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爾曾經(jīng)說過,反對的意見在兩方面對于我都有益,一方面是使我知道自己的錯誤,一方面是多數(shù)人看到的比一個人看到的更明白。這句話是真理嗎?并不見得。但是從偉人口中說出,就必定有其成為大多數(shù)人信奉為真理的理由。發(fā)帖技巧 尤其是身處于如今這樣的一個高度信息化時代,當一個人因為種種原因深陷輿論旋渦當中,被鋪天蓋地的指責、猜疑所淹沒時,是否真的能夠做到完全不受影響,依然堅持自我呢?這個問題,我想當代赫赫有名的大學者——于丹教授有著不一般的發(fā)言權。作為用通俗易懂的白話文來解釋古典詩詞,傳承經(jīng)典之美的第一人,北師大著名教授于丹曾經(jīng)一度是各大媒體贊譽的正面學者形象。觀眾喜歡她接地氣的演說,媒體喜歡她帶來的話題效應。 然而最近幾年,風向卻突然一轉,網(wǎng)上突然掀起了對于“于丹被北師大辭掉”以及“于丹被北大學子轟下臺”的熱議。并且熱度一直居高不下,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難道于丹真的如網(wǎng)絡上所說的,其實根本沒有什么文學功底,曾經(jīng)的輝煌都是媒體的炒作和烘托效應? 近日,面對種種疑問,于丹首次給出正面回應。首先,針對被“被辭職”事件,于丹明確地指出“只是沒有道理的謠言!”卸任北師大藝術與傳媒的職務是自己主動提出的,自2013年擔任該職務至2018年已有5年之久。由于自己工作繁忙,除了日常上課和出席各種演講活動,她還要經(jīng)常出國講學,實在感到有些力不從心,因此辭去該職務。并且該校官網(wǎng)也正式發(fā)布了這一消息。因此,對于被免掉的說法,于丹無奈地回應只是“無稽之談”。 而“被北大學子轟下臺”這件事于丹更是矢口否認,她表示當天在自己的演講之前北大正好有一個很重要的昆曲表演,參加表演的都是一些老前輩。演出結束時已經(jīng)是半夜11點了。這時候臺下的學生和前輩們都已經(jīng)十分疲憊了,臺下就有觀眾提出“別說了,太晚了”。而于丹本人也采納了觀眾的意見,沒有再進行演說了。她表示不存在任何“被轟”的成分,大家都是很有禮貌的,只有幾個累了的觀眾讓她終止演說,很多觀眾都對她表達了尊敬與喜愛。對于網(wǎng)絡上的一些不堪入耳的說法,于丹表示不能理解,甚至很是委屈。 其實在這次采訪之后,我們通過于丹本人對事情的真相也有了更多的了解。但是于丹目前這樣的一個狀態(tài),這樣的一個在觀眾心中形象的大幅度變化,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出了她本人的一些問題。如果她真的功底深厚,水平頗高,沒有話柄可抓,那么也不會給大眾們留下這樣的一些負面印象。 從來也沒有什么事情、什么看法是無緣無故產(chǎn)生的不是嗎?要知道,時間和事實是檢驗一個人最好的標準。亦如當下被炒的火熱的“流浪大師”沈巍,很多人盲目的去追崇他認為他博古通今(當然更多的人是為了流量),還有好事者拿他和于丹做比較,問誰的國學造詣更高?這就跟于丹是否是“半桶水”的疑問一樣,就讓時間來檢驗這一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