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發(fā)山
在農(nóng)村,若是哪家姑娘到了出嫁的年齡還沒有對象,不管是媒婆還是其他熱心人,都會說上一句類似的話“給妞找個婆子吧”;瞅著長大的女兒,姑娘的爹媽也會央求第三者:“您給留點心,給俺閨女找個婆子。”“婆子”即“婆婆”的俗稱。找女婿不叫找女婿,為啥叫“找婆子”呢?
我曾問過農(nóng)村一位長輩。他說,若是婆婆的人好,她的孩子也不會差到哪兒。我恍然明白?!叭撕谩敝傅氖侨似贰⑺仞B(yǎng)等。若是婆婆“人好”,她教出來的兒子自然也是棒棒的。所以在農(nóng)村給女孩子找對象,先看婆婆的人品,當然也包括公公的人品。若是父母的人品好,女方家會說,不用看兒子,這事能成。話是這樣說,最后還得讓女兒相相的。總之,“婆子”的“人好”,算是過了第一關(guān)。大家都知道,特別是過來人,婚姻的第一關(guān)若過了,接下來就好辦多了。過去,農(nóng)村好多娃娃親,甚至指腹為婚,其中有一個很大的因素,就是相中了孩子的父母,看中孩子的“婆子”。
據(jù)說上海有家小學招收小學生,第一條就是看父母,若是肥胖者,拒收他們的孩子。校方是這樣解釋的,父母肥胖,證明他們的自律性差;他們的自律性差,教出的孩子也不咋樣。雖然有點偏激,仔細想一想,不無道理。孟母三遷,潛臺詞是說鄰居對孩子的影響很大,何況父母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特別是母親,她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影響至關(guān)重要。俗語“一代好媳婦,三代好兒孫”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自古至今,那些成功人士,都有一位好母親,都是受母親的影響。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僅次于孔子的儒學大家,被譽為“亞圣”。他的母親除了剛才提到的“孟母三遷”,還有“斷機杼”的故事。她教育孟子,學業(yè)若半途而廢,就如織到一半的布匹,是不能用的。從此孟子發(fā)奮讀書,終成為一代曠世學儒。
北宋抗金名將岳飛,“智勇才藝,古良將不能過”。他十五六歲時,金人南侵,國家處在生死存亡的關(guān)頭。很多當娘的都希望能在戰(zhàn)亂年代保全子嗣血脈,但是岳飛的老娘主動勵子從戎,用繡花針把“精忠報國”這四個字刺在了兒子的背上。
歐陽修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他的成就也離不開他母親的教育。歐陽修四歲那年,父親病逝,家境一落千丈,甚至到了“房無一間,地無一壟”的地步。他的母親人窮志不窮,用最原始的方式教歐陽修識字——家里沒錢買筆墨紙硯,母親只好用蘆葦稈代替,在地上鋪一些沙,把地當紙,一筆一畫地教歐陽修寫字。歐陽修在當官期間,因支持范仲淹維持新法被貶職。他的母親并沒有抱怨,而是安慰兒子說:“你為正義被貶職,不能說不光彩。我們家過慣了貧寒的生活,你只要思想上沒有負擔,精神不衰,我就高興?!?/p>
陶侃是東晉一代名將,在穩(wěn)定東晉初年動蕩不安的政局上,很有建樹。他也是早年喪父,母親靠紡紗織麻維持生計,供他讀書。陶侃在浙江海陽做縣吏時,一位下屬送了一壇腌魚給他,他馬上念及一生貧居鄉(xiāng)間的慈母,便囑托鄉(xiāng)人帶給母親。誰知母親卻原封不動地退回,并在信中寫道:“爾為吏,以官物遺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憂矣。”陶侃收到母親退回的腌魚和回信,大為震動,愧疚萬分。他下定決心,一生遵循母親教導——清白做人,廉潔為官。后人贊譽:“世之為母者如湛氏之能教其子,則國何患無人材之用?而天下之用惡有不理哉?”
有母如此,兒子焉能不偉大?!此話不謬也。做父母的就是孩子的鏡子,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也是孩子終身的老師。父母的所作所為,甚至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都足以影響兒女的一生。因此,當父母的不要總是要求兒女如何如何,首先要看看你自己做到了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