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Gloria 來源:育兒進化論(ID:yuerjinhualun) 在網(wǎng)上看到一則消息,被感動到淚奔。 一位92歲的老母親孟老太太,花費數(shù)年時間,為三個智障兒子攢下滿滿三缸近千斤的稻谷,一兩百斤的玉米,兩三百斤榨油的菜籽,三只肉雞及耕牛一頭。 看起來,這些財產(chǎn)實在微不足道,可這是一位垂垂老矣的母親,花費了幾年時間,將自己耕種的糧食攢下來,每天只吃一兩頓米飯,強行從自己嘴里搶下來留給兒子的。 不僅如此,老人還教會稍有意識的二兒子學會基本的生活技能。 教會智障兒做事并不容易,單就做飯,如何洗米下鍋,如何切菜生火,柴米油鹽怎么安排,每一個動作,都需要老母親拆解成無數(shù)手勢一遍一遍重復教。 在母親的反復教導下,如今,就由他做飯給智障的哥哥和弟弟吃。 為照顧三個智障兒子,她70年沒有離開過村子,90歲高齡仍然在呦牛耕地,插秧種菜。去世前,她含糊著說:「我現(xiàn)在要死了,也掛念不了了?!?/span> 圖為孟老太太和三個兒子 那種放不下又無能為力的悲痛,真的讓人淚奔。 命運太殘酷,給了她三個智障孩子,可她從未放棄,即便到生命最后一刻,依舊拼盡了全力,為孩子謀劃得盡量遠一點,再遠一點。 父母之愛子,當為之計深遠,可「如何計?計什么?」,就需要我們仔細謀劃了。 以下三計,值得我們每一位父母思考。
日本暢銷書《會做飯的孩子走到哪里都會活下去》中提到:母親教孩子什么最重要? 是讓孩子一個人也能好好活下去的能力,把生存的本領(lǐng)傳給孩子,是送給孩子一生的禮物。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會早早地開始培養(yǎng)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尤其是讓孩子學做飯。 吳京的兒子,從小就被謝楠使喚著下廚,切菜炒菜,從西餐披薩到中餐炒菜,再到現(xiàn)在能給爸爸做份小涼菜,眼見著,一個小暖男就這樣產(chǎn)生了。 讓孩子學會做飯,是讓孩子愛上生活的第一步,菜米油鹽里藏著熱愛生活的大乾坤,沒有什么傷痛,是美食無法治愈的。 電影《小花的味噌湯》里,媽媽身患絕癥,死之前她想給女兒留下什么,后來,她決定教四歲的女兒做飯,只要能做飯,就能認真過好每一天,即使自己一人也能好好地活下去。 她送給女兒圍裙,手把手教女兒做味增湯,她告訴女兒: 「小花,做飯這件事與生活息息相關(guān),我要教你如何拿菜刀,如何做家務。學習可以放在第二位,只要身體健康,能夠自食其力,將來無論走到哪里,做什么,都能活下去?!?/span> 媽媽離開后,小花已經(jīng)學會了做味增湯,她說:「媽媽,有件事我想告訴你,所有的便當我都會自己做了,這些都是媽媽教我的,雖然我也會覺得好難,不過車到山前必有路,小花已經(jīng)不哭了?!?/span> 也是小花的味增湯,讓一蹶不振的爸爸重新活了起來。 小花和父親,在廚房的煙火氣息里,充滿希望地活下去。 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培養(yǎng)孩子學會做飯,這與伺候人無關(guān),當孩子學會做飯,就擁有了善待自己的能力,不管外面刮風下雨,還是內(nèi)心動蕩不安,只要能好好給自己做頓飯,天大的事都能邁過去。 會做飯的孩子,再苦再難,也永遠記得好好善待自己。
橋斯坦賈德說: 「最明智的父母,一旦給孩子吃飽穿暖之后,接下來最重要的事情,就應該去為孩子選擇出最好的書,帶回家來,放進他們的臥室里?!?/span> 育兒專家尹建莉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里,花了極大的篇幅,去闡述閱讀對孩子的重要性。 她的女兒圓圓,從1歲多開始就和媽媽一起親子閱讀,后來,圓圓成長為一個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孩子,尹建莉認為都是閱讀書籍的功勞。 她說:「一個孩子,從閱讀中獲得的,不僅是心靈的滋養(yǎng),也是心理上的力量?!?/strong> 第三季《中國詩詞大會》的雷海為在奪冠后,被董卿雙手點贊:「祝賀你,你不僅戰(zhàn)勝了所有對手,更戰(zhàn)勝了你自己,更戰(zhàn)勝了生活,你是一位生活的強者。」 雷海為是一名外賣員,小時候他家貧輟學,沒有多余的錢買書,他就到書店把詩詞背下來,回家再默寫,就這樣,積累了八百多首詩詞。 后來,他為大家送餐,風里來雨里去,特別辛苦,但他永遠隨身攜帶《唐詩三百首》,一有空隙就拿出來看,一單外賣送到了,一首詩也就背會了,他就特別高興,再苦再難都不怕。 現(xiàn)在,雷海為被特聘為學校的詩詞老師,他努力地培養(yǎng)孩子們愛上閱讀,因為他理解閱讀對人生的重要。 當年家窮,爸爸總愛把詩詞寫在紙上貼在墻上,演繹成故事反復講述。 生活艱辛,愛閱讀的習慣,就像一束光,指引著雷海為前進的方向。 當孩子愛上閱讀,就會理解看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美妙,透過書籍,感受到與眾不同的世界,能浸潤出成千上萬種的別樣人生。 書籍,并不只給孩子帶來知識,更讓孩子在浩瀚的海洋里盡情領(lǐng)略人生的美景,讓孩子對世界永遠抱有求知欲和好奇心。 愛看書的孩子,再貧瘠的環(huán)境,也能憑借獨立思考開出熱愛生活的花朵。
俗語道,給孩子金山銀山,不如留給他一技之長。 熱播劇《知否》里,趙麗穎扮演的明蘭,曾教女兒和侄女看賬本,讓她們透過賬本分析一大家子的吃穿用度,推測市場行情。 其他人都疑惑不解,這么小的女孩子看什么賬本? 當兩個姑娘學有所成,明蘭高興得很:「姑娘家學會看賬本,有這一技之長傍身,將來走到哪里都不怕?!?/span> 父母之愛子,當為之計深遠,是明蘭的母親從小教育給她的,在母親目光長遠的養(yǎng)育之下,明蘭才從一名庶女成長為當家主母。 而讓孩子具備一技之長,更是讓孩子具備謀生的能力,一技傍身,便有了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勇氣。 當年,周杰倫在北大演講,他說: 「人要有一技之長,它比學歷更重要?!?/strong> 當然,努力學習也是很重要的,但擁有一技之長,是在社會找到自我價值的根本標準。 他從四歲開始學音樂,坐著彈鋼琴,一彈就是兩小時,別人質(zhì)疑四歲能坐兩小時? 周杰倫說:「媽媽拿著藤條在后面,所以,我很感謝媽媽,寫了《聽媽媽的話》。」 在媽媽嚴厲的教導下,周杰倫憑借著「獨特的音樂才華」這一技之長,成為了華語樂壇獨樹一幟的「音樂鬼才」。 擁有一技之長的孩子,對自己會有充足的信心,更容易尋找到自己的夢想,即便遇到挫折,也有能力絕地反擊,自然而然就有了闖蕩全世界的勇氣。 有一技之長的孩子,再艱難的環(huán)境,也能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的奇跡。 父母之愛子,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為之計深遠,而體現(xiàn)在生活里,就是要讓孩子具備照顧自己的能力,掌握獨立思考的能力,擁有一技之長以及闖蕩世界的勇氣。 這些愛,比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愛,更深遠,是儲備并蔓延至孩子整個人生的愛,能讓孩子美好的人生錦上添花;能讓他遇到風雨,心里依舊一片陽光明媚! 父母之愛子,當為之計深遠....... 愿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做到,把目光放得長遠些,再遠些…… -End- |
|
來自: 昵稱35688220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