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曲沃羊舌墓地 推薦1 羊舌村在曲沃縣城東北方向約12公里處,位于滏河河谷南側,墓地就在村南的嶺地上,著名的曲村—天馬遺址位于滏河河谷北側腹地,羊舌墓地與曲村—天馬遺址內(nèi)的北趙晉侯墓地隔河谷相望,其間是寬闊的滏河河谷及臺地,直線距離4500米。羊舌村南邊的土嶺是由翼城方向延伸過來的。翼城,同樣是晉國的腹心,這塊土地承載了更多的文化沉淀。羊舌,僅從字面就能讓人浮想聯(lián)翩。羊舌村村名的來歷已無從可考,或因地理位置得名,但更多的恐怕是與春秋時期晉國的羊舌氏有關,因為在曲沃有許多地名都與歷史上的晉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羊舌是一個古老的姓氏,今天的《百家姓》中已不見羊舌,但羊舌氏是春秋時期晉國的一個顯赫姓氏,在晉國歷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特別是晉國晚期的著名政治家羊舌肸,字叔向,名搏列國,為當時的名臣。羊舌氏源出晉國公室,是晉之公族,即諸侯的子孫。歷史上的羊舌氏首見于公元前660年,晉獻公使太子申生伐東山赤狄,以羊舌突為軍尉……[詳細] 2、南林交龍泉寺 推薦2 時代:元至清龍泉寺位于曲沃縣北董鄉(xiāng)南林交村中部,南北長96.79米,東西長38.25米,總占地面積3702.2175平方米。寺內(nèi)現(xiàn)存文物建筑有影壁、大殿、西廊房。大殿位于寺北端,建于元代延五年(1318),面寬五間,進深六椽,通檐用四柱,單檐灰瓦懸山頂、琉璃正脊,斗拱雙昂五鋪作,斗有幽頁,部分柱頭有卷剎,梁架有升起;前檐已用磚封死,中間設板門,椽飛皆具。建筑主體結構保存較好,時代特征明顯。西廊房位于大殿西側,座東面西,平面為長方形。面闊九間,進深三椽,三架梁對前單步梁通檐用三柱。前出廊式,單檐懸山頂?,F(xiàn)為后人改制,面目全非。影壁墻位于最南端,素面無飾,頂為磚雕仿木結構磚檐,灰布筒板瓦扣墻帽,。1987年8月25日龍泉寺被公布為曲沃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2月15日企業(yè)家馮才認領了林交村龍泉寺。位于南林交村內(nèi)有一棵樹齡1000年左右的銀杏樹,樹圍8.8米,身高38米,有植物園“活化石”……[詳細] 推薦3 曲沃縣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晉國”的故都,古代的“太子灘”是一片“滸水”,因晉獻公長子太子“申生”為救弟太子“奚齊”遇難而得此名,并且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傳說。太子灘位于曲沃縣城北1公里,這里一望無際,土壤肥沃,空氣清新,綠樹成蔭,泉水潺潺,在雪花飄飛的冬季,能讓你飽嘗一番生機盎然、果實累累的田園風光;陽春三月,能讓你領略一回人在田間行,鳥在架上鳴,花在身邊開,蝶在花上舞的花園式農(nóng)莊迷人景象。目前,太子灘是全省唯一的國家農(nóng)業(yè)科技示范園區(qū)和綠色食品示范基地,農(nóng)業(yè)園區(qū)占地1000畝,建設有80棟溫室大棚?!?a style="color: rgb(0, 0, 153); text-decoration-line: underline;">[詳細] 4、曲沃大悲院 推薦4 大悲院位于山西省曲沃縣曲村鎮(zhèn)中心,唐大和元年(827年)創(chuàng)建,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重修,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進行過修葺。大悲院坐北朝南,布局為長方形,東西長50米、南北寬80米,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由西院和東院兩部分組成,西院又叫舊廟,由文物殿和方丈院等組成,東院又叫新廟,由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地藏殿、配殿、耳房和回廊組成,是寺院的主體?,F(xiàn)存建筑獻殿為金代原構,余皆清代所建。獻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梁架徹上露明造,六架椽屋分心用三柱。柱頭斗拱五鋪作雙下昂,昂為琴面昂,補間各施一朵,形制同柱頭鋪作。昂為真昂,昂尾挑于中平槫下,闌額、普拍枋斷面呈丁字形,用材規(guī)整。獻殿東側墻上存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大悲院新修盧舍那佛記》、明萬歷十六年《大悲院記》碑等4通。2001年6月,大悲院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5、曲村—天馬遺址 推薦5 曲村——天馬遺址位于臨汾市曲沃縣城東北,北依崇山,東、南1東西長3800米,南北寬2800米,共計約11平方公里。曲村——天馬遺址共分為四大文化層,涵蓋有新石器時期的仰韶和龍山文化層、夏文化層、西周到戰(zhàn)國文化層及秦漢元明文化層。其核心部分是占地面積有15000余平方米的晉侯墓地,92年、93年連續(xù)兩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在1996年又被評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曲村——天馬遺址不僅規(guī)模宏大,而且延續(xù)的時間較長,發(fā)展到鼎盛時期是在西周晚期至春秋初期。曲村——天馬遺址的核心部分是九代十九座晉侯及夫人墓葬,及十座陪葬車馬坑,司馬遷在《史記》〈晉世家〉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武王之子成王之弟叔虞-到古唐國,歷史上稱叔虞為唐叔虞,而叔虞的兒子燮父在繼承父親的位置以后因在古唐國的南面有一條河名為晉水,所以改唐為晉。這也就是晉的淵源,燮父也是第一代的晉侯。這九代晉侯分別為:燮父、武侯、成侯、歷侯、靖侯……[詳細] 6、曲沃四牌樓 推薦6 四牌樓又名望母樓,位于曲活縣城貢院街中段,始建于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由邑人李濟沆興建,清代以來曾多交修繕,該建筑為樓閣與牌縷混合式建筑,座北朝南,三重檐十字歇山式綠琉璃物保護單位,2002年申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待批)。經(jīng)近四百年風雨侵蝕、戰(zhàn)火紛擾、方革浩劫,依然聳立于曲沃古城一隅。她即有江南樓閣玲瓏剔透、精細纖繡之美,雙有北方古建筑雄渾巍峨之壯觀,是曲沃古老文明的象征性建筑。傳說晉國時期晉獻公的寵紀驪姬讒言太子申生,而使太子自殺于新城,驪姬死后被葬在曲活四牌樓下,讓世人踐踏。四牌樓建筑結構為三重檐三層樓身,一、二層四面均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四牌樓造型奇特,為樓閣式與牌樓式相結合結構,牌坊上下坊,雀替,板件雕有精美的淺浮雕塑,有較高的藝術價值。第二層有挑出的抱廈,這點同霍州的鼓樓做法似乎相同,三層作了一個十字歇山頂,把四個牌坊收攏形成了一個整體,使整個建筑看上去又像一個樓閣。精雕細……[詳細] 7、感應寺磚塔 推薦7 曲沃早先流傳有一首童謠:“曲沃人,愛想家,一天不能離開媽,三天不見裂破塔,眼窩通紅淚嘩嘩。”童謠中的“裂破塔”就是曲沃感應寺磚塔。感應寺磚塔位于曲沃舊城中西門外原感應寺內(nèi),故又名西寺塔。該塔興建于金大定五年(1165),塔共12級,其形制為遼金時期北方地區(qū)盛行的密檐塔式。塔平面呈八角形,中空,塔身造型端正。塔身一層以上的密檐部分隨高度將每一層出檐深度都往里作不等量的遞減,使塔的外形顯得更加高挺、碩壯,顯示了北方民族勇健豪放的氣質(zhì)。元大德七年(1303)年大地震,塔體墜落四層,剩余的二層以上裂為兩部分,故又有“裂破塔”之稱。至上世紀中葉,感應寺塔一直是曲沃最高建筑物,也是縣境內(nèi)現(xiàn)存最古老的建筑,從而也是曲沃標志性建筑。感應寺塔現(xiàn)存塔體僅余七層,黃泥砌磚,素面。一層較高,塔檐部為磚雕仿木結構造型,斗拱較大。二層以上檐部均為疊澀檐,每層檐部拐角處上端有木質(zhì)殘存,似為懸掛風鈴之用。各層塔檐最外一層……[詳細] 8、東許三清廟獻殿 推薦8 東許三清廟獻殿時代:元地址:山西臨汾曲沃縣安居鄉(xiāng)東許村級別:第七批國保東許三清廟現(xiàn)存獻殿為元代建筑,現(xiàn)為一家超市所占,保存狀況令人堪憂,由于屋頂漏雨嚴重,屋頂上方架起鋼瓦遮擋。屋內(nèi)的梁架,已成石膏吊頂,什么也看不到?!?a style="color: rgb(0, 0, 153); text-decoration-line: underline;">[詳細] 9、薛家大院 推薦9 薛家大院薛家大院(第四批省保)時代:清地址:曲沃縣城內(nèi)西城巷10號大院建于清代,坐北朝南,三進四合院,占地面積1011.60平方米,現(xiàn)存建筑沿中軸線依次有:南房、過廳、過廳樓、北樓。前院均為平房,由山門、東西廂房、南房、過廳組成;中院經(jīng)過廳樓與后院相連,由東西樓、北樓組成。東西樓形制相同,面闊三間,建筑面積為91.8平方米。北樓為明三暗五的建筑格局。大院建筑中保存有精美的石雕、木雕及彩繪。……[詳細] 10、望絳墓地 推薦10 望絳墓地望絳墓地(第四批省保)時代:東周地址:曲沃縣史村鎮(zhèn)望絳村墓地位于村北嶺頭高地,地勢北高南低,東西寬250米,南北長300米,面積達75000平方米,經(jīng)勘探調(diào)查,墓葬總數(shù)在1000座以上。1999年春、秋兩季對該墓地中心區(qū)進行了調(diào)查勘探和發(fā)掘。墓葬分大、中、小三種類型。大、小墓多東西向,分布于墓地西部;大型墓多兩兩成對,大部分有附屬車馬坑或?qū)④囍苯臃旁谀箍又?中型墓居多,南北向,多是兩兩成對。發(fā)掘的38座東周墓葬和車坑中,出土大量的青銅器、玉器、陶器、車馬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