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并的父親——唐朝詩人杜審言 杜并(583-596),字惟兼,唐朝,湖北襄陽人。晉當陽侯杜預之后。隋河內(nèi)司功、嘉縣令杜魚石曾孫,唐監(jiān)察御史、河南鞏縣令杜依藝之孫,洛州洛陽縣丞杜審言次子也。(唐檢校工部員外郎杜甫的伯父)杜并生于武后垂拱二年(686年),從小天資聰慧,老成持重,知書達理,好學上進,"日誦萬言,尤精翰墨。"他非常孝道,八歲時,母親去世,并"不勝其哀,每號哭涕淚中有血。"受到家族的夸贊。 杜審言"恃才高,以傲世見疾",故屢遭貶謫。武后圣歷二年(699年),杜審言因得罪了權(quán)貴,被貶為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戶參軍,杜并時年十三歲,亦隨父赴官。審言"又與群僚不葉",司戶郭若訥在司馬周季重面前陷害杜審言,二人羅織罪名,將杜審言逮捕入獄,將欲殺之。杜并悲痛欲絕,不思飲食,日漸消瘦,整天不說話。"鹽醬俱斷,形積于毀,口無所言。"心里萌生冒死為父報仇的念頭,遂每日打探司馬府的動靜。 杜并的侄兒——唐朝詩人杜甫 是年七月十二日,周季重在府內(nèi)大擺宴席,杜并乘機潛入司馬府,見周季重坐在首席,正與眾人推杯換盞,并乘其不備,突然從袖中抽出匕首,朝周季重猛刺。席間頓時大亂,府內(nèi)官兵立即圍攏上來,亂刀將并砍死。周季重也重傷不愈,奄奄一息,臨死前,他說了一句非常懊悔的話:"審言有孝子,吾不知,若訥故誤我。" 杜審言由此事免去官職,歸東都(洛陽)。三年后,即武后長安二年(702年),審言收拾兒子遺骸,于四月十二日,瘞于洛陽建春門東五里(杜氏祖塋偃師首陽山前)。 唐朝詩人杜審言:為兒子寫的祭文,杜并墓志銘 杜審言為兒子寫的祭文:士友咸并孝烈,左臺監(jiān)察御史蘇颋為墓志,贊曰"安親揚名,奮不顧命,行全志立,歿而猶生。"劉充濟為祭文。后來,武后召審言,將用之,問曰:"卿喜否?"審言想起兒子慘死,百感交集,遂蹈之舞之以謝恩。后令賦《歡喜詩》,嘆重其文,授著作佐郎,遷膳部員外郎。 杜并從小聰明伶俐,繼承了父輩的優(yōu)點,雖然英年早逝(13歲),卻留下作品《桂國村元》。 老河口:孫金福編輯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