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墨是蘇東坡的業(yè)余愛好, 東坡所到之處,“無不以筆硯自隨,但是在海南儋州時,當(dāng)?shù)夭坏盁o書可讀”,就連紙墨也極為稀罕。 沒墨怎么能行呢? 因此,制墨就變成了迫在眉睫的頭等大事。 蘇東坡看到儋州城附近的儋耳山(即今松林嶺)上長有許多松樹,便決定因地制宜,利用松脂、牛皮膠等物混合制墨。 一天晚上,蘇東坡和兒子將采回的松脂,堆放在柴房里來燒煙制墨,半夜里火花迸發(fā),引起松脂燃燒,把整個柴房給燒著了。 柴房燒了,東坡卻不在意,他急急忙忙從火堆殘灰中找出幾百顆油煙,最后混合牛皮膠做成墨條。 這個情景記錄在蘇軾《雜記》里:“海南多松,己卯(北宋元符二年即1099年》臘月二十三日,墨灶火發(fā),幾焚屋,遂罷。作墨,得佳墨大小五百丸,余松明一車仍以照夜”。 在920年后,高三適在家過春節(jié),想起這番故事,興致大起,于是,也以爐灰嘗試玩樂,結(jié)果非常失敗,但好在寫了一首長詩與東坡呼應(yīng),用高三適自己的話,不枉費(fèi)了“東坡屋后蛐蛐”的號: 遠(yuǎn)突和寬竈,東坡制墨丸。自留言五百,我羨手空摶。 欲斫門前樹,燒煙尋細(xì)看。欲開金玉笵,搓撻就其完。 先試爐邊黑,三番猶亂殘。顢頇兒笑我,對鏡互汗漫。 迫我延師學(xué),捫心不自歡。于君得其樂,在我挫其忓。 枯坐無由悶,發(fā)詩成一嘆。忽思酸蜜酒,事過意逾寬。 究竟懷無介,氣同形俱團(tuán)。眾人如獲寶,寶是此心安。 201803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