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昔日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群雄反秦,諸侯爭霸,戰(zhàn)亂不休。至東漢末年,宦官干政,外戚專權,天災人禍,又有董卓之禍,民不聊生宛如秦末,時有汝南人袁術家里四世三公,手下兵精將廣且百姓依附,割據(jù)淮南為一方諸侯,然其不識天數(shù),冒天下之大不韙,壽春稱帝,遂眾叛親離,兵敗身亡。 東漢末年和秦末雖然類似,但大勢卻大不相同,漢末與秦末皆戰(zhàn)亂不休,生靈涂炭,但漢與秦所行制度不同,雖都是大廈將傾,但天數(shù)卻不同。袁術不識天數(shù),錯誤的分析了天下大勢,他認為現(xiàn)在和秦末差不多,多次跟別人說“秦失其政”與今日相比。袁術稱帝后,手下大將孫策立馬跟他劃清界限,呂布拒絕了他的提親,曹操立馬派人討伐,最終敗于曹操,劉備,孫策,呂布的聯(lián)手討伐之中,為天下人恥笑。 漢末與秦末有三大不同,第一點便是關于這個皇帝,當年秦二世可是出了名的暴君啊,秦末刑法嚴苛,稍微犯個錯便是大罪,而且胡亥絲毫不知道體恤百姓,殘害同胞,逼死扶蘇,皇位來路不正。但漢末不同啊,當時漢獻帝只是年幼,主弱臣強,沒什么權利,更別說什么作惡于天下了。 這第二點,漢與秦不同,秦以法治天下,漢武帝后,大漢獨尊儒術,講究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大漢養(yǎng)士四百年,愿意為大漢盡忠的人大有人在,當年秦剛滅六國沒幾年,很多人的心中還是想著復國的,六國貴族還是大有人在的,大漢不同啊,非劉氏稱王天下共誅之,這早已深入人心了,就連后來曹操想要晉魏王,都有一個荀彧出來反對,你袁公路四世三公,世受國恩,哪來的臉稱帝啊,大義上過不去的。 最后一點就是制度,昔日秦實行的的是郡縣制,雖然這樣有利于國家穩(wěn)定,但相對的對于宗室來說力量就有點薄弱了,漢實行的是群國并行制度,雖然經(jīng)過不斷的削藩,諸侯國力量大減,但漢末宗室力量還是比秦末強多了,一個宗室名頭就很厲害,就像那大漢劉皇叔,益州有劉焉割據(jù),荊州有劉表占據(jù),幽州還有一個劉虞,在揚州劉繇還活著,誰要稱帝就是于天下宗室為敵。 在這一點上劉備和曹操就聰明多了,劉備不管跑到哪里都不會忘了他那塊漢室宗親的牌子,不管官打不打有沒有底盤,大漢劉皇叔的名頭卻是響當當,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以天子之名征討四方,待羽翼豐滿之時才稱魏王受九賜,當年周文王天下三分,已得其二,仍以商臣自居,袁術之敗,絲毫不冤。 |
|
來自: 昵稱55301288 >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