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爭霸,亂世紛爭,隨著平王東遷洛陽,周王室衰微,各路諸侯崛起,周朝原有的政治、禮儀遭到破壞。先賢孔子曾用“禮崩樂壞”四字形容這一時國家狀況,極言社會混亂,禮儀缺失。那么是誰拉開了春期亂世的序幕呢?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齊桓公還是晉文公,抑或秦穆公呢?然而都不是,此人是春秋三小霸之首鄭莊公! 此人是春秋爭霸第一人,開啟一個諸侯紛爭的時代,鄭莊公姓姬,名寤生,鄭莊公的兒子。比起晉、齊楚等大國楚國只能算一個小國,而且同歷史悠久的其他諸侯國相較,朕國很年輕,周宣王封自己異母兄弟王子多父鄭桓公,傳到鄭莊公手里不過才三代。鄭莊公是如何憑借鄭國彈丸之地,率先稱霸中原呢? 苦心經(jīng)營,不斷壯大實力。鄭國的崛起很簡單,鄭桓公從周宣王那里獲封國并且成為周王室的卿士,有了最初的一畝三分地。后來鄭武公又因平王東遷護送有功,繼承了父親周王室卿士的頭銜,同時鄭武公急速擴張封國領(lǐng)土,他乘平王東遷洛邑之機,逐步吞并了東虢國 、鄶國等十個小國。所以到鄭莊公時期,鄭國已經(jīng)積攢了一定的國力,像后來秦國“奮六世之余烈”而后“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那般,鄭國的崛起也是代人苦心經(jīng)營的結(jié)果。同時鄭莊公自身也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他繼續(xù)著祖輩的野心,利用各種手段不斷擴張,建立與齊國、魯國之間的聯(lián)盟,出兵許、宋國。 蔑視禮法,挑釁天子權(quán)威。據(jù)《春秋左傳》記載:“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王貳于虢,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zhì)。王子狐為質(zhì)于鄭,鄭公子忽為質(zhì)于周。' 鄭武公、鄭莊公兩任鄭國君主先后作為東周的卿士,對于他們利用卿士權(quán)利消滅弱小諸侯國,擴張自己勢力的行徑周平王感到十分害怕,于是他暗中將朝政分托給虢國君主管理。鄭莊公知道后埋怨周平王不相信自己,周平王出于忌憚只好說沒有這回事。鄭莊公為維護利益就逼迫周平王互換人質(zhì),讓王子狐到鄭國做東周的人質(zhì),讓公子忽到洛邑做鄭國的人質(zhì)。“率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鄭莊公作為人臣竟然要求王子到自己封國做人質(zhì),赤裸裸以下犯上,堪稱春秋版“挾天子以令諸侯”,鄭莊公如此做法不僅是對東周的蔑視,更是對周禮的摧毀,從此周天子走下神壇。 與周天子一戰(zhàn),向天下宣告諸侯國崛起。太史公《史記》:十三年,伐鄭,鄭射傷桓王,王歸去。 由于鄭國的囂張跋扈,無視周天子,桓王親自率軍討伐鄭國。然而當時周王室衰微,天子失去號召力,桓王的兵馬根本不是鄭國軍隊對手,這場大戰(zhàn)以東周慘敗而告終。甚至在戰(zhàn)斗中,鄭國的一位將領(lǐng)用箭射傷了桓王,桓只好狼狽而返。經(jīng)此一役,鄭國不僅僅稱霸中原,更是在向天下宣告周天子權(quán)威的徹底淪喪。而鄭國本身也成為弱小諸侯國的憂患。 鄭莊公的稱霸中原,不只是一個諸侯國的崛起,更是整個時代的大勢所趨,鄭莊公拉開了禮崩樂壞的春秋爭霸序幕。 |
|
來自: 昵稱55301288 >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