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廟宇群位于神木縣城東500米處,因?qū)訋n疊嶂,嶺脈逶迤九重,游走如龍,故又稱九龍山。南向一嶺,高峰矗立,酷似龍頭,中穿二孔如目,叫龍眼山。每當旭日東升,龍身隱約,日頭透孔而過,直射城頭,甚為壯觀,名曰“龍眼透日”。置身此間,視野開闊,全城盡收眼底,心胸頓然開朗,讓人倍感“精神在高處”一語道不盡之意。此山為神木八景之一(香爐山位于縣城東側(cè),由巖石自然風化而成,頂大體細,形累香爐。四面峭削,山頭圓而舒,又似鳳喙。每逢明月夜,暮色四合地把山詩意地圍攏,一輪麗月輕佻佻地從山背后升了起來,聽秋蟲傳遞過來蕭瑟的信息,心里是萬千的適意和激動。遙望似見香煙繚繞,煙霏霧靄,故謂之香爐山。自明武宗駐蹕,賜名鳳頭山,距今約500年。)。
據(jù)史料記載,山上建筑明代時已初具規(guī)模,后經(jīng)多次修葺、擴建,清代至民國為鼎盛時期。其地理位置獨特,建筑龐大,以雄險取勢,加之僧道云集,曾名震塞外,是周邊地區(qū)很有影響的古剎和名勝。廟群主要分布在香爐山、鳳頭山、龍眼山的山腰及山頂間,南北綿延3公里,海拔千余米。依山就勢、錯落有致,建有關(guān)帝廟、呂祖洞、張仙廟、萬佛洞、財神廟、七佛洞、祖師廟、魯班廟等集佛儒道三教于一體的各類建筑二十余處100余間。
解放前部分廟宇毀于戰(zhàn)火,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局部再遭破壞,八十年代后相繼由民眾自愿集資和政府投入對廟殿、上山道路進行了恢復與改造。東山廟群整體建筑依雄踞險、虎踞龍蟠,既有雄偉宏大磅礴之勢,又有絕壁懸崖臨空欲墜之險。其廟殿亭廊雕梁畫棟、飛檐脊獸和石窟造像以及大量的雕塑繪畫碑碣的精工細做均有較高的藝術(shù)和歷史價值。2006 年,神木縣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