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級的萊蕪并入濟南后,山東省有16個地級單位。而在三百多年前的清朝前期,山東只有6個府。清朝的山東六府,沿襲于明朝。 明朝設(shè):濟南府、青州府(治今濰坊市的青州縣級市)、兗州府(治今濟寧市兗州區(qū))、東昌府(治今聊城市)、萊州府(治今濰坊市的萊州縣級市)、登州府(治今煙臺市的蓬萊縣級市)。 作為省會的濟南府,轄武定、德州、濱州、濱州、泰安5個州,以及26個縣。范圍包括現(xiàn)在的濟南、泰安、濱州、東營等地級市。 兗州府同樣面積巨大,轄濟寧、曹州、東平3個州,以及23個縣。管轄范圍約今濟寧市、棗莊市、菏澤市。 青州府的面積和濟南、兗州差不多,但行政單位很少,只有1個莒州,13個縣。而與青州府相反,東昌府面積小,但行政單位多,有高唐州、濮州、臨清州,以及15個縣,轄區(qū)范圍約在今聊城市。 萊州府名氣不大,但萊州府轄區(qū)的東南海邊,有一個國人非常熟悉的城市——青島,當時還只是個漁村。萊州府轄膠州、平度州,以及5個縣。轄區(qū)范圍約今之濰坊、青島。 山東最東部的府是登州府,轄寧海州,以及7個縣。轄區(qū)范圍包括現(xiàn)在的煙臺市與威海市。 清初上承明末戰(zhàn)亂,時局動蕩,人口減幅較大。山東人口相對較少,所以只設(shè)6個府,在順治時期足夠用了。但經(jīng)過康熙六十年的發(fā)展,人口增長較快。到了雍正年間,原來的山東六府建置,已明顯不夠用了,必須給六府“減減肥”。 在雍正帝改元的第二年(1724年),雍正帝在山東升了很多直隸州。說明一下:直隸州其實就是府級行政建置,但一般來說比府略小一些,直隸于省。直隸州,一般是設(shè)在設(shè)府感覺太大、不設(shè)府又不行的地方。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人口的增長,很多直隸州后來都升了府。 比如原隸屬濟南府的泰安州,在劃入新泰縣、肥城縣、萊蕪縣、長清縣后,升為直隸州。十年后,也就是雍正十二年(1734年),泰安直隸州再升為泰安府,將原屬兗州府的平陰縣、東阿縣劃過來。一直到現(xiàn)在,泰安還是地級單位。 濟南府原轄26個縣,泰安直隸州劃走5個,還是太多,接著拆。武定州升為直隸州后,劃走了樂陵縣、海豐縣、陽信縣。 武定直隸州與泰安直隸州同時升為府,是濱州市的前身,以及東營市的一部分。 經(jīng)過多次瘦身,到了嘉慶年間,濟南府還有十幾個縣,但至少比之前“苗條”多了。 兗州府也太大,同樣要拆分。兗州府西部的曹州升為直隸州,下轄曹縣與定陶縣。雍正帝最后一年(1735年),曹州升府,轄縣不斷擴大。曹州府位于菏澤縣境內(nèi),也就是現(xiàn)在的菏澤市區(qū)。 往東是濟寧州,也升為直隸州。濟寧直隸州面積很小,只轄嘉祥縣、金鄉(xiāng)縣、魚臺縣。不過,濟寧州的駐地,現(xiàn)在是地級的濟寧市區(qū)。而曾經(jīng)的兗州府,則成了濟寧市下轄的兗州區(qū)。 朝廷要保留兗州府,微山湖以東數(shù)縣留在兗州,最東部面積過大,要拆。但這里有個情況。沂州縣原隸屬于兗州府,雍正二年升為直隸州,雍正十二年升為府。沂州府把兗州府東部的費縣、郯城縣劃過來后,面積卻有點小。 只能犧牲青州府了。原屬青州府的莒州,以及日照縣、蒙陰縣、沂水縣劃到沂州府。沂州府,就是現(xiàn)在臨沂市(含日照市)的前身。 雍正年間的這次區(qū)劃調(diào)整,基本上給山東的區(qū)劃分布定了調(diào)。之后的乾隆朝,已不需要再對山東“大動干戈”了。只是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東昌府的臨清州升直隸州,轄丘縣、夏津、武城。 有變化的,主要是原來的直隸州,換個名頭,稱為府。在清朝滅亡前夕的宣統(tǒng)元年(1909年),山東共有十府:濟南府、泰安府、東昌府、武定府、東昌府、登州府、萊州府、青州府、曹州府、沂州府。三個直隸州:臨清州、濟寧州,以及剛劃出來的膠州直隸州(轄高密縣、即墨縣)。 進入民國后,府級建置撤銷,取而代之的是“道”。由于局勢的劇烈變化,民國時的山東區(qū)劃,非常的復(fù)雜。 |
|
來自: 微湖漁夫 > 《行政區(qū)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