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3歲孩子的媽媽,自認脾氣不錯,從來沒跟孩子紅過臉。但有一次,他吃飯時玩得很調(diào)皮,總是將吃進去的飯吐出來,提醒了他很多次也沒用。我后來很嚴厲地批評了他,并跟他說“如果再吐就收碗”??伤牶?,非但沒有收斂,還故意將飯吐我臉上了。我徹底被激怒了,收了他的碗,還朝他大吼,并打了他的嘴巴。我現(xiàn)在后悔極了,我不知道這次打罵會給孩子帶來多大的傷害。 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難免被孩子激怒。很多父母,在對孩子發(fā)完脾氣后會感到非常內(nèi)疚,擔心自己的憤怒會傷害到孩子幼小的心靈,于是后悔不已,還有人甚至會懲罰自己。 其實,父母真的有權(quán)對孩子表達自己的憤怒,而不是壓抑情緒,因為任何情緒都不可能被壓制,它總會找到一個出口,一個長期壓抑情緒的人,最后只會變得更加憤怒,或者絕望。 只不過,對孩子表達憤怒,釋放情緒是有技巧的——不負責任地亂發(fā)泄情緒,不僅不能管教好孩子,反而會傷害孩子的安全感,讓孩子成為一個情緒化的人。 1?? 在《如何說孩子才會聽》中,有一段關(guān)于憤怒的處理建議,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一位媽媽問兒童心理學家漢姆·吉諾特博士: “今天早上我很生兒子的氣,我都不知道是該打他,還是該殺了他?!?/span> 吉諾特博士說:“要是只能在‘打’和‘殺’之間二選一,那就‘打’吧!” 不過,他又補充道:“但是,我們基本上是反對打的。如果爸爸每次在打孩子之前,能夠蹲下來,一字一頓地對孩子說‘這是要告訴你,以后永遠不要打比你小的人’,你認為孩子能夠從中學到什么?” 這位媽媽想了想說:“我知道……孩子都是從自己的生活中學習的,但是有時候情緒來了真的遏制不住啊。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做?” 她問了我們大多數(shù)父母都想要問的問題。在這個時候,心理學家會怎么做呢?心理學家是不是從來都不打孩子? 沒想到吉諾特博士舉起手,對一個假象中的孩子做了一個恐嚇的手勢,并惡狠狠地說: “我非常生氣,非常非常生氣,我要打人了!……所以,快跑!快去逃命!” 后來,這位媽媽按照吉諾特博士的方法做了。 有一天,她的大兒子不斷地吵醒妹妹,總是惹得妹妹哭,這讓她很抓狂。這時,她就完全照著吉諾特博士的話對大兒子怒吼。 奇跡出現(xiàn)了: 他跑開了,兩分鐘后,再將腦袋伸進屋子問:“我現(xiàn)在可以回來了嗎?”這位媽媽嚴厲地說:“不行!除非你想出辦法不要讓妹妹再哭!”后來,他的大兒子真的不再招惹妹妹了,而是和妹妹玩起了“躲貓貓”游戲,他在自己腦袋上裹上一塊大毛毯,當他每次猛地把毛毯從頭上扯下來,妹妹就會開心大笑。 吉諾特博士的方法,讓我們知道了怎樣更好地表達憤怒:
2?? 下面,我們再以那個求助的媽媽的問題為例,來具體說說這個既釋放情緒又不會傷害孩子的方法: ① 憤怒來了,我們首先接受這個事實。 我生氣了,我有權(quán)生氣,我接受我生氣的現(xiàn)實,不必內(nèi)疚或者羞愧。媽媽需要讓孩子知道,你對他此時此刻的情緒反應(yīng)是什么。 ② 其次,客觀地表達自己的感覺。 我們可以直接說出自己的感受,如:我很生氣!我很憤怒!我要打人了! 還可以描述讓我們憤怒的現(xiàn)象:
注意,我們在闡述感受和描述現(xiàn)象的時候,主語盡可能地用“我”來代替“你”。 這樣做,可以讓我們更好地釋放強烈的情緒,也會讓孩子更好地明白我們的意思。 當我們用“你”做主語來指責孩子的行為時,如“你是個壞孩子”“你怎么這么討人厭”……只會激起孩子的自我保護欲望。這時候,他會將注意力放在“反思自己做錯了什么,應(yīng)該如何改正”上面,而是鉚足了勁兒,去做自我防衛(wèi)和反抗。 ③ 接下來,我們還可以告訴孩子,我們的期待是什么,孩子如何做會更好。 比如,告訴孩子:“你如果吃飽了,可以離開餐桌,去客廳玩會兒;如果還沒吃飽,那么請認真吃完飯,不要再吐出來?!?/span> 這樣,可以明確給孩子指出一條能解決問題、避免以后“闖禍”的有效方法。 如果孩子還是不聽,那么我們可以有所行動。我們可以將飯碗拿走,或者將孩子抱離餐桌,并告訴他:“你看起來好像不太餓,你也許覺得這樣很好玩,但我并不覺得?!?/p> ④ 如果情緒失控,一定要及時做好親子關(guān)系的修復(fù)。 若上述3步你發(fā)火時沒有做到,或者最后忍不住打罵了孩子,那么請在意識到不妥、感到內(nèi)疚的時候(最好在同一天內(nèi)),去跟孩子進行情感交流,及時做好親子關(guān)系的修復(fù),將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
當然,并不是每個孩子都需要用到以上所有的步驟,有的孩子,只要父母大聲提醒一下,也許只要說“我很憤怒”幾個字,就可以點到即止了;可有的孩子,可能需要父母費很大的功夫才行。 每個父母都可以根據(jù)自己孩子的情況,靈活地將這些方法運用到教養(yǎng)孩子的過程當中去。 3?? 不過,如果你是經(jīng)常性地打罵孩子,經(jīng)常性失控,那么事情就另當別論了。 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你內(nèi)心里有很多心結(jié)沒處理好:你跟原生家庭之間的關(guān)系;或者你跟母親之間的關(guān)系有沖突待解決;或者你從小就是這樣被對待——被打到大的,所以不知道怎么去控制自己的情緒。 也就是說,打孩子的這個行為已經(jīng)不是意識層面的問題,而是潛意識層面的了。這個時候,你可能需要需求心里咨詢師的幫助了。 總之,對孩子表達憤怒的情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將孩子變成自己的出氣筒,肆意發(fā)泄生氣、憤怒等強烈的負面情緒,甚至將打罵孩子變成一種常態(tài)。 如果覺得上面的4個步驟掌握起來有點難,那么記住吉諾特博士的那句話吧,也會對你有很大幫助的。加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