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直接和間接得接觸到這樣的家長:對于他們2——5歲的孩子,能識得100到500個漢字,能做20以內的加減法,頗為得意。問他們,是怎么做到的呢?因為大家都知道小孩子的大腦構建和發(fā)展規(guī)律,小孩子的記憶力是不好的。 那種認為小孩子記憶力好的人,都是不懂腦科學,對于孩子記憶力的體會也是自己主觀扭曲著去看的。比如一個0——5歲的孩子,你問他昨天發(fā)生的各種事情,提到過的人的名字,談過話的內容等,問100個,他能記得的不超過50個,一個5——12歲的孩子,一定能記得更多,一個成年人也一定會記得更多。所以我也很奇怪,家長們怎么能認為孩子的記憶力很好,甚至認為比大人都好?! 也許是因為自己100個事情里也只能記得95個,但是孩子那么小,卻能記得45個,所以很驚訝,從而歡呼:“孩子的記憶力真好!”??吹搅藛?,這個歡呼本身就是錯的,孩子的記憶力比不上5——12歲的,5——12歲的又比不少12——40歲的。而人過了40歲之后,的確大腦會開始衰退,慢慢得會出現記憶力越來越差。歡呼孩子記憶力好的人,都是樂觀用錯了地方,把一件客觀的事情都看的扭曲了。 回到上面那個問題。當問道這些家長們是怎么做到讓自己那么小的孩子識得很多字,會算算術的時候,家長們的回答不論是把孩子送到所謂的培訓班,還是自己教育,都是一個模子:給孩子看很多漢字卡片,小繪本,讓孩子認字;算術就是翻來覆去得教,翻來覆去得問孩子這個加這個等于多少,這個減這個等于多少。 聽得我大呼家長簡直是“給植物澆可口可樂“!給孩子閱讀小繪本是好事,但是應該是讓孩子聽故事、看圖片,從而陶醉于故事的講述里,但絕對絕對不應該是認字!孩子自己自然認識的字那沒有問題,但是家長反復教,而讓孩子認識的字就是大問題了。算術是同樣的道理。 孩子記憶力是不好的,孩子的大腦構造和發(fā)展,他們最厲害的,遠超大人的,是他們大腦的探索、認知能力。對新事物的警惕和好奇,是孩子的本能。他們對一個新事物,有短暫的警惕,發(fā)現無危險后,就會開始探索它,從而大腦里開始形成越來越多對新事物的認知,形成越來越多神經元之間的鏈接。而首先有短暫的警惕,也是大自然寫在我們DNA里的,因為生物第一要素是自身的生存,那么就要保持對陌生事物的警惕性。 所以如果要充分利用孩子的大腦發(fā)展科學規(guī)律,就對不能是從需要記憶力的地方著手,而是應該從探索、認知的地方著手。這也是為什么,我們都知道讓幾個、十幾個孩子們自己玩耍,讓他們去大自然自己去探索,對他們的發(fā)展是十分有好處的。 那么那些家長為什么會熱衷于教孩子認字、算術呢?無非兩種原因: (1) 認為是利用好孩子大腦發(fā)育的關鍵期,教給孩子知識。但是我們已經知道,前提條件就錯了,家長理解錯了孩子大腦發(fā)育到底是什么。 (2) 自己的孩子能向他人展示認了多少個字,算得了多少位的加減法。自己感到很驕傲,很自豪。感到驕傲和自豪沒有問題,但是不應該以錯誤的方式來感到驕傲和自豪。為什么這么說呢? 因為認字和算術,并不能讓自己的孩子和那些不認字、不學算術的孩子拉開差距! 一個5歲的孩子能認的300個漢字,會算100以內的加減法又怎么樣呢?他的大腦神經元鏈接就比不學的孩子更多了?不是的,反而是他每天花了2小時學認字和算術,那么他就少了2小時做真正大腦發(fā)展的科學教育,所以反而是這些學認字、算術的孩子的大腦神經元鏈接,比科學教育的孩子更少! 而且這種認字、算術并不會給孩子帶來優(yōu)勢,因為當所有的孩子開始上小學后,大家都會認的這些字了。的確,那些很小會認字的孩子覺得自己很厲害,因為他的同學還在記漢字、認漢字的時候,他都認識了。但是到了3年級,大家認識的字都差不多了。小學畢業(yè)后,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能閱讀長文章了。這些很小就識字的孩子還有什么特別競爭優(yōu)勢呢? 算術是一個道理。 所以家長們如果要利用孩子的早期,做好孩子的大腦科學教育,不要再去剝奪孩子的時間用于認字、算術了!??!這樣做,完全不是在開發(fā)孩子大腦,而是在給植物澆灌可口可樂! 再次,這些認字、算術,自己花了那么多時間和金錢,但是所有孩子小學畢業(yè)的時候,沒有差別。這種認字、算術,是不能給孩子帶來競爭優(yōu)勢的!當然,孩子還在讀幼兒園的時候,家長會感覺自己的孩子好厲害,很驕傲。但其實從上小學開始,就不會有這方面的驕傲了。 給植物澆水,不要澆可口可樂,即使在家長你看來,可口可樂更甜哦,更花錢買的哦!尊重科學,尊重孩子的大腦發(fā)育科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