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疊 編輯本段 綜述中藥是我們的祖先在長期的醫(yī)療實踐中積累起來的,是我國古代優(yōu)秀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據記載,古代有"神農嘗百草"的傳說。"神農時代"大約相當于新石器時代。那時候,人們已經有了原始農業(yè),對各 本草的含義古人謂"諸藥草類最多,諸藥以草為本"。由于中藥的來源以植物性藥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來相沿把藥學稱為"本草"。本草典籍和文獻十分豐富,記錄著我國人民發(fā)明和發(fā)展醫(yī)藥學的智慧創(chuàng)造和卓越貢獻,并較完整地保存和流傳下來,成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寶庫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及至近代,隨著西方醫(yī)藥學在我國的傳播,本草學遂逐漸改稱為"中藥學"。 因古代勞動人民所使用的藥物,絕大多數是植物,其中又以草本植物為多,故中國古代藥物學著作,幾乎都稱"本草"。中國最早的藥物學專書--《神農本草經》,出現于漢代。該書共載藥物365種,是由若干醫(yī)家陸續(xù)寫成的。南朝齊梁時期的道教思想家、醫(yī)學家陶弘景把新發(fā)現的藥物又整理出365種加進去,編撰成《本草經集注》。唐、宋時期,朝廷曾組織專人整理修訂中藥學書籍。唐代蘇敬等人編寫的《新修本草》是中國由政府頒行的第一部藥典。明代李時珍又著成《本草綱目》,該書52卷,共載藥1892種,繪圖1160幅,這一巨著對中國醫(yī)藥學發(fā)展有著重大的貢獻。中國的藥物學,是一代代的后人不斷豐富補充前人著作的結果。 關于中藥學,它本身也叫漢族藥學,它起源于古代漢族,并由古代漢族學者發(fā)展出來的,其本身的基本理論體系也形成于古代漢族,它屬于漢族文化體系。 在中國民族醫(yī)學中,除了有中(漢)藥學之外,還有藏族藥學、苗族藥學、傣族藥學、蒙古族藥學、維吾爾族藥學、朝鮮族藥學等。 折疊 編輯本段 起源在原始時代,我們的祖先由于采食植物和狩獵,得以接觸并逐漸了解這些植物和動物及其對人體的影響,不可避免地會引起某種藥效反應或中毒現象,甚至造成死亡,因而使人們懂得在覓食時有所辨別和選擇。為了同疾病作斗爭,上述經驗啟示人們對某些自然物的藥效和毒性予以注意。古人經過無數次有意識的試驗、觀察,逐步形成了最初的藥物知識。 酒的發(fā)明促進了醫(yī)藥的進步 原始社會的后期,人們從野果與谷物自然發(fā)酵的啟示中,還逐步掌握了酒的釀造技術。至殷商時期,釀酒業(yè)已十分興盛。酒不僅是一種飲料,更重要的是具有溫通血脈、行藥勢和作為溶媒等多方面的作用,故古人將酒譽為"百藥之長"。 折疊 編輯本段 秦漢時期中國最早的藥物學專書--《神農本草經》[簡稱《本經》],出現于漢代。該書共載藥物365種,是由若干醫(yī)家陸續(xù)寫成的。唐、宋時期,朝廷曾組織專人整理修訂中藥學書籍。 作者:該書并非出于一時一人之手,而是經歷了較長時期的充實和完善過程。 成書年代:其成書的具體年代雖尚有爭議,但不會晚于公元二世紀。 載藥數目:365種。 版本情況:《本經》原書早佚,目前的版本,均系明清以來學者考訂、整理、輯復而成。 主要內容和學術價值: 1.其"序例"部分,言簡意賅地總結了藥物的四氣五味、有毒無毒、養(yǎng)身延年與祛邪治病的不同,分為上、中、下三品,即后世所稱的"三品分類法"。 2.每藥之下,依次介紹正名、性味、主治功用、生長環(huán)境,部分藥物之后還有別名、產地等內容。 3.所記各藥功用大多樸實有驗,歷用不衰。 4.《本經》系統(tǒng)地總結了漢以前的藥學成就,對后世本草學的發(fā)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折疊 編輯本段 魏晉南北朝代表作:《本草經集注》 載藥數目:730種。 主要內容和學術價值: 1."序例"部分首先回顧本草學的發(fā)展概況,接著對《本經》序例條文逐一加以注釋、發(fā)揮,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 2.針對當時藥材偽劣品較多的狀況,補充了大量采收、鑒別、炮制、制劑及合藥取量方面的理論和操作原則。 3.增列了"諸病通用藥"、"解百毒及金石等毒例"、"服藥食忌例"(原書無標題,以上題目為后人所習用)等,大大豐富了藥學總論的內容。 4.各論部分,首創(chuàng)按藥物自然屬性分類的方法,將所載730種藥物分為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七類,各類中又結合三品分類安排藥物順序。 折疊 編輯本段 隋唐時期折疊 編輯本段 宋代折疊 編輯本段 明代折疊 編輯本段 清代折疊 編輯本段 民國時期辛亥革命以后,西方文化及西方醫(yī)藥學在中國進一步傳播,這對中國的社會及醫(yī)藥事業(yè)的發(fā)展產生了重大影響,隨之出現了一股全盤否定傳統(tǒng)文化的思潮,中醫(yī)藥學的發(fā)展受到阻礙。但是,在志士仁人的努力下,本草學以其頑強的生命力,在繼承和發(fā)揚方面均有新的發(fā)展。 民國時期的藥學特點主要表現為: ①隨著中醫(yī)學校的建立,涌現了一批適應教學和臨床運用需要的中藥學講義。這些中藥講義,對各藥功用主治的論述大為充實。 ②藥學辭典類大型工具書的出現,是民國時期本草學中的一件大事。其中成就和影響最大者,當推陳存仁的《中國藥學大辭典》(1935年),為近代第一部具有重要影響的大型藥學辭書。 ③本草學的現代研究開始起步,植物學、生物學工作者對確定中藥品種及資料調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許多藥學工作者則致力于中藥化學及藥理學研究。 折疊 編輯本段 當代成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高度重視中醫(yī)藥事業(yè)的繼承和發(fā)揚,并制定了一系列相應的政策和措施,隨著現代自然科學技術和國家經濟的發(fā)展,本草學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折疊 中醫(yī)藥文獻從1954年起,各地出版部門根據衛(wèi)生部的安排和建議,積極進行中醫(yī)藥文獻的整理刊行。在本草方面,陸續(xù)影印、重刊或校點評注了《神農本草經》、《新修本草》(殘卷)、《證類本草》、《滇南本草》、《本草品匯精要》、《本草綱目》等數十種重要的古代本草專著。六十年代以來,對亡佚本草的輯復也取得突出成績,其中有些已正式出版發(fā)行,對本草學的研究具有重大意義。 折疊 學術成就當前涌現的中藥新著,不僅數量多,而且門類齊全,從各個角度將本草提高到嶄新的水平。其中最能反映當代本草學術成就的,有各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藥志》、《中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原色中國本草圖鑒》等。 折疊 編輯本段 理論基礎中藥自有它的藥理,如前所述;還有它的哲理,常為人所忽視或不識。哲學是教人如何以更高層次認識事物、認識世界,并從中找出規(guī)律,以更好地指導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這里僅就藥中哲理略談一二。 折疊 藥性有陰陽
折疊 治則有反治在其二中提到了"正治",還有"反治"。反治與正治相反,是當疾病出現假象,或大寒證、大熱證時,對正治法發(fā)生格拒而采用的治法。其中有"熱因寒用",是以熱藥來治療真寒假熱證,要佐以少量寒藥,或熱藥涼服才發(fā)揮作用;有"寒因熱用",是指用寒涼藥治真熱假寒證,要佐以少量溫熱藥,或寒藥熱飲才發(fā)揮作用。這既體現了中醫(yī)的辨證,又體現了用藥的辯證法,具有很深的哲學內涵,這是中醫(yī)藥文化的獨特之處。( 折疊 補益有哲理在其三中,講到兩方面的藥補,金代醫(yī)家張以正論補,頗具哲理,別樹一幟。1、他在《汗下吐三法該盡治病詮》一文中,從扶正祛邪的角度,按照中醫(yī)五行理論,認為祛邪就是扶正,獨出心裁,提出了與《素問》不同的"五補":"辛補肝,咸補心,甘補腎,酸補脾,苦補肺"的觀點。以"辛"為例,辛味原本入肺,屬金;肝屬木,金能克木,所以用"辛補肝"(以下均仿此)。張以正治病強調以祛邪為主,認為邪去正自安,偏重攻法,他所謂"補",實際上已含有"攻治"的意味, 折疊 用藥講中和
折疊 用藥有兵法
折疊 編輯本段 中藥材全息營養(yǎng)折疊 概念內涵中藥材全息營養(yǎng)的概念由張勇飛等專家于2011年首次在《滋補中藥的生產與營銷》一書中提出,又通過2013年出版的《優(yōu)質高效中藥生產直通營銷》一書中加以完善。什么是中藥材全息營養(yǎng)?祖國傳統(tǒng)中醫(yī)學利用"天人合一"的宇宙全息規(guī)律將"自然"與"人體"通過類比的方法,建立了理、法、方、藥的醫(yī)學體系,中藥材在防治人和動物疾病中完全遵循了宇宙全息理論而有效地使用,這被幾千年的醫(yī)學實踐所證明,所以中藥材全息營養(yǎng)是指某種中藥材含有防治人和動物相對應的某種疾病的全部物質形態(tài)和能量與信息的場形態(tài)的營養(yǎng)總和[1] 。 折疊 概念外延用現代分析理論建立起來的生物學和醫(yī)學理論,衡量藥材的藥用價值就是用生物堿、有機酸、黃酮、皂苷、多糖、維生素、礦物質和各種微量元素作為依據而定,其實這是一種局限理論。因為,沒有一種科學理論可以完全認識生命所有需要的一切營養(yǎng)、醫(yī)療和保健物質。但是,我們也不是科學的虛無主義者,最接近科學的中藥材的藥用價值標準就是遵循生物進化過程中形成的食物鏈,它包含了防治疾病全部信息的藥用成分,我們稱之為藥物的全息營養(yǎng),它還應該包括無法用儀器測定的而被祖國醫(yī)學證明了幾千年的的四氣五味和歸經等指標。中藥材全息營養(yǎng)就是指藥材的生物堿、有機酸、黃酮、皂苷、多糖、維生素、礦物質和各種微量元素以及四氣五味和歸經等綜合藥用價值[1] 。 折疊 編輯本段 中藥理念中藥理念在許多普通人、乃至專業(yè)人士中,仍對此存在模糊的認識。"天然藥物"不等同于"中藥","中藥"的概念與內涵,與之決不相同。盡管中藥材大都取自"自然界",有些也可以直接藥用,但這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藥",稱之為"中藥"的,也不是可以籠統(tǒng)而言的,首先,是指經過炮制的各類飲片。炮制的作用,除了清除雜質,便于制劑和服用外,更重要的是消除或減低藥物的毒性和副作用,改變藥物的性能,加強療效。以地黃為例,生地黃清熱涼血,經用酒蒸曬成熟地黃之后,就具有溫性而滋腎補血的功效。 炮制總分為水制、火制、水火合制等。水制有洗、漂、泡、漬、水飛等;火制有煅、炮、煨、炒、烘、焙、炙等;水火合制有蒸、煮、淬等。而每一種方法中又細含若干種具體方法,其內涵是極其豐富的。而這些炮制方法,現在已成為國寶級的機密。其次,中藥是指按照四氣五味、君臣佐使等特性與法則配比而成的方劑藥物,而不是隨心所欲的雜合物,然后根據需要,或湯、或丸、或散、或膏……由此可見,"中藥"與"天然藥物",既不可混為一談,又不可相互取代。 折疊 編輯本段 相關理論折疊 毒藥非毒追溯到遠古神農時代,《淮南子·修務訓》中這樣記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 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二毒。"由此,古代把所有治病的藥物泛稱"毒藥"。《素問·異法方宜論》說:"其病生于內,其治宜毒藥。"在古人看來,是藥三分毒,實際上是指藥物的特性;后來才用以專指毒性較大的藥物。《醫(yī)學問答》對此有解釋:"夫藥本毒藥,故神農辨百草謂之'嘗毒'。藥之治病,無非以毒拔毒,以毒解毒。"醫(yī)圣張仲景更有精辟之論:"藥,謂草、木、蟲、魚、禽、獸之類,以能治病,皆謂之毒","大凡可避邪安正者,均可稱之為毒藥。"神農一日而遇七十二毒,是說他一日之中,辨別了70余種藥物的特性。藥之特性,用對了可以治病救人,用錯了就會傷人害命。 折疊 四氣療疾中藥有"氣","氣"是什么?它能治病?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在《神農本草經》中說:"藥又有寒、熱、溫、涼四氣。""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藥之"四氣"便由此而來。中醫(yī)藥理論中說到"氣",居然有27個義項。這個"氣",不是日常生活中的概念,而是特指"藥性"。的先祖用寒、熱、溫、涼來詮釋藥的特性,比"毒"要具體、科學多了,這中藥的補,不僅內容豐富,而且別具文化情趣。有補氣、補心、補 所謂養(yǎng)命、養(yǎng)性,都是突出了中藥調養(yǎng)人體的功效,從而保證機體、各個器官組織的功能正常,這就是許多人信奉中藥的原因之一。這是中藥學的進步,也是它的特色,這其中也充滿了文化意味。中藥的這種特性,被一一體現在每一味藥中,因為它對于療疾治病十分重要。對于寒病就要用熱性藥,對于熱病就要用寒性藥,這里藥性與病性是相逆的,所謂相反相成,這就是藥文化的一種具體表現。若非如此,如果"以熱益熱(用熱藥治熱病,下句仿此),以寒增寒",就會導致"精氣內傷,不見(現)于外",這是治療上的嚴重失誤(《漢書·藝文志·文技略》)。孫思邈在《大醫(yī)精誠》中嚴肅地批判了那些"寒而冷之(是寒病,卻用寒使病癥更寒,下句仿此),熱而溫之"的醫(yī)生,"是重加(即加重)其病",必導致死亡。中醫(yī)藥學上稱這種用藥方法為"正治",即常規(guī)治法。還用一種"反治"。 折疊 藥補趣話此外,還有味補。《神農本草經》中說:"藥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在《素問·宣明五氣篇》中講得明白:"五味所入(即進的器官):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腎"??梢娝幬恫煌πЦ鳟?,原因是,酸味能收能澀,苦味能泄能燥,甘味能補能緩,辛味能散能行,咸味能軟堅潤下。根據五味的藥用功能與進入相應臟腑的情況,也可以發(fā)揮其"補"(或補養(yǎng)、或調理)的作用。 折疊 君臣佐使君臣本是一個政治術語,古代天子、諸侯都稱君,輔佐君者稱為臣,君臣有著嚴格的等級之分。古代藥學家將它引入藥物配伍組方中,成為方劑組成的基本原則。 早在西漢初年成書的《素問·至真要大論》中,岐伯回答黃帝關于"方制君臣"時說:"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神農本草經》說:"藥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欇"。明代的何伯齋更進一步闡釋說:"大抵藥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輔治者,臣也;與君藥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經使治病之藥至病所者,使也"。十分清楚地講明了君、臣、佐、使之藥的功能。 更詳盡一點說,君藥是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作用的藥物,按需要可用一味或幾味;臣藥是輔助君藥加強治療主病或主證作用的藥物,或者是對兼病或兼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佐藥是輔助君臣藥起治療作用,或治療次要癥狀,或消除(減輕)君、臣藥的毒性,或用于反佐藥,使藥是起引經或調和作用的藥物。 以《傷寒論》中第一方"麻黃湯"為例,主治外感風寒的表實證。君藥--麻黃(3兩),辛溫,發(fā)汗解表以散風寒,宣發(fā)肺氣以平喘逆。臣藥--桂枝(2兩),辛甘溫,溫經和營,助麻黃發(fā)汗解表。佐藥--杏仁(70個),苦溫,降肺氣助麻黃平喘。使藥--炙甘草(1兩),苦溫,調和諸藥又制約麻、桂發(fā)汗太過。麻、桂、杏皆入肺,有引經之效,故不再用引經的使藥。麻黃、桂枝、杏仁、炙甘草的藥性有有次,相互制約又相互補充,協(xié)調作用,形成一股強大的藥力,去攻克外感風寒這一堡壘,臨床療效十分顯著,成為千古名方、經方。中藥方劑的組成不是幾種藥物的簡單組合,而是在豐富的臨床實踐基本上形成的一個有機的整體。其中文化內涵的核心就是儒家所強調的"和"。 折疊 編輯本段 配伍學說
折疊 單行即不需配伍,單用一味藥即可治愈疾病,稱為單行。如清金散就是單用一味黃芩,治肺熱咳血的病證。 折疊 相須即將性能功效相類似的藥物配合應用,以增強原有療效。如石膏與知母配合,能明顯增強清熱瀉火的治療效果;大黃與芒硝配合,能明顯增強攻下瀉熱的治療效果;全蝎、蜈蚣同用,能明顯增強止痙定搐的作用。 折疊 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雖然不相同,但是治療目的一致的藥物配合應用,而以一種藥為主,加一種藥為輔,能提高主藥療效。如補氣利水的黃芪與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時,茯苓能提高黃芪補氣利水的治療效果。 折疊 相畏即一種藥物的毒性反應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減輕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減輕或消除,所以說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 折疊 相殺即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減輕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說生姜殺生半夏和生南星。由此可知,相畏、相殺實際上是同一配伍關系的兩種提法,是藥物間相互對待而言的。 折疊 相惡即兩藥合用,一種藥物能使另一種藥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喪失。如人參惡萊菔子,因萊菔子能削弱人參的補氣作用。 折疊 相反即兩種藥物合用,能產生或增強毒性反應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藥物。 上述除單行外的六個方面,其變化關系可以概括為四項,即在配伍應用的情況下: ①有些藥物因產生協(xié)同作用而增進療效,是臨床用藥時要充分利用的; ②有些藥物可能互相拮抗而抵消、削弱原有功效,用藥時應加以注意; ③有些藥物則由于相互作用,而能減輕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應用毒性藥或烈性藥時必須考慮選用; ④一些藥物因相互作用而產生或增強毒副作用,屬于配伍禁忌,原則上應避免配用。 基于上述,可知從單味藥到配伍應用,是通過很長的實踐與認識過程逐漸積累豐富起來的。藥物的配伍應用是中醫(yī)用藥的主要形式。藥物按一定法度加以組合,并確定一定的分量比例,制成適當劑型,即為方劑。方劑是藥物配伍的發(fā)展,也是藥物配伍應用的較高形式。 折疊 編輯本段 學科概念概念:我國傳統(tǒng)藥物的總稱,和西藥_.(化學藥為主)相對而言的,絕大多數出產于中國,充分反映了我國歷史、文化、自然資源等方面的若干特點。 中藥學:研究中藥的基本理論和具體藥物的來源、采集加工炮制、性能、功效、適應證及其使用方法的學科。 本草:中藥學的舊稱,首見于《漢書》,因研究對象多為草本植物而名。 分支學科:其自身的發(fā)展,其他學科_.(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化學、藥理學、藥劑學等)的滲透,使得中藥學的研究領域更加擴大,分支學科日趨成熟。 臨床中藥學:中藥學實為臨床中藥學,重點介紹中藥學的基本理論和常用中藥的性能、功效和臨床應用;對中藥的來源、鑒別、采收、炮制、制劑、化學、藥理等,不涉及或作僅作了解。 折疊 編輯本段 培養(yǎng)目標培養(yǎng)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醫(yī)藥事業(yè)發(fā)展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具備中藥學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以及相關的中醫(yī)學、藥學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掌握一定的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能從事中藥生產、經營、科研、教學、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良好職業(yè)道德和職業(yè)素質,富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中藥專門人才。 折疊 編輯本段 培養(yǎng)要求與特色培養(yǎng)具有較合理知識結構,較扎實理論知識與基本技能,參與課外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和其它各類有意義第二課堂活動,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中藥學專業(yè)本科學生。 根據其學科屬性并結合藥學院自身的特點,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堂與野外相結合,形象、生動的多媒體教學。使學生受到中、西醫(yī)藥基礎理論和基礎知識的訓練,受到系統(tǒng)的中、西藥學專業(yè)知識的基本訓練,具有中藥鑒定、中藥炮制、飲片加工、中藥不同劑型的制備、質量控制與評價的基本能力。 [2] 折疊 編輯本段 培養(yǎng)計劃折疊 編輯本段 主干學科中藥學、藥學、中醫(yī) 折疊 編輯本段 主要課程折疊 編輯本段 修業(yè)年限四年。授予學位:理學學士 折疊 編輯本段 職稱評定折疊 編輯本段 相近專業(yè)中醫(yī)學、藥學 折疊 編輯本段 開設院校成都中醫(yī)藥大學 四川農業(yè)大學 瀘州醫(yī)學院 貴陽中醫(yī)學院 南方醫(yī)科大學 云南中醫(yī)學院 陜西中醫(yī)學院 甘肅中醫(yī)學院 新疆醫(yī)科大學 天津中醫(yī)藥大學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 吉林農業(yè)科技學院 吉林農業(yè)大學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 哈醫(yī)大大慶校區(qū)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 安徽中醫(yī)學院 福建中醫(yī)學院 江西中醫(yī)學院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 河南中醫(yī)學院 湖北中醫(yī)藥大學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 廣西中醫(yī)藥大學 南京農業(yè)大學 沈陽藥科大學 中國藥科大學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 西北大學 內蒙古醫(yī)學院 浙江大學 浙江農林大學 瀘州醫(yī)學院 青海大學 承德醫(yī)學院 蘇州大學 大連大學 泰山醫(yī)學院 河北農業(yè)大學 河南農業(yè)大學 暨南大學 西南交通大學 蘭州大學 廣東藥學院 武漢生物工程學院 西南大學 廣東醫(yī)學院 安徽科技學院 折疊 編輯本段 學科排名
展開 折疊 編輯本段 從業(yè)領域中藥檢驗、中藥研究、中藥新藥開發(fā)、醫(yī)藥院校、藥廠、醫(yī)院、醫(yī)藥公司等方面的技術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