家  以此娛上下豈謂奄  此深至惻切心懷哀   念當可為心情愿*(女更)   可保憂馳眠食  多少    王鐸年五十一書

 

《為葆光張老親翁書》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杜詩 諸君作
  步屧深林晚,開樽獨酌遲。仰蜂黏落絮,行蟻上枯梨。
  薄劣慚冥隱,幽偏得自怡。本無軒冕意,不是傲當時。(《全唐詩.卷226_049》杜甫〖獨酌〗)
  燈花何太喜,酒綠正相親。醉里從為客,詩成覺有神。
  兵戈猶在眼,儒術(shù)豈謀身。苦被微官縛,低頭愧野人。(《全唐詩.卷225_009》杜甫〖獨酌成詩〗)
  斗酒故人同,長歌起北風。斜陽高壘閉,秋角暮山空。
  雁叫寒流上,螢飛薄霧中。坐來生白發(fā),況復(fù)久從戎?!R戴(《全唐詩.卷555_020》馬戴〖汧上勸舊友〗)
  千峰待逋客,香茗復(fù)叢生。釆摘知深處,煙霞羨獨行。
  幽期山寺遠,野飯石泉清。寂寂然燈夜,相思—罄聲?!矢θ剑ā度圃?卷210_013》〖送陸鴻漸山人采茶回〗,作者為皇甫曾,誤作皇甫冉)
  楚隔乾坤遠,難招病客魂。詩名惟我共,世事與誰論。
  北闕更新主,南星落故園。定知相見日,爛熳倒芳樽?!鸥Γā度圃?卷234_016》杜甫〖寄高適〗)
  惠子白驢(原詩為“駒”)瘦,歸溪唯病身。星(點去)、皇天無老眼,空谷滯斯人。
  崖蜜松花熟,山杯竹葉春。深(點去)、柴門了生事,黃綺未稱臣?!牛ā度圃?卷234_005》杜甫〖聞惠二過東溪特一送〗)
  寄語楊員外,山寒少茯苓。歸來稍暄暖,當為斸青冥。
  翻動神仙窟,封題鳥獸形。兼將老藤杖,持(點去)、(漏扶)汝醉初醒——杜(《全唐詩.卷225_040》杜甫〖路逢襄陽楊少府入城,戲呈楊員外綰〗)
  官拜少常休,青緺換鹿裘??窀桦x樂府,醉夢到瀛洲。
  古器巖耕得,神方客謎留。清溪莫沉釣,王者或畋游?!S滔(《全唐詩.卷704_066》黃滔〖寄少常盧同年〗)
庚寅九月十七日挑燈為葆光張老親翁書
  洪洞王鐸

 

《王鐸草書卷經(jīng)典——贈鄭公度草書詩卷》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王鐸草書譯文

 金山頂鴻飛閣
秋山晚更青,垂老探玄冥。
漠漠朝多雨,蒼蒼夜降靈。
菊醑無客醉,蕭韻與猿聽。
輾轉(zhuǎn)懷蕭爽,銀河展幔亭。

告大次寒陽山趣
懶人山是與,長夏觸心光。
已見碧桃實,空思紫草芳。
輯書蛇性善,撫軫鶴音涼。
勸汝勤鞅掌,白頭養(yǎng)石房。

上煙欲行
何道能留汝,生涯正未窮。
圍城榆鼓稻,花風葉雨戎。
漕自江淮轉(zhuǎn),人纔鄒魯通。
片帆安可問,海氣遠天空。

陽山郊
浞浞尋香岫,傍傍過水門。
江帆(安[何])所事,村柳自無喧。
客況空高埠,鶯音似故園。
不聞何處去,悅悟在巖根。

石惠召自滸墅入大石山。登象鼻諸峰。 牢落江湖客,偏將梵服尋。
茍非同釆藥,不易有幽心。
蔚薈消諸靄,琴書閟一岑。
足音無亦好,蚓食保芳林。

崇禎皇帝十六載,寓孟莊山志園燈下,書狂作數(shù)首,公度鄭詞丈正之。
孟津王鐸年五十二歲筆

 

《杜甫秋興》:王鐸草書《杜甫秋興》卷

杜陵秋興王鐸書瞿塘峽口曲江頭萬里風煙接素秋花萼夾城通御氣芙蓉小苑入邊愁雕欄繡(檻)柱圍黃鵠錦纜牙檣起白鷗回首可憐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千家山郭靜朝暉盡日江頭坐翠微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jīng)心事違落此二句補之)聞道長安似奕碁百年世事不堪勝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異昔時直北關(guān)山金鼓震征西車馬羽書馳魚龍寂寞秋江冷故國平居有所思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閣峰陰入渼陂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樓老鳳凰枝佳人拾翠春相問仙侶同舟晚更移彩筆昔曾千氣象白頭吟望苦低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槎畫省香爐違伏枕山樓粉堞隱悲笳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杜詩(年)千古絕調(diào)每見有哂之者姑不辭遇求書則書之而已萬世自有定評當不知道也丙戌三月夜孟津王鐸書巖筆先生偶得此不嫌其拙同孝升書字時至五月十三日夜

 

《歷代法書萃英·王鐸草書詩卷》

志吾兩人相締契好之意。乙丑秋日,王鐸。
《野寺有思》
深秋仍逆旅,每飯在家山,斸藥堪治病,翻經(jīng)可閉關(guān)。鳥嫌行客躁,云愛故吾閑,流水多情甚,相窺為解顏。
《香山寺》
細經(jīng)微初入,幽幽疏亦稀,虛潭留幻色,闇谷發(fā)清機。人淡聽松去,僧閑洗藥歸,莫窺靈景外,漠漠一鷗飛。
《入黃蓋峰后山》
記得欲題處,瀟然眾壑音,綠云開曠蕩,履斗據(jù)高深。異鳥尋靈木,貞華就古岑,樵青催客興,余綠遠沉沉。
《大店驛》
曠莽田廬少,晦蒙短草枯。離家憂弟子,到驛見鼪鼯。世亂人多智,涂危日欲晡。坤維饒盜成,屢屢冀西榆。
《宿攝山湛虛靜原游其二》
淡遠歸深氣,空山若有人,古云忽晦色,怪樹各成秋。小酌憑虛籟,幽居想幻身,豫籌明日去,駐屐為嶙峋。
《上攝山》
欲到中峰上,陽阿霽后馨,江來山背白,人望海心青。石氣蛟龍醒,松風草木靈,夷猶吳地遠,今古但冥冥。
《雨中歸》
雨外容燈火,黃昏石岸明,清溪路不盡,身被水光行。夜柝未聞響,眾山皆益聲。絳蒙過百月,感激是何情?
《雨后同湛虛游江邊古磯》
頗羨西江色,茫茫接混元。蛟龍謀窟宅,雨雹憤山根,欲灑新亭淚,懼傷漁父魂,郁森感霽日,百慮此何言?
其二:
夜雨朝來潤,春江白漸通,竹樓疑罨畫,花石帶洪蒙。歷歷沙形闊,蕭蕭水氣空,觀枰逾不倦,矧在野簫中。
其三:
共躋幽曠處,隨興履莓苔,遠翠不時現(xiàn),好風終日來。帆檣彭蠡積,雷電廣陵回,客況纔清穆,江洲晚照催。
《戈敬輿招集朱蘭嵎桃葉別墅同作》
怪此秦淮月,依依向旅人,竭來高處望,收得幾層春。巖壑流鸞嘯,桃花燒鷺身,情深延佇久,儻在武陵津。
《曉起》
黃也門將閉,嗒然無自心,為因多退處,不敢問升沉。瓦缶詩情短,藥齋疾色深,晨嫌巾櫛事,素發(fā)膩華簪。
《十月作》
幽意愜非愜,心當十月初。魄魂何日養(yǎng),故舊幾人疏。壁暗屠蛟刃,囊余咒鬼書。休疑無白曉,冷冷露華虛。
《金山妙高臺》
天門懸石磴,半壁見蘇文,逸韻歸何處,空山不可聞。茶寮遵海氣,佛□鋪流云。北望蕃厘觀,漁歌入夕曛。
《瑯琊山池避寇夜行作》
野風侮卉木,鴉路助人愁,喪亂須臾險,妻孥燈火投。鼉鳴潭水沸,虎叫石門遒,獨有塞江色,欣欣日夜流。
己丑七月十三日過漆水老道契齋,于姜一章二公至。同飲酒間,學古作草書一卷,書俚作,內(nèi)一首為黃岡官丈所深愛,貺棺及內(nèi)子。偶書至此,不勝愴感,恨平生未有以報官友也,因為漆水公道之。吾詩有一人知,可以不憾,況外棺如麥舟之義乎。知因書憐詩,因詩憐吾,好友官丈是在。漆水老父,頓首哉,頓首,頓首!孟津友弟王鐸五十八歲筆。鈐?。和蹊I之?。ò祝?/p>

 

《草書冊》王鐸書法《草書冊》

當秋暮雨煙欲飛鶴來亭樹 攜榼登嘯殊開清興眼明游華林園有稱此中宜奏盛樂 太子初無言但詠古今沖 詩曰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虎丘烹茗邀琴客彈南風聯(lián)袖徜徉看云霞 搖動便自悠然有欲當日有好懷袖手 哦古人詩云其青 山秀水到眼即可舒嘯何必居籬落下然后為亡物寂居荒涼草樹茂密居無騾馬 因與人絕一 室之內(nèi)可以自娛夏日荷發(fā)水檻香來展玩古跡 潑墨寫遠山此僑胸懷磊落視五侯池館笙歌真成草頭露 柳覆茅楹擁書高臥北窗清風來何須讓淵明為羲皇上人 地白霜清吟嘯興懷想天際真人覺一切濃淡是非都可度外 處之安可攢眉屋子下郁郁然也梧桐葉落遠岫云浮飄然寄傲 第一清福唯韻人自領(lǐng)受耳 唐伯虎居吳駕小舫書畫琴鶴往 來游賞后貧作乞于寺人不知其大狂高隱為玩世逸流得意花供數(shù)枝好友高譚世外事 抱膝把酒 看西山爽氣聽鐘聲至耳安能不暢然于中耶綗卿年兄沖襟雅度文藻煙云人知為文士也不知其肝膽異常骨力 特勁饒經(jīng)濟之才而運以渾雅素為莫逆交遠寄此卷索書時治裝刻下起行呼書奴立而竣之并跋此道我輩一段精神耳 甲子暮春洛下王鐸

 

《臨淳化閣帖草書卷》

王鐸草書譯文

桓公十月末書為慰,云:所在荒,甚可憂。(點去一字)殷生數(shù)問,此事勢復(fù)云何?想安西以至,能數(shù)面不?;蛟?,頓歷陽爾耶?無(點去一字)緣為嘆,遲知問。頃為此,足勞人意。八日,羲之多日不知君問。得昨書,知君安善,為慰。仆比小差,而疲劇,昨若耶觀望。乃苦輿上隱痛,前后未有此也。然一日一昔勞復(fù)不極,以此為慰耳。鄉(xiāng)里人樂著縣戶。今送其名,可為領(lǐng)受。君頃就轉(zhuǎn)佳不?仆自秋便不佳,今故不善差。頃還少噉脯,又時噉面。亦不以為佳。亦自勞弊。散系轉(zhuǎn)久,此亦難以求泰。不去人間而欲求分外。此或速弊,皆如君言。便大熱,足下晚可耳。甚患此熱。力不具。王羲之。此書因周常侍。想必至。吾辨辨,便知無復(fù)日也。諸懷不可言,知彼人已還,吾此猶往來。不欲來。

王鐸(1592—1652)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贈張抱一草書詩卷》自署書于崇禎十五年(1642)。綾本。草書。自作詩七律五首·凡七十五行,共3636字。長469cm,高26cm。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卷中七律五首,有三首見於《擬山園選集》(臺灣學生書局)?!兜窃缽R天中合看山同友》,載集中七律卷九,題作《登岳廟天中閣看山感時》,原為二首,卷中所書為第一首?!额l入》,載集中七律卷三,卷中所書之“待醍醐”,集中作“醉醍醐”?!躲昃┠蠘恰芬噍d集中七律卷三。另兩首雖不見於集中,然同書五律卷三有《湛虛、靜原游牛首》、《燕子磯湛虛招同靜原》、《上天開巖同湛虛、靜原》三首,與卷中《牛首山同湛虛、靜原》—詩顯然是同時之作。湛虛,即張鏡心,字孝升,湛虛為號,明天啟進士,累官至兵部尚書,是王鐸的摯友。見於《擬山園選集》(臺灣學生書局)及《擬山園初集》中的與張鏡心有關(guān)的詩作多達五十首以上。張鏡心亦曾為王鐸的《擬山園初集》作序,與王鐸以“年弟”相稱,盛贊王鐸詩文“浩乎哉如煙海,修辭之家,未之有也。”與湛虛同游的靜原,除上列幾首詩外,《擬山園初集》五律卷四有《送戶曾屈靜原之金陵》一首,此詩約作於崇禎八年,知靜原屈姓,曾官戶曹之職,先於王鐸一年來到南京。
   卷中第一首《張抱一公祖招集湖亭》,從詩意看,是王鐸在“湖亭”的即興之作。張抱一,名培,浙江平湖人,擅寫山水,兼通醫(yī)道。卷中以“公祖”稱之,應(yīng)是某地的地方官??钍稹俺绲澥迥耆乱埂保芍c“壬午春莫書於懷州公署”的行書五律長卷乃同時所書。
    王鐸自崇禎十三年冬月由北京奔至懷州為父服喪,到書寫這件長卷時,已在懷州度過了一年多的時間,是年夏季,王鐸曾攜家人一度返里,然未過多少時日,又受到農(nóng)民義軍的沖擊,復(fù)攜家人乘舟沿黃河?xùn)|下,其時方在夏末。
   這是王鐸草書長卷中迄今所見較早的一件。
參考 《擬山園選集》(臺灣學牛書局) 《擬山園初集》 (崇幀十年刊本)《書道藝術(shù)·九》(日本中央公論社)
《中國書法全集》

釋文:
張抱一公祖招集湖亭
有酒滄池對煙丘,相招者誰任意游。晉人唐人曾幾度,泉水溪水還同流。鐘鼓此城鳴白露,戎兵何處領(lǐng)高秋。蘆花今古依然在,羨爾無聲眠野鷗。
登岳廟天中閣看山同友
四圍紫邏坐相望,突兀高峰劃大荒。誰復(fù)凌空呼帝座,我今乘勝挹天漿。香煙古廟通靈氣,石路神丘點太陽。凍草暮云無限意,漢京封禪舊山房。
牛首山同堪虛靜原
一樽絕巘放高歌,回首禪房忘坎坷。旦樹晴分天目近,午帆氣挾海風過。山吞吳楚猶新燕,寺趁齊梁只故蘿。莫管星辰朽不朽,吹簫何處倚嵯峨。
頻入
頻入長安過九衢,誰知幽夢在髭須。只今人路何從說,漸審巖居不可無。屈指箸籌賒日月,傷心戎旅滿江湖。此生休外韜真處,錦瑟琪華待醐。
汴京南樓
夷門蕭瑟俯晴空,萬事欷獻向此中。梁苑池臺新萑葦,宋家艮岳老苔叢。牧人壕外時驅(qū)犢,獵騎天邊晚射鴻。舊月多情依汴水,滔滔東去更朦朧。
 崇禎十五年三月夜 洪洞同邑弟王鐸具草 抱翁公祖教正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草書杜律卷(局部)》(遼寧省博物館藏)草書素綾本(五十五歲作)。縱25.1cm,橫220.2cm。
自署書于丙戌年(清順治三年,1646年)凡三十八行,共195字。
 釋文:(何限倚山木吟)詩秋葉黃蟬聲集古寺鳥影渡寒塘風物悲游子登臨憶侍郎老夫貪佛日隨意坐僧房生死論交地何繇見一人悲君隨燕雀薄宦走風塵綿谷元通漢;它江不向秦五陵花滿眼傳語故鄉(xiāng)春秋窗猶曙色木落更天風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霧中)圣朝無棄物老病已成翁多少殘生事飄零任隨轉(zhuǎn)蓬路出雙林外亭窺萬井中江城孤照日山谷遠含風兵革身將老關(guān)河信不通猶殘數(shù)行淚忍對百花叢丙戌三月夜巖犖廷尉過訪閑觀大觀佳帖戲書子美詩為二弟仲和王鐸時五十五歲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行楷王維詩》卷,紙本,縱21cm,橫165.5cm,27行,行字不等。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卷楷書錄唐代詩人王維《濟州過趙叟家宴》、《春過賀員外藥園》二詩,后有行書自題一段,

  釋文:
  書綾卷鮮書楷法者,即華亭玄宰亦未之觀也。癸未十二月過履吾老親翁琴言齋,筆墨研皆精良,挑燈書二卷,俱楷。時同上黨郭漱六山陰未五溪。明月秣騾入紫團峰及西崖諸勝。時酒甚釅,蘇門泉聲沸響,在吾幾席。識於後,將來一披覽,於書道有進,定嫌此欲唾於卷上。奈何,奈何。王鐸。
末款“王鐸”,左鈐“王鐸之章”、“大宗伯印”。此卷書于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作者時年51歲。本幅鈐有“秘晉齋印”、“溥侗之印”及引首處所鈐“秘晉齋”等藏印三方,說明此卷曾藏榮郡王綿億處,后歸溥侗所有。后紙有清代郜煥元跋一段,又清陳寶琛觀款一。鈐“遠春堂”、“煥元私印”等印三方。未見著錄。
  王鐸楷書并不多見,他在跋中亦云:“書綾卷鮮書楷法者?!贝司頃ㄐ劢。》伭?,結(jié)字不求工整,大小欹側(cè),皆出于法度之外,但通篇觀之,則氣韻生動,古拙莊重。詩后行草書自題一段,更是流暢自然,盡現(xiàn)王鐸書風之本色。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行草自書詩》卷,紙本,縱26.9cm,橫166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卷書自作詩六首,首署“君宣年家兄翁判南康贈以六首”,末款“己卯正月弟王鐸具草”。左鈐“王鐸之印”、“煙潭漁叟”印。“己卯”為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王鐸時年47歲。本幅無藏印,亦未見著錄。
  近人馬宗霍嘗云:“明人草書,無不縱筆以取勢者,覺斯則縱而能斂,故不極勢而勢若不盡,非力有余者,未易語此?!蓖蹊I的行草書不以勢重,信筆揮灑,極具自然之態(tài)。此卷書法筆勢連綿,字間雖連帶不多,但筆斷意連,行氣貫通,運筆流暢。此卷為王鐸中年時所書,恰是其書風形成時期,故頗具蒼郁雄暢之風,“兼有雙井天中之勝”,屬王氏中年時期之典型作品。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王屋圖詩卷》,天津博物館藏

 《原色印刷中國法書精萃——王鐸王屋圖詩》
【王鐸(1592 1652年),字覺斯,又字覺之,號嵩樵、石樵、十樵、癡樵、雪山等,別署“煙潭漁叟”。河南孟津人,故人稱“王孟津”。明天啟元年中鄉(xiāng)舉,二年中進士,入翰林院為庶吉士。崇禎十一年官至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經(jīng)筵講官、教習館員等職。崇禎十七年甲申之役,李自成攻入北京,王鐸避難南京,擁立福王,任東閣大學士。次年(順治二年),與著名詩人錢謙益一同降清,順治三年以原官禮部尚書管弘文院學士,并任《明史》編纂副總裁。順治六年,授禮部左侍郎,充太宗文皇帝實錄副總裁,同年晉少保。順治九年病逝,謚文安。
王鐸由明入清的“貳臣”行為歷來為人詆毀,而他的書法卻深受后人喜愛。吳德旋在《初月樓論書隨筆》中稱:“王覺斯人品頹喪,而作字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風,豈得以其人而廢之?!眳遣T有詩評王鐸的書法,曰:“文安健筆蟠蛟螭,有明書法推第一。”沙孟海先生則認為:“(王鐸)在于明季,可說書學界的'中興之主’了?!绷稚⒅壬J為:“王鐸為自唐懷素后第一人?!眴⒐σ卜Q:“(王鐸)可謂書才書學兼而有之,以陣喻筆,固一世之雄也?!边€有詩贊云:“王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币陨现T家所評基本一致,可見王鐸書法造詣之深及其在清以后的影響力了。
王鐸書法宗法魏、晉,力迫羲、獻,一生浸淫閣帖.功力深湛。他自稱:“予從事此道數(shù)十年,皆本古人,不敢妄為。”“學書不參通古碑,書法終不古,為俗筆多也?!薄皶粠煿牛懵湟八滓宦??!睆牧魝飨聛淼哪E看,王鐸確實是這樣做的。他習慣于“一日臨帖,一日應(yīng)請索,以此相間,終身不易”,傳為美談。但王鐸學古而不泥古,縱橫之間,自有非凡的氣度。
王鐸真行草隸兼擅,傳世作品以行草為多。王鐸的行草沉雄跌宕、磅礴奇肆、凌厲勁拔、放縱自如,比起北宋的米芾,爛漫似有過之。他與黃道周、倪元璐一道改變了明季書壇靡弱氣象,別開生面,標領(lǐng)新風。相比之下,王鐸更見熟練、更見古樸,用墨有獨到之處。其字筆筆中鋒,極盡提按頓挫之能事,狂而不野,妍而不麗,奇正相生,酣暢淋漓。
《王屋圖詩卷》是王鐸降清后第四年在京中寓所畫《王屋山居圖》時所書,現(xiàn)藏于天津博物館。王鐸由明入清,遭到當時許多人士的唾棄。王鐸雖身為清廷新貴,但內(nèi)心還是非常痛苦郁悶的:一方面,故友離他而去;另一方面,又受到滿族統(tǒng)治集團的排斥。于是,他曾一度沉迷于聲色之中,自暴自棄。其時書作多見草書,當是他排遣積郁、憤慨、寂寞、凄涼的最好寫照,即所謂“有動于中”、“發(fā)之于書”(見錢謙益《王鐸墓志銘》)也。此卷草書用墨蒼潤,行筆峻爽遒勁,布白參差錯落,縱逸之中含有穩(wěn)健,沉郁之中富有靈性,從中可以看出他集數(shù)十年的功力,融會“二王”、李北海、顏真卿、懷素、黃庭堅、米芾、趙孟鈑諞宦幕場?晌絞恰胺玳燒舐恚首吡摺保筧訟視兄琳摺S搿恫菔槎攀懟貳ⅰ恫菔樘庖昂茁膠秸懟返取傲啻蟛蕁貝磣饗啾齲司磧幸恢智逖諾腦現(xiàn)攏只蚴鞘樾詞斃募K宓腦倒拾!

釋文:
送自玉
六載宅頻移,汝歸不必悲。
笙鏞俱歇處,哭泣獨存時。
有鹿堪為伴,河淡不可期。
微官終代謝,村酒帶品籬。
自玉歸寄題王屋解嘲
云峰久與(“無”點去)別,薄祿復(fù)燕都。
落日空原上,幽山似怨吾。
花林春事早,魚浦興情孤。
寄語西王屋,茗華舉舉無。
人事多遺慮,終朝獨靜吟。
敢言巢父逸,空負食牛心。
伊洛風塵擾,衣裳蟣虱侵。
火山與瘴土,翻覺林深遠。
梅公臨行,邀予過齋中
歸心去已久,行色更如何?
徐孺曾相吊,柴桑又一過。
鼂聲彭蠡靜,猱路弋陽多。
料得懷思處,巖云欵乃歌。
其二
待到秋江日,(“到”點去)秋江到處花。
戍旗無海盜,村廟下神鴉。
湓浦橙香熟,鵝湖月影斜。
安安垂骨健,休忘送驢車。
一任
一任愁煙舉,狂夫臥小齋。
北燕回氣候,數(shù)日不陰霾。
清廟為吹籥,圓丘俟集紫。
況聞勤恤*,休沐學無懷。
聽南蠻語
海南多異事,遠道未經(jīng)傳。
市易玻璃貨,家攜砮石絃(即“弦”)。
穴峒疏泉細(脈),架海種高田。
雪色何曾見,獉獉(即“榛榛”)只醉眠。
跣足虛房內(nèi),草香氣已深。
畫觀諸洞相,書見至人心。
欵客捎時果,善言假古琴。
逸形天步移,玄秀峭陰陰。
何日示七襄
何日便隳官,帔霞性始安
鬼神恭受箓,星斗護加餐。
遠硐逃蒼兕,清晨漱白湍。
桃花容欲非,天柱亦無難。
心存
心存靈異跡,往往憶榛丘。
世事今初定,吾情外敢求。
元龜韜石砌,老鶴夸滄州。
酸楚木瓜岫,悠悠復(fù)幾秋?
京中晝夜不閑,自玉親丈來,猶作一畫二長卷,可謂暇且整矣。丁亥夏四月初五夜書近做博正。
孟津王鐸時年五十六。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自書石湖等五首卷》 1646年 手卷 行書 紙本 27X253cm 天津藝術(shù)博物館藏 

 
釋文:石湖 物心流水會,草外即平皋。懷土佳兵厭,占云挾雨高。學狂希羽客,引笑佐溪毛。幽影皆為象,前灘響莫濤。瓜州大慈庵夏望吾擇慈庵寂,焚香起正心。杖因江稻植,山在寺門尋。楚越中區(qū)抱,金焦大壑深。紫天開素氣,鴉路意陰陰。賀九山村已遇枇杷熟,頻過碌石園。遠柯兼瀑影,古凸自柴門。骨傲仍多性,蘭衰尚有根。昌陽飛半腹,石穴共寒溫。 問牧齋拂水山崖欲履虞山逕,還賒六尺筇。思君偕寤語,似共萬溪松。桂酒留華榭,天門落古鏞。可知頭盡皓,更得擾玄龍。丙戌五月朔,王鐸書。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 隸書五律詩冊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 三潭詩卷1644年 隸書 紙本 27X158cm 遼寧省博物館藏
釋文:三潭。地靈深秘勢崢嶸。倚石肅然旅魄驚。雷(聲)響砰轟霖雨蓄。神共摩盪藥苗榮。即觀元氣同開辟。豈與寒泉共死生。怪島休將人境說。棲真玄灝有天聲。予素未書隸。寓蘇門始學漢體。恨年異壯。學之晚。雖然。羲之。高適五十可也。
王鐸 甲申春正月為順後(無阝)親丈書求教。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 贈張抱一行書詩卷 手卷 行書 紙本 32X658cm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釋文: 壬午春莫書于懷州公署 抱一張公祖招飲舟中,偕又白給諫、念沖太守、云岫給諫此夕聯(lián)輕舫,相從秩秩音。不期湖海意,轉(zhuǎn)入素虛心。近岫清光正,孤城返照深。悠然仍未盡,掩褐(禾木旁)復(fù)何尋。其二浦云能自暇,逾與道情親。況坐聲光里,高閑似古人。一壺催疊鼓,諸嶼繞閑身。誰謂煙塵外,芳洲水不春。 其三邃深更得靜,蕭瑟答幽聲。眾派朱燈泛,一痕白鳥鳴。煙花身未老,丘壑道彌榮。百感中原事,魂魂向夜聲。 其四沖虛風在御,人影近漁扉。頓悟煙奚泊,斯知夢所依。湖江春自闊,戎馬事多違,欲去頻延佇,鐘聲出隱微。上沐澗寺后峪柬臾聲諸君子忘此群生動,禽言亦覺紛。屢窺深谷色,高臥太濛云。百藥吹香路,一身生月紋。其中殊領(lǐng)略,魚罟也氤氳。抱一張老公祖教之孟津王鐸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 與大覺禪師等書札 1628年 手卷 行書 紙本 26X247cm 遼寧省博物館藏

釋文:人至辱書,伏承法,候安。傾向、傾向。昨奉聞,欲舍禪月羅漢,非有他也。先君愛此畫,私心以為舍施,莫如舍所甚愛。而先君所與厚善者莫如公。又,此畫頗似靈異,累有所覺于夢寐,不欲盡談,嫌涉怪爾。以此,益不欲于俗家收藏。意只如此。而來書乃見疑,欲換金水羅漢,開書不覺失笑。近世士風薄惡,動有可疑,不謂世外之人猶復(fù)爾也。請勿復(fù)談此。某比乏人,可令賚去,兵卒之類,又不足分付,告吾師差一謹干小師,賚籠仗來迎取,并古佛一軸,亦同舍也。錢塘景物,樂之忘歸,舍弟公自陳州得替,當受東南幕官。冬初恐到此,亦未甚的。詩筆計益老健,或借得數(shù)首一觀,良幸!到此亦有拙惡百十首,閑暇當錄寄也。以上與大覺禪師璉公書去歲王秀才西歸,奉狀必達。即日遠想,起居佳勝,承朝庭俯徇民,欲有旨借留,雖滯留高步,士論未厭,而鄉(xiāng)閭之慶,特以自私而已。然山水之秀。園亭之勝,士人之眾,多食物之便美。計公亦自樂之忘歸也。某久去墳?zāi)?,貪祿忘家,念之輒面熱,但差使南北,不敢自擇爾。何時復(fù)得一笑為樂,尚冀為時自重。以上與眉守黎希聲書。昨日已別,情驚惘然。辱教。喜起居佳勝,風雨如此。淮浪如山,舟中搖撼,不可存濟。亦無由上岸,但闔戶擁衾耳。想來日亦不能行,若再訪,幸甚!以上與徐得之書。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 枯蘭復(fù)花賦 1647年 遼寧省博物館藏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 枯蘭復(fù)花圖卷1649年全卷32.6X1035.5cm 蘇州博物館藏

枯蘭復(fù)花圖卷釋文:
已丑五月夜。同觀畫。梁眉居。黃于石。張?zhí)构?。張?zhí)煺{(diào)。薛行塢。傅夢禎。劉瀛洲。宋牧仲。宋赤城。主人玄平號雨恭。時同飲三槐下。王鐸。
已丑夏五月廿二日。聞雨恭先生閣下盎中建蘭于既萎后倏發(fā)一莖三花。予駭焉。萎而花。此中有道。其發(fā)蘭之為其所以發(fā)皇者。果蘭之為耶。蘭。花卉中抱德者也。孤秀幽藏。異乎衒。無人清湛。異乎佝。不斗艷于鼠姑將離。異乎爭。映景乘旺。萼蕤跗聯(lián)。乃于萎荄勃然生靈光奇馞。於戲。蘭亦受命者。氣垕理苞。即司百物者。不能閟。況天況墬況人況蘭。凡后日千葉萬萼。雨先生為國家發(fā)無窮光華。流馨千禩。為王者篤材。不與凡卉伍。吾于斯。率爾席上即寫蘭卷。又紀其三花之像。鐘萬嘩盛與古咎箄。鳩方絜馥臻茂。開一代之昌運。必得一代異人。蘭何能為政哉。噫。公之所以楙昭前路迓所以發(fā)皇者。佗他日吾以此卷券之矣。西洛王鐸跋并畫。吋及燃炬在蔬圃中。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草書五言律詩四首》卷 綾本縱31cm 橫238cm 無錫市博物館藏(周培源捐贈)

釋文:
香河縣 頹沙河岸挫 茅舍少人關(guān) 里鼓煩霜信 客塵老舊顏 乾坤容霧入 田野任誰閑 何日箕巖倦床寒可俯攀
己卯初度 屢辱朝中命 歸心仿若皤 幸今塵事少 其奈隱心多 久視天無定 余生日又過 如人安可望豈厭紫芝歌
鷲峰寺與友蒼上人 偶來尋古寺 雨後得余清 漠漠人煙外 泠然一磬鳴 禪床隨處厝 秋草就階平 只恐深山去 白云隔幾程
送趙開吾 關(guān)山忽欲去 遠道與誰游 共在他鄉(xiāng)外 因之動旅愁 梅花香別浦 春嶼領(lǐng)孤舟 莫謂離情阻煙空江水流
俚作壬午書抱老張公祖吟壇正 王鐸

   《五律四首詩卷》是王鐸書風轉(zhuǎn)型期的一幅重要作品?!吨袊鴷ㄈ肺词珍?。本詩卷為著名科學家周培源教授舊藏,一九八八年十一月捐贈給無錫市博物館。
   本卷書于壬午年,即崇禎十五年(一六四二),所錄前兩首詩作,《擬山園選集》未收。第二首作于己卯年。第三、四首詩見于臺灣學生書局一九七九年四月出版的《擬山園選集》五律卷。第三首“鷲峰寺與友蒼上人”原題為“鷲峰與友蒼”。《中國書法全集》第六二卷《王鐸二》中收入王鐸在崇禎十四年(一六四一)所書“柏香帖·思松澗書舍柬友詩四首”的拓本,其中也有這首詩,題為“鷲峰題與友蒼僧一首”,并注明“辛巳懷州東湖書舍書己卯作”,可見此詩也是王鐸己卯年的舊作。第四首“送趙開吾”原題作“送開吾”。
   崇禎十五年,王鐸流寓懷州,受到張公祖的款待,并有詩作贈他,一是《贈張抱一行書詩卷》,一是《贈張抱一草書詩卷》。張抱一,名培,浙江平湖人,擅寫山水,兼通醫(yī)道。卷中以“公祖”稱之,此人應(yīng)是懷州的地方官。本卷的書寫時間既與上述兩幅巨制相吻合,落款內(nèi)容又與當時王鐸與張公祖頻繁往來的經(jīng)歷一致,可被視為此卷確系王鐸真跡的佐證。
   崇禎十五年恰好是王鐸書法藝術(shù)中關(guān)鍵的一年。黃道周評王鐸書時說:“行草近推王覺斯。覺斯方盛年,看其五十自化?!?《黃漳浦集卷一四·書品論》)這一年王鐸正好五十歲,經(jīng)歷過對二王、東晉和米芾長年累月的執(zhí)著學習,經(jīng)歷過一次政治上的大失敗,終于完成了“自化”,登上了其書法藝術(shù)的第一次高峰。其此前的作品,對二王與米芾“如燈取影,不失毫發(fā)”(錢謙益《牧齋全集·有學集》卷三0),到《贈張抱一行書詩卷》和《贈張抱一草書詩卷》時,已擺脫了“仿”的痕跡,有了主體性較強的跌宕雄逸的意態(tài)。而《贈張抱一草書詩卷》亦是王鐸草書長卷迄今所見較早的一件。總之,王鐸這一年的作品,在其書法的發(fā)展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草書臨閣帖卷》 紙本 縱23.8cm 橫172cm 安徽省博物館藏

釋文:
獻之帖
獻之兄靜息應(yīng)
佳何似復(fù)小惡耶
伏想比消息理盡轉(zhuǎn)
勝耳礜石深是
可疑事兄喜患
散輒發(fā)勢為積
乃不易愿復(fù)更思
獻之唯賴消息內(nèi)
外極生冷而心腹中
恒無他此一事是差
但疾源不除自不得
佳論事當隨宜
思之也獻之姊性觸
事殊嘗不可獻
之當長愁耳
阮新婦勉身得雄
甚善散騎殊嘗
憙也
雖奉對積年可
以為盡日之歡常苦
不盡觸類之暢方欲
與姊極嘗年以之
偕老當謂乖反
至此諸懷悵塞實
深當復(fù)何由日又見
姊耶唯嘗絕之

夏日感思悼切
得道書慰意薄
熱汝比各可不吾
并故諸惡勞益勿
勿獻之白疏獻之
白思戀不可言瞻近
未得奉見但有嘆
塞遲諸信還具
動靜獻之
白柬告具天寶疾患
問何其倉卒今子孫
常欣倫早成家
以此娛上下豈謂奄
此深至惻切心懷哀
念當可為心情愿*(女更)
可保憂馳眠食
多少
王鐸年五十一書

   王鐸此卷,書于明崇禎十六年癸未(1643),時五十一歲,值明亡前一年,屬較晚時期作品,個人風格基本形成,正處在人生遭際突變、心態(tài)大亂的前夕。王鐸在書寫此帖時,似并未十分顧及原帖的字形,也不在意文章句讀,只是不停地憑感覺一任筆墨馳騁地書寫下去,用自己的筆法改變二王的筆勢,將其本不連接的草書結(jié)體纏繞相續(xù),形成一組一組的疏密空間,并以具有屈鐵般剛健之氣的線條取代圓轉(zhuǎn)揮運連綿不斷的筆勢,演繹翻騰跳躍的勢態(tài),隨機應(yīng)變,神出鬼沒,構(gòu)成其人獨特的藝術(shù)境地,與原帖異其情趣。通卷書法點畫雄實,大小不一,字距參差,古樸勁美。飛騰跳擲,縱橫捭闔,大氣磅礴,功夫淳深。其以雄強霸悍的筆力、奇詭怪偉的體勢、酣暢淋漓的墨彩,表達了大起大落、洶涌激蕩的情緒和心境。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草書詩卷》 廣東私人藏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謝稚柳跋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啟功跋

王鐸《草書詩卷》 廣東五桂山房歐初藏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草書《為葆光張老親翁書》詩卷 1065年作 縱30厘米橫364.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自署書于庚寅年(清順治七年,1650年)。草書。紙本。唐詩五律八首。凡六十三行,共三百五十八字。
釋文 杜詩 諸君作
  步屧深林晚,開樽獨酌遲。仰蜂黏落絮,行蟻上枯梨。
  薄劣慚冥隱,幽偏得自怡。本無軒冕意,不是傲當時。(《全唐詩.卷226_049》杜甫〖獨酌〗)
  燈花何太喜,酒綠正相親。醉里從為客,詩成覺有神。
  兵戈猶在眼,儒術(shù)豈謀身。苦被微官縛,低頭愧野人。(《全唐詩.卷225_009》杜甫〖獨酌成詩〗)
  斗酒故人同,長歌起北風。斜陽高壘閉,秋角暮山空。
  雁叫寒流上,螢飛薄霧中。坐來生白發(fā),況復(fù)久從戎。——馬戴(《全唐詩.卷555_020》馬戴〖汧上勸舊友〗)
  千峰待逋客,香茗復(fù)叢生。釆摘知深處,煙霞羨獨行。
  幽期山寺遠,野飯石泉清。寂寂然燈夜,相思—罄聲?!矢θ剑ā度圃?卷210_013》〖送陸鴻漸山人采茶回〗,作者為皇甫曾,誤作皇甫冉)
  楚隔乾坤遠,難招病客魂。詩名惟我共,世事與誰論。
  北闕更新主,南星落故園。定知相見日,爛熳倒芳樽。——杜甫(《全唐詩.卷234_016》杜甫〖寄高適〗)
  惠子白驢(原詩為“駒”)瘦,歸溪唯病身。星(點去)、皇天無老眼,空谷滯斯人。
  崖蜜松花熟,山杯竹葉春。深(點去)、柴門了生事,黃綺未稱臣?!牛ā度圃?卷234_005》杜甫〖聞惠二過東溪特一送〗)
  寄語楊員外,山寒少茯苓。歸來稍暄暖,當為斸青冥。
  翻動神仙窟,封題鳥獸形。兼將老藤杖,持(點去)、(漏扶)汝醉初醒——杜(《全唐詩.卷225_040》杜甫〖路逢襄陽楊少府入城,戲呈楊員外綰〗)
  官拜少常休,青緺換鹿裘??窀桦x樂府,醉夢到瀛洲。
  古器巖耕得,神方客謎留。清溪莫沉釣,王者或畋游?!S滔(《全唐詩.卷704_066》黃滔〖寄少常盧同年〗)
庚寅九月十七日挑燈為葆光張老親翁書
  洪洞王鐸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草書贈鄭公度草書詩卷》 冊 紙本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點擊  

王鐸(1592~1652)字覺斯,號嵩樵、十樵、癡僊道人,河南孟津人。天啟二年登進士,入清官禮部尚書,官仕二朝,在政治上有負面評價。

  他堅持一日臨帖,一日自由書寫,終身不易,其草書運筆有顫動的韻律,墨色變化多,從濃墨到墨將用盡的枯澀,他草書筆法依靠臂部起伏擺動,受黃庭堅、祝允明的影響,自作詩五律五首,謂“詩狂作數(shù)首”而書更狂,其作品表現(xiàn)出大寫意書風。

  此件作品原為長卷,現(xiàn)已改裝成冊,凡七十一行,共二百七十四字。第一至第十三開均縱二八.三厘米,橫三六厘米,第十四開縱二八.一厘米,橫一七厘米。第三首詩“圍城”以下十字三行,在裝裱時順序顛倒,自署書於癸未年崇禎十六年(一六四三)寓孟莊山志園(在河南衛(wèi)輝府蘇門山南),年五十二歲,第五首詩為是年於蘇州附近與好友相聚的紀游之作。本幅選自《元明書翰》第六十冊。

釋文:
金山頂鴻飛閣
秋山晚更青,垂老探玄冥。
漠漠朝多雨,蒼蒼夜降靈。
菊醑無客醉,蕭韻與猿聽。
輾轉(zhuǎn)懷蕭爽,銀河展幔亭。

告大次寒陽山趣
懶人山是與,長夏觸心光。
已見碧桃實,空思紫草芳。
輯書蛇性善,撫軫鶴音涼。
勸汝勤鞅掌,白頭養(yǎng)石房。

上煙欲行
何道能留汝,生涯正未窮。
圍城榆鼓稻,花風葉雨戎。
漕自江淮轉(zhuǎn),人纔鄒魯通。
片帆安可問,海氣遠天空。

陽山郊
浞浞尋香岫,傍傍過水門。
江帆(安[何])所事,村柳自無喧。
客況空高埠,鶯音似故園。
不聞何處去,悅悟在巖根。

石惠召自滸墅入大石山。登象鼻諸峰。 牢落江湖客,偏將梵服尋。
茍非同釆藥,不易有幽心。
蔚薈消諸歟贂s一岑。
足音無亦好,蚓食保芳林。

崇禎皇帝十六載,寓孟莊山志園燈下,書狂作數(shù)首,公度鄭詞丈正之。
孟津王鐸年五十二歲筆

《王鐸草書卷經(jīng)典——贈鄭公度草書詩卷》

  王鐸{1592-1652),字覺斯,又字覺之,號嵩樵、石樵、癡樵、雪山。明萬歷二十年生于河南孟津雙槐里。十四歲開始讀書,十六歲入庠,三十歲中舉,天啟二年三十一歲中進士,入翰林院為庶吉士,崇禎十一年任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經(jīng)筵講官、教習館員等職。弘光朝廷建立,入閣為次輔,次年降清。清順治三年,以原官禮部尚書管弘文院學士,充《明史》副總裁。順治六年,授禮部左侍郎,充太宗文皇帝實錄副總裁,同年晉少保。順治九年病逝故里,謚文安。

  王鐸詩書畫皆有成就,尤以書法見長。其書法諸體皆能,而草書成就最高。本叢帖收入王鐸草書之精華,展現(xiàn)他不同時期的草書面貌。王鐸的草書風格集二王、摻入唐人狂草之法,同時還吸收黃庭堅、米芾之優(yōu)點,自樹一幟,將草書推向一新的高度,影響中國書壇四百余年。王鐸草書大氣磅礴,他那神采飛動、多姿多彩的韻律感,有著極強烈的衝擊力和震撼力。他的筆法極其豐富,以中鋒為主,八面出鋒。在圓轉(zhuǎn)中回鋒轉(zhuǎn)折,注意含蓄,同時又參入折鋒,增強勁健之勢。王式的筆法成為其書風的重要特征之一,完美地體現(xiàn)了高古與雄強的審美特征;其結(jié)體緊密,連綿飛動,姿態(tài)欹側(cè),奇險生姿;王鐸善用墨。首創(chuàng)『漲墨』之法。其用墨濃、淡、干、濕變化無窮,結(jié)合用筆的疾、緩形成了極強的律動感。王鐸的漲墨法延展了書法的用墨表現(xiàn)空間,提升了墨的情趣化張力,對清以后尚趣派書法創(chuàng)作產(chǎn)生深遠影響;王鐸章法之奇,奇在對作品空間形式的分割上。正如古人所云『疏者自疏,密者自密,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王鐸為營建其絕妙的章法空間,對行筆的輕重,書寫的疾徐,綫條的曲直,點畫的斷連,排列的參差,字組的錯落,行間的疏密無一不細心著意。

  我們精選了王鐸十個卷「冊」的傳世的草書藝術(shù)珍品,為讀者提供一個優(yōu)秀的範本。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行草《臨閣帖》卷是王鐸49歲是所臨的古帖,時在京師禮部右侍郎任上,同年九月即遷南京禮部尚書。計臨王獻之三帖(廿九日帖、鵝群帖、江東帖),虞世南(飯千僧手疏)、顏真卿(鹿脯帖)各一帖。雖系臨古,而純以自家筆法出之,筆力雄肆厚重,勢峻意密。

釋文:
廿九日獻之白,昨遂不奉別,悵恨深。體中復(fù)何如,弟甚頓,勿勿(匆匆)不具,獻之再拜。
獻之
不能治天.所以資將軍.將軍既是帝室之胄。信義若于四海。來之大國。誠難至也。
鵝群帖
獻之等再拜。不審海鹽(監(jiān))諸舍。上下動靜,(法)比復(fù)常憂之。姊告無他事。崇虛劉道士鵝群并復(fù)歸也。
虞世南帖
弟子虞世南稽首和南十方三寶弟子。早年忽遇。重當時運。心差愈之。日奉設(shè)千人齋。今謹于道場飯供百僧蔬會。以斯愿力。希世世生生常無疾惚。并及七世久遠。六道怨親并同今。
唐顏真卿帖
陰寒不審,太保所苦復(fù)何如。承渴已損。深慰馳仰。病服藥。要鹿脯。有新好者惠少許。文殊贊猶未獲。望于文書中細檢也。尋弛謁不次。十一月日刑部尚書唐顏真狀。
李太保大夫閣下。崇禎十三年立春之夜。王鐸臨為元老親翁一笑。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草書《杜甫秋興》卷 (五十五歲作)自署書于丙戌年(清順治三年,1646年)。紙本。凡六14行,共324字??v28厘米,橫420厘米。廣州美術(shù)館藏。

釋文: 杜陵秋興 王鐸書瞿塘峽口曲江頭萬里風煙接素秋花萼夾城通御氣芙蓉小苑入邊愁雕欄繡(檻)柱圍黃鵠謇|牙檣起白鷗回首可憐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千家山郭靜朝暉盡日江頭坐翠微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jīng)心事違落此二句補之)聞道長安似奕碁百年世事不堪勝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異昔時直北關(guān)山金鼓震征西車馬羽書馳魚龍寂寞秋江冷故國平居有所思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閣峰陰入渼陂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樓老鳳凰枝佳人拾翠春相問仙侶同舟晚更移彩筆昔曾千氣象白頭吟望苦低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槎畫省香爐違伏枕山樓粉堞隱悲笳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杜詩(年)千古絕調(diào)每見有哂之者姑不辭遇求書則書之而已萬世自有定評當不知道也丙戌三月夜孟津王鐸書巖筆先生偶得此不嫌其拙同孝升書字時至五月十三日夜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蘜潭纂峨眉山紀游詩》 (1650)綾本 24.5X237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蘜潭纂峨眉山紀游詩》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蘜潭纂峨眉山紀詩》 花綾 25x238cm 天津博物館藏

 卷中五律十首,有四首見於《擬山園選集》(臺灣學生書局》五律卷七,題作《纂峨嵋山紀有題》,分別為卷中之第一首、第二首、第四首、第九首。第一首尾聯(lián)之“山潮”,集中作“山樵”,第二首漏書頷聯(lián)十 字,據(jù)集中所載,應(yīng)為“古厓多鐵瓦,漫士自 樟廬”。
  詩題中的“蘜潭”,位於河南省南陽府東 部,在西峽與內(nèi)鄉(xiāng)兩縣之間。從詩中的“何日 幽棲遂,山樵一結(jié)盟”,“學佛身將老,為儒夢已虛”,“今憂非我事,覆載一閑人”等句 看,表現(xiàn)了王鐸甘心退隱的消極情緒,則最早 亦應(yīng)為寄寓懷州以后所作。王鐸降清后,雖然這種情緒亦時有表露,但王鐸除順治五年因段 姬病故而一度返里,在鄉(xiāng)居住半年又回北京而 外,至書寫此卷時,再未離開北京,更沒有到過蘜潭,所以說,這十首五律,應(yīng)作於寄寓懷 州以后至降清以前的這一段時間里。
  崇禎十六年三月,王鐸攜家人在江蘇之滸 墅關(guān)別離友人袁樞以后,旋南下至吳、至越、 至楚。在楚地曾輾轉(zhuǎn)於漳水、黃岡、洞庭一帶。同年秋季,回到鄉(xiāng)里孟津,因鄉(xiāng)里已經(jīng)室 家無存,遂赴輝縣蘇門山下,投奔故友郭公 隆。在郭公隆處安頓下來后,隨即派次子無咎及家丁數(shù)人赴江蘇桃源,將妻子馬氏靈柩遷 回,移葬於新鄉(xiāng)城東二里之水柳灣。從這些情 況分析,王鐸及家人一行在秋季返里時,不是走的運河水路,也沒有再次經(jīng)過江蘇桃源,而 是從湖北一帶逕自返回河南的。此卷詩題中的 “蘜潭”,就是王鐸此次返鄉(xiāng)的經(jīng)由。
  據(jù)卷中詩題“蘜潭纂《峨嵋山紀》,覽之作十首”,可以知道,王鐸在蘜潭曾有纂集《峨嵋山紀》的事情,當時讀了《峨嵋山紀》的文章,觸動了自己的感想,遂有五律十首之作。所以,這十首詩,不是王鐸親自登覽峨嵋山的紀游之作,其中也沒有身臨其境般的真實描寫,而只是一種意興的寄託,所謂“即此披圖記,峨樓遠卜居”也。
  第十首之后有題記“己丑十月”云云,卷末又署款為“時年五十六”?!凹撼蟆睘轫樦瘟?,王鐸時年五十八歲,如果考慮“己丑十月”與“時年五十六”有一處為筆誤的話,則 “時年五十六”應(yīng)為筆誤。因為王鐸此卷書於三弟王鑨大隱齋,王鐸五十六歲時,王鑨尚在江蘇崐山縣任上,調(diào)轉(zhuǎn)來北京任職正是順治六年(己丑)夏月,與卷中的“己丑十月”才是吻合的。
  可是,雖然王鐸在書寫此卷時,自稱是“多病荒耄”,將第六首書成第一首,第二首又漏書一聯(lián),但恐怕也不至於把自己的年齡寫錯。所以,再一種解釋就是,“時年五十六”正是王鐸的實際年齡。也就是說,王鐸的誕生日在十一月份或十二月份。“己丑十月” 書此卷時,尚未滿五十七歲。

釋文:
蘜潭纂《峨嵋山紀》覽之作十首夜書無墨之嘉
未可測奇奧,鐵牌風雨愁。
乘時休離佛,不夜吼高秋。
巴岳天根老,邛崍月魄稠。
釀花求發(fā)綠,世外灝悠悠。
第六首誤書第一首多病荒耄可以發(fā)噱。 其一
三峨稱絕險,大略勢孤生。
南極星辰細,中華水木平。
仙飚空外起,海鶴夜間聲。
何日幽棲遂,山潮與結(jié)盟。其二
即此披圖記,峨樓遠卜居。
學佛身將老,為儒夢已虛。
獅坪收雪嶺,龍馬共蘧蘧。 其三
長安猶滯跡,羲洞欲思玄。
外國分峨頂,玆山有木蓮。
塵心因寺息,神水向天懸。
白首犍為上,繩繩萬古煙。 其四
奇象何能繪,瑠璃(亭名)迥未移。
陽坡榮異蕊,缺竅現(xiàn)山魑。
岷水臺前沒,天河檻外卑。
笑容應(yīng)自得,祝腎返無知。
其五
攀踐在幽岑,人間一古林。
盤陀窺太始,蔥嶺割重陰。
白雪吹香籟,蒼龍隱窟心。
沖夷深煉藥,渺渺下空音。其六已書前
其七
瓦屋山無盡,諸番限此疆。
七天通氣冷,三殿引光長。
枳木資僧業(yè),煙云厚客裝。
攜君觀邃古,廣樂遠鏗鏘。 其八
寶墖(即“塔”)木瓢掛,無為養(yǎng)谷神。
探河偕老衲,借枕遇遣薪。
邛管山形變,平羌江影春。
分憂非我事,覆載一閑人。 其九
(梅子坡前路,天門處處殊。勛華皆點綴,情性)亦虛無。
大地諸靈宅,閑云一病軀。
木羊與黑虎,洵美伴山夫。 共十
龍池千萬劫,迸水貫虛空。
路束氤氳半,磬飛杳靄中。
高深鄰蟒徑,通寒佞獼叢。
償?shù)瞄L生秘,休忘造化功。 己丑十月。瘧新瘥,頭眩暈,體猶作楚。過三弟大隱齋一更濡墨書此。無善筆,炬下瞇瞢,亦覺不惡。三弟知書畫大意,不肯用力時習,然能知勝于不知者,遠若徑庭,不可混而不辨也。
書學當少年時,恒易言之。迨五十彌喻其難,蓋書,古之跡易學,晉之神,瞠乎其后,逾寫逾望洋,始覺少年氣浮心粗,不臻其室,故往往輕為發(fā)議焉耳。精要難窺,外藩易涉。登五岳然后知山,浮海澳然后知海。詩、舉業(yè)、文、畫皆然。嗚呼!索解人安得日日遇之哉。
王鐸書于大隱齋時年五十有六。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草書詩卷》(1649)紙本 手卷 引首:25×71cm 畫心:26.6×785cm 跋文:32×95cm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草書詩卷》 

《歷代法書萃英·王鐸草書詩卷》
  歷觀二王系列,學米者甚眾,然非失之于狂狠即失之于卑弱,唯王鐸用筆、用墨、結(jié)構(gòu)、章法,由米上溯顏真卿直至二王,點畫振動,神氣飛揚,變化萬千,時出新致,當為米元章之后,王書之秘更能闡發(fā)之一人。
  是卷為王鐸暮年之作,世所罕見,足為后學津梁。
  是卷為商承祚先生所藏。先生不以自秘,慨然以茲公諸同好,并作序紹介,乃書林快事。編者于所作釋文之際,又蒙先生鼎力??保槾酥轮x。
                       一九八三年歲末 吳建賢

一聲驚嘆  毫無疑問,這件被收入《王鐸書法全集》第四卷出版,并為多種王鐸書法集和研究著作著錄出版的著名作品是目前藝術(shù)市場上所見到的最為難得的王鐸杰作?!恫輹娋怼芳埍?,總長939.5厘米,其中王鐸書法部分縱26.6厘米,橫773.5厘米,前有商衍鎏引首,后有商衍鎏、容庚兩家跋。手卷作于已丑(1649)王鐸58歲那一年的七月十三日,書王鐸舊詩15首,卷后有王鐸130余字款識,敘說書卷緣由,其中敘及他對自己詩的珍愛。這位亂世中的天才藝術(shù)家一生作詩逾一萬五千首,但因為貳臣背景,入清后他曾將自己的詩稿自焚于“天津舟次”,乾隆皇帝敕編《四庫全書》時又極盡刪除查毀,所以,留至今日僅《擬山園選集》中所存4900余首詩了。王鐸喜歡做詩,常常將胸中憤懣及情緒在詩中渲泄,詩里邊藏著一個不為人知的王鐸,所以他希望自己的詩留傳后人,以期后人從他的詩中讀懂他內(nèi)心的世界。他曾經(jīng)說過:“其留以告天下后世,后世讀者而憐其志者,只數(shù)卷詩文耳。”于是我們知道了王鐸之所以會在一次朋友間的飲酒中一口氣連書15首詩,其原因就是因為他遇到了能夠讀懂他的詩的知心朋友?!拔嵩娪幸蝗酥梢圆缓丁?,“因書憐詩,因詩憐吾”,王鐸心情格外激動,以至卷末落款時,仿佛無需思索,信手揮寫都得神助,于是通卷寫得激越跳宕,恣情汪洋,濃與淡、枯于澀、倚與側(cè)、疏與密,乃至筆線的曲直都仿佛不是使腕而出,而是天意使然關(guān)于此卷書法,若從藝術(shù)的角度加以欣賞,可以說無數(shù)的話,而從詩歌的角度求證史實,窺探王鐸內(nèi)心世界則是一部專著方可做成的事,限于篇幅精力時間,目下只能作罷。來日方長,再作研究。
  此卷三百年間藏于何處、何人所藏,不得而知??梢钥隙ǖ氖?,一定有一位或數(shù)字高人在悉心地做著呵護,要不然三百年后她能夠以這般品相再現(xiàn)人世?1959年夏秋之季,著名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容庚先生不知從何得此寶物,他持卷請光緒三十年探花、時任中央文史館副館長商衍鎏過賞,商衍鎏驚嘆不已,從王鐸的詩到成卷經(jīng)過加以推演考證,寫下長跋。兩年后,商衍鎏之子、同為著名古文字學家的商承祚以一卷王寵書法與容庚換得此卷,易手前,容庚在卷后也作題跋,記錄斯事。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見到的王鐸《草書詩卷》的規(guī)模。

釋文:
志吾兩人相締契好之意。乙丑秋日,王鐸。
《野寺有思》
深秋仍逆旅,每飯在家山,斸藥堪治病,翻經(jīng)可閉關(guān)。鳥嫌行客躁,云愛故吾閑,流水多情甚,相窺為解顏。
《香山寺》
細經(jīng)微初入,幽幽疏亦稀,虛潭留幻色,闇谷發(fā)清機。人淡聽松去,僧閑洗藥歸,莫窺靈景外,漠漠一鷗飛。
《入黃蓋峰后山》
記得欲題處,瀟然眾壑音,綠云開曠蕩,履斗據(jù)高深。異鳥尋靈木,貞華就古岑,樵青催客興,余綠遠沉沉。
《大店驛》
曠莽田廬少,晦蒙短草枯。離家憂弟子,到驛見鼪鼯。世亂人多智,涂危日欲晡。坤維饒盜成,屢屢冀西榆。
《宿攝山湛虛靜原游其二》
淡遠歸深氣,空山若有人,古云忽晦色,怪樹各成秋。小酌憑虛籟,幽居想幻身,豫籌明日去,駐屐為嶙峋。
《上攝山》
欲到中峰上,陽阿霽后馨,江來山背白,人望海心青。石氣蛟龍醒,松風草木靈,夷猶吳地遠,今古但冥冥。
《雨中歸》
雨外容燈火,黃昏石岸明,清溪路不盡,身被水光行。夜柝未聞響,眾山皆益聲。絳蒙過百月,感激是何情?
《雨后同湛虛游江邊古磯》
頗羨西江色,茫茫接混元。蛟龍謀窟宅,雨雹憤山根,欲灑新亭淚,懼傷漁父魂,郁森感霽日,百慮此何言?
其二:
夜雨朝來潤,春江白漸通,竹樓疑罨畫,花石帶洪蒙。歷歷沙形闊,蕭蕭水氣空,觀枰逾不倦,矧在野簫中。
其三:
共躋幽曠處,隨興履莓苔,遠翠不時現(xiàn),好風終日來。帆檣彭蠡積,雷電廣陵回,客況纔清穆,江洲晚照催。
《戈敬輿招集朱蘭嵎桃葉別墅同作》
怪此秦淮月,依依向旅人,竭來高處望,收得幾層春。巖壑流鸞嘯,桃花燒鷺身,情深延佇久,儻在武陵津。
《曉起》
黃也門將閉,嗒然無自心,為因多退處,不敢問升沉。瓦缶詩情短,藥齋疾色深,晨嫌巾櫛事,素發(fā)膩華簪。
《十月作》
幽意愜非愜,心當十月初。魄魂何日養(yǎng),故舊幾人疏。壁暗屠蛟刃,囊余咒鬼書。休疑無白曉,冷冷露華虛。
《金山妙高臺》
天門懸石磴,半壁見蘇文,逸韻歸何處,空山不可聞。茶寮遵海氣,佛□鋪流云。北望蕃厘觀,漁歌入夕曛。
《瑯琊山池避寇夜行作》
野風侮卉木,鴉路助人愁,喪亂須臾險,妻孥燈火投。鼉鳴潭水沸,虎叫石門遒,獨有塞江色,欣欣日夜流。
己丑七月十三日過漆水老道契齋,于姜一章二公至。同飲酒間,學古作草書一卷,書俚作,內(nèi)一首為黃岡官丈所深愛,貺棺及內(nèi)子。偶書至此,不勝愴感,恨平生未有以報官友也,因為漆水公道之。吾詩有一人知,可以不憾,況外棺如麥舟之義乎。知因書憐詩,因詩憐吾,好友官丈是在。漆水老父,頓首哉,頓首,頓首!孟津友弟王鐸五十八歲筆。鈐?。和蹊I之?。ò祝?/span>

簽條:王鐸草書詩卷。一九五九年九月。
跋文:
1. 此卷氣勢雄偉,精英上矚,在擬山園所收各書之上。詩十五首,玩其題目,多在南方,如攝山(即江寧棲霞山)、金山(在鎮(zhèn)江)之類,而雨后同湛虛游詩“帆檣彭蠡積,雷電廣陵回”;桃葉別墅同作詩“怪此秦淮月,依依向旅人”等句尤為證明。王鐸當日是在南京至瑯琊山避寇,夜行詩句“獨有寒江色,欣欣日夜流”,則此亦是近江滁州之瑯琊,而非遵海山東之瑯琊,按歐陽修醉翁亭記云:“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者,瑯邪也”。則王鐸避寇之瑯琊,必是此,以此地由南京渡江即到。殆皆為官福王大學士時之所作耳。其五十八歲為順治六年,書舊作則已在降清后居北京矣。惟漆水不知何人,詩內(nèi)所載各人亦未及考。希白兄精賞鑒,富收藏,略識數(shù)語,還請教之。一九五九年己亥冬商衍鎏于康樂村時年八十六。鈐?。涸逋らL壽(朱)
2. 此卷如名將臨敵,駿馬勒韁,得沉雄之氣。錫永兄藏雅宜山人卷如瑤琴罷揮,寒漪細流,得澹逸之趣。吾兩人志趣不同如兩卷,然乃以互易,庶幾高明柔克,沉潛剛克,各有會心也。一九六一年七月容庚。鈐?。喝莞ㄖ欤?br>鑒藏印:學海家藏劉氏子子孫孫永?!酢酰ò祝?學海劉氏家藏(朱) 周氏家藏(白) 來鳳(白)容庚秘匧(白) 
著錄:《王鐸年譜》P224~225,上海書畫出版社,2007年。
說明:商衍鎏題跋,容庚 題簽。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題野鶴陸舫齋》537×30.5 cm 紙本 1650 湖北省博物館藏

附錄:《中國書法全集·王鐸卷》  

自署書於清順治七年(1650)。紙本。草書。自作詩五律十首。凡九十一行,共四百八十七字。537×30.5厘米。湖北省博物館藏。
  卷中五律十首,有六首見於《擬山園選集》(臺灣學生書局)五律卷二十一。詩的主要內(nèi)容是贊丁野鶴襟懷高潔,不同凡俗,同時并描述了與好友相集於“陸舫齋”吟詩暢談的情景。
  有關(guān)丁野鶴及其“陸舫齋”,《書法叢刊》第二十一輯載有鍾鳴天先生的《風檣陣馬,筆走龍蛇》一文,述之較詳。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亦言及丁野鶴,稱《續(xù)金瓶梅》一書即丁野鶴所撰,并云丁野鶴“清順治四年入京……詩名甚著……六十後病目,自稱'木雞道人’,年七十二卒(約1620- 1691)。”
  卷後有盧震、蔣維藩、盧豫、盧詢、尹耀宗、尹興宗諸家題跋。卷首下角鈐有白文“棣華書屋”、朱文“東武尹氏珍藏”二印,後者即尹耀宗,尹興宗家收藏印。民國以後歸武昌徐行可收藏。  

釋文:
題野鶴陸舫齋
軒中卉氣清,天與助幽情。紅酒無時缺,白髭不日生。木镵來野客,陸舫在京城。更有高歌處,相邀潭柘行。
其二
結(jié)髮多狂狷,花畦棘不侵。著書身命寂,垂老意彌深。五岳離人逕,三茅有道襟。江湖非此趣,尚覺未安心。
其三
茗粥延詩客,無營愜所聞。何心談市肆,不櫂入雕零。棋局雖能理,星經(jīng)亦懶明。東蒙吾欲往, 誰可并耕耘。
其四
白首難知己,園高上綠煙。祭詩同賈島,濡酒似張顛。笈外搜山藥,囊中響澗泉。市朝風浪起,曾否到漁船。
其五
外事人無息,羨君臥晚霞。鄒滕猶勁盜,筆研且圓沙。萬灶存何史,千山避幾家。孤帆浮海嶠,擇地樹秋花。
其六
隨遇非留意,笛床若晚檣。物情窺鬻子,心事寄蒙莊。元鼎經(jīng)淪沒,神龍在退藏。何妨人大笑,陋室興雖忘。
其七
敬禮無佗好,讀書析寸毫。劍光從匣秘,鶴性與云高。紫館澆靈草,密山飽玉膏。乾坤俱一艇,何處可容篙。
其八
昏醉君能恕,籬根富水源。無官橫瓦枕,乏米閉柴門。江海風濤在,蓬窗意象存。白頭仍不惑,微尚寓琴言。
其九
米氏舟中意,一弓即畫廚??浙曟R鼎淚,修嗜宋元書。海岳崩隤後,英雄老病馀。床頭糟汁熟,卷舌為衣袽。
其十
陵谷何驚喜,瞥然共野鷗。勞人滿眼過,紅日為誰留。驥足沙田臥,魚經(jīng)老仆求。海東棲托遠,攜汝泛虛舟。
庚寅五月廿日天熱,時同法黃石、李茂卿、汪千頃集野鶴老道於軒中,即席書此博笑。軒即舫也,主人無嘉陟厘,借紙求書,貧可知矣。一笑。
王鐸年六旬。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草書唐人詩九首》654×34.5 cm 綾本首都博物館藏

附錄:首都博物館相關(guān)資料
  其書師承古法,融百家之長為己所用,開創(chuàng)出自己獨特的書風,有"神筆王鐸"之美譽。其書法具有"四美"的特點:一、縱中有斂(形質(zhì)美);二、草中有楷(情性美);三、錯落有致(節(jié)奏美);四、今中有古(韻味美)。王鐸"雨加雪"(草中有楷)的章法和"錯落有致"的體勢,對后人書法藝術(shù)的進一步發(fā)展,開辟了道路。

釋文:
  1) 岑 參 《寄杜拾遺詩》
    聯(lián)步趨丹陛,分曹限紫薇。曉隨天仗入,暮惹御香歸。
    白發(fā)悲花落,青云羨鳥飛。圣朝無闕事,自覺諫書稀。
  2) 王 維 《送劉司直往安西詩》
    絕域陽關(guān)道,胡煙(沙)與塞塵。 三春時有雁,萬里少行人。
    苜蓿隨天馬,葡萄逐漢臣。當今外國懼,不敢覓和親。
  3) 王 維 《過香積寺》
    不知香積寺,數(shù)里入云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秋日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4) 杜 甫 《秦州雜詩二十首之十九》
    鳳林戈未息,魚海路常難。候火云峰峻,懸軍幕井乾(干)。
    風連西極動,月過北庭寒。故老思飛將,何時議筑壇。
  5) 杜 甫 《禹廟》
    禹廟空山里,秋風落日斜?;耐ゴ归勹?,古屋畫龍蛇。
    云氣生虛璧,江聲走白沙。早知乘四載,疏鑿控三巴。
  6) 杜 甫 《春宿左省》
    花隱掖垣暮,啾啾棲鳥過。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
    不寢聽金鑰,因風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數(shù)問夜如何。
  7) 杜 甫 《洞房》
    洞房環(huán)佩冷,玉殿起秋風。秦地應(yīng)新月,龍池滿舊宮。
    系舟今夜遠,青漏往時同。萬里黃山北,園陵白露中。
  8) 杜 甫 《驪山》
    驪山絕望幸,花萼罷登臨。地下無朝燭,人間有賜金。
    鼎湖龍去遠,銀海雁飛深。萬歲蓬萊日,常懸舊羽林。
  9) 王 維 《終南山》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白云迴望合,青藹入看無。
    分也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有客曰,此懷素家法也,則勿許觀,同張觀。
                       --王鐸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臨淳化閣帖草書卷》 綾本 27×191.5cm

題識:甲申(1644)夏日,在吳城書為親契,王鐸。
鈐?。和蹊I之章、大宗伯印(見《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第123、124頁)
題跋:1.王孟津真跡。徐邦達拜觀。乙丑(1985)冬十二月。鈐?。烘谝?br>2.乙卯花朝后二日,笠水趙云衢龍門甫書。鈐?。涸漆椋ㄋ撵`印)
3.筆陣聲威四海聞,敢移舊句策殊勛。王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此余論書舊作,每以題孟津真跡。后二句為倪云林贈王黃鶴句,非孟津誰克當之。拙詩首字應(yīng)為破字,附識于此,啟功。鈐?。簡⒐χ ⒃谉o恙
題簽:王孟津書閣帖卷。汲廬賞鑒。鈐?。壶櫨?br>引首:山陰遺格,王覺斯真跡。為汪浩同志屬題。一九七八年四月,謝稚柳。鈐?。簤涯禾?、稚柳

釋文:桓公十月末書為慰,云:所在荒,甚可憂。(點去一字)殷生數(shù)問,此事勢復(fù)云何?想安西以至,能數(shù)面不?;蛟?,頓歷陽爾耶?無(點去一字)緣為嘆,遲知問。頃為此,足勞人意。八日,羲之多日不知君問。得昨書,知君安善,為慰。仆比小差,而疲劇,昨若耶觀望。乃苦輿上隱痛,前后未有此也。然一日一昔勞復(fù)不極,以此為慰耳。鄉(xiāng)里人樂著縣戶。今送其名,可為領(lǐng)受。君頃就轉(zhuǎn)佳不?仆自秋便不佳,今故不善差。頃還少噉脯,又時噉面。亦不以為佳。亦自勞弊。散系轉(zhuǎn)久,此亦難以求泰。不去人間而欲求分外。此或速弊,皆如君言。便大熱,足下晚可耳。甚患此熱。力不具。王羲之。此書因周常侍。想必至。吾辨辨,便知無復(fù)日也。諸懷不可言,知彼人已還,吾此猶往來。不欲來。

山陰遺格——記王鐸《臨淳化閣帖草書卷》

  王鐸(1592-1652)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十樵,一號嵩樵,又號癡仙道人,孟津(今河南孟津)人。明天啟二年(1622)進士,累擢禮部尚書。福王南京稱制待為東閣大學士。入清官至大學士,擢禮部尚書。

  王鐸《臨淳化閣帖草書卷》是王鐸甲申年(1644)所作,臨的是淳化閣帖中的伏想清和帖、勞人帖、八日帖、縣戶帖、轉(zhuǎn)佳帖、大熱帖、周常侍帖、吾唯帖等八帖,其用筆雖出規(guī)入矩,張弛有度,但亦能流轉(zhuǎn)自如,變幻狂放,其筆力雄健,氣勢磅礴,真正將王羲之流宕優(yōu)美的韻致表現(xiàn)了出來。甲申年王鐸在南京任東閣大學士,也正是他從臨帖走向創(chuàng)作,開創(chuàng)自家風格的鼎盛時期。黃道周曾贊其“五十自化”便是指這一時期,此手卷應(yīng)是王覺斯代表作之一。

  謝稚柳題引首曰:“山陰遺格”。誠然,數(shù)百年來臨《閣帖》者多囿于帖之行,而未能出之于神,殆也,若非王孟津取精用宏,得其精神而自出胸臆,于深厚的臨帖功力上開拓面貌,張揚個性,《閣帖》未必如現(xiàn)在之聲名遠播,所以擔得起“山陰遺格”四字的,恐怕也只有王覺斯了。徐邦達題云“王孟津真跡,徐邦達拜觀”,對王鐸書法成就的恭敬躍然于紙上。啟功在他的書論著作中曾用倪云林贈王蒙的詩句來贊美王鐸的作品:“王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倍凇杜R淳化閣帖草書卷》的題跋也以此句來表達其激動的心情,并說道:“此余論書舊作,每以題孟津真跡。后二句為倪云林贈王黃鶴句,非孟津誰克當之?”

  王鐸的書法作品和創(chuàng)新精神影響了明代以后數(shù)百年,直至當代仍受海內(nèi)外名家推崇,近代書畫大家吳昌碩譽其“文安健筆蟠蛟螭,有明書法推第一”,林散之先生也謂其為“自唐懷素后第一人”。國內(nèi)大師沈尹默、日本的村上三島都受其影響,在日本還有名為“明清調(diào)”的書法團體,以王鐸為宗,甚至認為“后王(鐸)勝前王(羲之)”。

  有趣的是,上海博物館收購的《淳化閣帖》曾是王鐸摯友孫承澤的舊藏,封面上有王鐸的題簽。孫氏每得《閣帖》都邀王覺斯共同欣賞,王鐸也常在好友處借珍本臨摹,也是書史上的一段佳話,莫非此卷正是王鐸臨自此珍本耶?!其與《淳化閣帖》相互印證,而又相得益彰。

  王鐸的作品以立軸為主,像如此的綾本長卷實在珍貴,品相又佳,如此珍品能從海外回歸大陸實在是一大幸事。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 行書青圃通鄰巷五言詩冊頁 紙本 36X18cm首都博物館藏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題跋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鐸 行草詩稿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 臨蘭亭序并律詩帖行書 絹本 各25.3X17cm 吉林省博物館藏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釋文:臨王凝之書八月廿九日告庾氏女明便授衣感逝悲嘆念增遠思得郗中書書說汝勉難安隱深慰慚心微冷產(chǎn)后何似宜佳消息吾并更不佳憂之遣不次凝之等書崇禎十七年三月舟次清江浦仿晉法世不學古而蹈今吾是以崇嵩淙道人王鐸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行書李賀詩帖點擊
  “觀宋元明人書法,如趙子昂、文徵明,至于王鐸、石濤,其字跡真?zhèn)我妆?。真者用濃墨,下筆時必含水,含水乃潤乃活。王鐸之書,石濤之畫,動落筆似墨沉,甚至筆未下而墨已滴紙上,此謂興會淋漓,才與工匠描摹不同,有天趣,竟是在此。而不知者視為墨未調(diào)和,以為不工。非不能工,不屑工也”。

  上面這段話出自當代國畫大師黃賓虹,我們以此觀照王鐸這通行書卷,真是最好的注腳。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王鐸這卷行書卷,用墨是豐滿的,但墨韻并不是一模一樣,而是濕枯互見,變化豐富的。這個卷子落款為丁亥,是清順治四年(1647)時書,王鐸時年56歲。

聽穎師琴歌
別浦云歸桂花渚, 蜀國弦中雙鳳語.
芙蓉葉落秋鸞離, 越王夜起游天姥.
暗佩清臣敲水玉, 渡海蛾眉牽白鹿.
誰看挾劍赴長橋, 誰看浸發(fā)題春竹.
竺僧前立當吾門, 梵宮真相眉棱尊.
古琴大軫長八尺, 嶧陽老樹非桐孫.
涼館聞弦驚病客, 藥囊暫別龍須席.
請歌直請卿相歌, 奉禮官卑復(fù)何益.

昆侖使者
昆侖使者無消息,茂陵煙樹生愁色。
金盤玉露自淋漓,元氣茫茫收不得。
麒麟背上石文裂,虬龍鱗下紅枝折。
何處偏傷萬國心?中天夜久高明月。

神仙曲
碧峰海面藏靈書,上帝揀作神仙居。
清明笑語聞空虛,斗乘巨浪騎鯨魚。
春羅書字邀王母,共宴紅樓最深處。
鶴羽沖風過海遲,不如卻使青龍去。
猶疑王母不相許,垂霧妖鬟更傳語。

高平縣東私路
侵侵槲葉香,木花滯寒雨。今夕山上秋,永謝無人處。
石谿遠荒澀,棠實懸辛苦。古者定幽尋,呼君作私路。
丁亥六月 王鐸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 報寇葵衷書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草書冊》  

釋文:
當秋暮雨煙欲飛鶴來亭樹 攜榼登嘯殊開清興 眼明游華林園有稱此中宜奏盛樂 太子初無言但詠古今沖 詩曰何必絲與 竹山水有清音虎丘烹茗邀琴客彈南風聯(lián)袖徜徉看云霞 搖動便自悠然有欲 當日有好懷袖手 哦古人詩云其青 山秀水到眼即可舒嘯何必居籬 落下然后為亡物寂居荒涼草樹茂密居無騾馬 因與人絕一 室之內(nèi)可以自娛 夏日荷發(fā)水檻香來展玩古跡 潑墨寫遠山此僑胸懷磊落 視五侯池館笙歌真成草頭露 柳覆茅楹擁書高臥北窗清風 來何須讓淵明為羲皇上人 地白霜清吟嘯興懷想天際真人 覺一切濃淡是非都可度外 處之 安可攢眉屋子下郁郁然也梧桐葉落遠岫云浮飄然寄傲 第一清福唯韻人自領(lǐng)受耳 唐伯虎居吳駕小舫 書畫琴鶴往 來游賞后貧作乞于寺人不知其大狂 高隱為玩世逸流得意花供數(shù)枝好友高譚世外事 抱膝把酒 看西山爽氣聽鐘聲 至耳安能不暢然于中耶 綗卿年兄沖襟雅度文藻煙云人 知為文士也不知其肝膽異常骨力特勁饒經(jīng)濟之才而運以渾雅素 為莫逆交遠寄此卷索書時治裝刻 下起行呼書奴立而竣之并跋此道 我輩一段精神耳甲子暮春洛下王鐸

   本冊草書從其落款上看是“甲子暮春”是天啟四年(一六二四)年所書,當時王鐸三十三歲。是年正月,王鐸授翰林院檢討,春天,其返故里,舅父陳具茨四月卒,時守在榻旁。直至冬天,自孟津出游陸渾山,繼沿伊水北上,過龍門,登香山??梢?,此冊是其在家鄉(xiāng)時所作。我們很難想象三十三歲時的王鐸能寫出如此老辣蒼茫的作品,與其晚年作品幾無二致,我以為有兩點是值得注意的,一是其落款,“鐸”字與晚年不同。另外,晚年作品書寫時用大王內(nèi)擫法,更為注重左右的穿插變化,呈S形軌跡,而此冊則基本是以直線而下的。王鐸此冊草書是承襲小王外拓連綿草的傳統(tǒng),氣勢綿延跌宕,筆致蒼茫渾厚,在書寫過程中,實連多于意連,故有大珠小珠落玉盤的趣味,每一頁中有較為濃重的字與渴燥枯筆的字互為映照,從視覺效果上顯得極為燦爛奪目。從漲墨、濃墨、枯墨等一系列墨色的變化中我們可以清晰看出王鐸的突破點所在。其次是王鐸對字的造型把握極有天分,他善于以險造勢,在不穩(wěn)中求得其平衡,猶如體操運動員走平衡木一般。正是這種左右搖曳生姿的險絕正如文如看山不喜平,讓人在不斷享受新奇新鮮所帶來的快感和美感:讓我們的心理節(jié)律與書寫的節(jié)奏融為一體,感受著筆墨的歡快跳動。再次是王鐸采用間距密集、行距寬疏的方法,由此形成對比,一密一疏的方法也在某種程度上強化了它的形式效果。當然在觀賞中最為讓人心旌搖蕩的還是王鐸書法線條的遒勁有力的質(zhì)感,給人以入木三分的效果。梁章鉅在本冊跋中說:“孟津書法雄偉,足以推倒流輩,而間有習氣未除。此卷則神動天隨,幾于化矣。吾鄉(xiāng)張二水有其雄偉而飛舞遜此一籌,要皆為藝林絕技也?!彼麑⒋藘缘奶攸c歸結(jié)于雄偉飛舞,亦可謂一家之言。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跋韓熙載夜宴圖


 

王鐸《草書五言詩軸》 1642年作 268×52cm

鈐印:王鐸之章、大宗伯印

釋文:蒼莽江鄉(xiāng)路,沿洄經(jīng)幾旬; 俱為衰世象,熟是素心人。 家遠山如畫,林寒鳥不春;西湖期不霽,似欲報青蓁。 南行回望津浦于姜老公祖正之。王鐸書求正,壬午 (1642年) 冬夜。


 

王鐸(1592—1652) - 鐵面尚書 - 鐵面尚書的博客

王鐸 臨禇摹蘭亭 行書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