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精致生活 多肉的3個生長階段,養(yǎng)根方式也不相同,但怎么也離不開2點 健康的根系,是多肉植物正常生長的基礎(chǔ),肉肉通過根系來吸收盆土中的水分和營養(yǎng),然后輸送給莖葉,在不斷的“吸收-儲存-消耗-生長-再吸收”的過程中才能逐漸長大出狀態(tài)。一棵有著健康根系的肉肉,基本不用特別費心,它就會自己蹭蹭地長,而反之根系不行的多肉植物,在消耗完自身儲存的水分營養(yǎng)后它的生命也基本走到了盡頭。 所以多肉圈中的老手們有一句話常掛在嘴邊:養(yǎng)肉先養(yǎng)根??墒钦f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特別是對于剛接觸多肉的新手朋友來說,“養(yǎng)根”這件事似乎無從下手。其實,根據(jù)多肉植物的生長階段不同,養(yǎng)根的方式也不相同,但怎么也離不開配土和澆水這2點,下面,小精致生活就同大家一些學(xué)習(xí)一下多肉植物不同生長階段的養(yǎng)根方法。 1、小苗 對于剛出苗的葉插小苗或者剛生根的砍頭苗,根系相對來說比較稀少,也都比較嫩,大多數(shù)還屬于氣生根的范疇,這時候它需要的是相對濕度比較大的環(huán)境才能繼續(xù)不斷地生根和生長,如果環(huán)境太干燥,這些小嫩根很容易就會枯死,且新根也很難再生出。 這時候的盆土我們要以有利于生根的泥炭土為主,泥炭土的比例至少要在50%以上,可以適當摻些利于保水的珍珠巖和直徑不大于3毫米的顆粒土,要注意如果顆粒土太大的話,多肉小苗的這點小嫩根是很難抓牢的。 而對于小苗的澆水,是不適合用“干透澆透”的原則的,小苗最喜歡的是表面干燥里層濕潤的盆土,所以最好表面有一層顆粒,這樣澆水后表層會很快干燥,不至于葉片長期接觸濕潤的盆土而化水,同時里層濕潤的盆土可以讓小苗根系自由生長,即便是徒長一些也無所謂,等到成株的時候控水消耗掉徒長的葉片就慢慢變回來了。 2、成株 根系發(fā)達的成株如果再用大比例泥炭的配土就不合適了,這時候是努力讓根系變得粗壯,所以要加大顆粒的比例,有大神做過實驗,同樣的兩棵肉肉同時分別用沒有顆粒的配土和大比例顆粒配土來上盆,一段時間后用大比例顆粒土上盆的肉肉根系明顯粗壯得多得多。成年的多肉植物在上盆之前要先把死根壞根清除掉晾完根再用潮土上盆,上盆后不要澆水,放到通風有散射光的地方等待它服盆結(jié)束再轉(zhuǎn)為正常的澆水光照養(yǎng)護。
成株的多肉植物在正常生長的過程中就需要嚴格控水了,用小盆、顆粒土都是為了澆水后水分能更快的蒸發(fā)掉,同時肉肉的根系也能更加透氣。如果想控出最好的狀態(tài),只用“干透澆透”的原則是不夠的,需要不斷的重復(fù)試驗,在肉肉最底部的葉片變軟發(fā)皺以后,再過一小段時間澆水,找出肉肉澆水的極限;還有澆水的時候盡量不要澆到沿著盆沿只澆透盆邊的土,越靠近肉肉的盆土越干,這樣可以迫使肉肉的根系向四周水分多的地方擴張,久了根系會變得四通八達。這里要注意的是即便是只圍著盆壁澆水,也一定要澆透,如果只是淺層澆水久了肉肉的根系會變得上翻。這就是老手常說的“精養(yǎng)”,掌握了“精養(yǎng)”的方式,肉肉才會變成“土肥圓”。 3、老樁 關(guān)于老樁在正常生長過程中的養(yǎng)護,其實同第2條說的都是大同小異,只是顆粒的比例要更大,也有前輩用全顆??仞B(yǎng)的。 這里要重點說一下無根的老樁怎樣上盆才能更快的發(fā)根。老樁因為木質(zhì)化的程度比較厲害,發(fā)根是在是很困難,不到萬不得已還是不建議入手或翻盆。但是如果非上盆不可,可以先用盆土填到花盆的一半,然后上面的一半放上肉肉的樁子,樁子底部在剛要接觸盆土而沒有接觸的位置,必要的時候在樁子底部略微切幾道傷口能露出綠色的部分晾干以便生根,用純麥飯石顆粒擠住,這樣也是模擬一個水誘發(fā)根的過程,肉肉發(fā)根后會直接扎入底部的盆土中,而用顆粒埋住的莖干也會透氣而不至于黑腐。 多肉植物養(yǎng)根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盆土和澆水相互配合,需要不斷的試驗,找出適合自己的最理想的操作方法,是一個需要耐心的漫長過程。其實,我們養(yǎng)肉,享受的也正是這個過程,不是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