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句子在網(wǎng)上很火: “大師在流浪,小丑在殿堂”。 說的就是這位上海的流浪漢--沈巍。我不知道大家是否看過這位被奉為“沈大師”的視頻,大致人設(shè)就是一個滿腹經(jīng)綸、卻蓬頭垢面的流浪漢。 現(xiàn)在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粉絲慕名而來,或聆聽、或合影、或拍視頻,一度導(dǎo)致上海一個街區(qū)的交通癱瘓。很多人在抖音上發(fā)了一段他的講話視頻,瞬間斬獲幾萬甚至及幾十萬點(diǎn)贊,人氣超過很多明星。 為何一個流浪漢有這般魔力? 首先,這個人講話確實(shí)有些水平,談古論今、旁征博引。他以前是上海的一個公務(wù)員,后來因?yàn)樗矚g撿垃圾,跟單位跟家人發(fā)生矛盾,索性辭了職、跟家人斷絕了來往,心無旁騖地?fù)炖?。這一撿就是26年。 除了熱愛撿垃圾,沈巍還熱愛讀書,每天他最享受的時間就是坐在昏黃的路燈下,閱讀各種各樣垃圾堆里撿來的書籍。 別的不說,光從這令人匪夷所思的經(jīng)歷來看,他絕對是一個有趣的靈魂。 有一個視頻我印象很深刻,有幾個人專程從浙江義烏來看他,他順口問:你們知道為什么義烏叫“義烏”,而不叫“義鳥”? 這幾個義烏人一臉懵逼,“沈大師”笑了笑解釋說: 古代有一對父子從山東南下避亂,途中住進(jìn)一巖洞,兒子為了讓老父親不受蚊蟲叮咬,每天自己光著膀子先喂飽蚊子。這種孝行感動了附近的烏鴉。后來父親因病去世,通人性的烏鴉,也幫著兒子銜土葬父。這就是“義烏”的來源。 說實(shí)話這段視頻把我震撼到了,一個流浪漢竟然有如此豐富的知識儲備,而且信手拈來,頗有"大師"風(fēng)范,讓我想起了金庸小說里武功最高、卻最不起眼的"掃地僧"。 被網(wǎng)友拍到正在讀書的沈巍 寫到這里,我突然又想到了一個網(wǎng)絡(luò)金句: “要么讀書,要么旅行,身體和心靈總有一個要在路上?!?/strong> 這句話的英文是:You can either travel or read, buteither your body or soul must be on the way. 來自奧黛麗·赫本的經(jīng)典影片《羅馬假日》。 從某種意義來說,沈巍達(dá)到了大部分人都"求而不得"的境界:身體和靈魂都處于自由自在的狀態(tài)。他也用實(shí)際行動告訴世人:沒有錢的生活也可以不茍且。這兩點(diǎn)讓我尤其佩服。 不過,我這么說絕不是在推崇他這種生活方式,更不是讓大家都去當(dāng)流浪漢,只是覺得沈巍這種“忠于自我”的生活態(tài)度還挺正能量的。 在這里我必須指出,我們經(jīng)常把“流浪漢”跟“乞丐”混為一談。雖然兩者有共性,比如無家可歸、衣衫襤褸、蓬頭垢面,但還是有本質(zhì)區(qū)別的: “乞丐”因生活所迫,靠乞討為生;而“流浪漢”是主動選擇流浪,并非被迫,所以他們不會乞求別人的施舍。 “流浪漢”在英文中有個非常有意思的單詞,叫:hobo。維基百科對 hobo 的定義是這樣的: hobo 指居居無定所的流浪生活者,這個詞誕生于1890年代美國的西北部。 上面這段話還讓我們弄清楚了流浪漢(hobo)和流浪乞丐(tramp)、正常乞丐(bum)的區(qū)別:“流浪漢”既流浪又工作,“流浪乞丐”只流浪不工作,“正常乞丐”不流浪不工作,只乞討。 現(xiàn)在 hobo 在西方似乎成為了一種潮流,很多厭倦了朝九晚五、家庭生活的人,開始選擇流浪,他們覺得這才是人性解放、無拘無束的生活方式。 國外這些 hobo 甚至有專門的圈子,甚至還有一套自己的符號系統(tǒng)(叫 hobo codes),部分如下: 可能 hobo 的生活方式在中國比較稀奇,而選擇當(dāng) hobo 的沈巍恰好知識淵博,這種劇烈的“反差感”一下子讓他成為了現(xiàn)象級的爆點(diǎn)。 不過,正如我上文所說,我不推崇沈巍這種生活方式,但我尊重這種生活方式,因?yàn)槊總€人都有權(quán)利按照自己的意愿來生活。 只希望媒體和網(wǎng)友不要過多消費(fèi)他、打擾他,本來平靜的生活被打破一定會變味。我們切莫讓這位“流浪大師”變成“流量大師”,這不是在幫他,而是在害他。 推薦:因?yàn)锳ngelababy這個英文名,中國網(wǎng)友跟老外懟起來了~ 2019侃哥力作 英語學(xué)習(xí)必備 真愛粉都買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