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銅鏡起源較早,被確認最早的三件銅鏡屬距今4000年的齊家文化。它們的制作較粗糙,但是青銅鏡已無疑問。夏、商、西周早期也有銅鏡發(fā)現(xiàn),隨后西周春秋時期的銅鏡開始大量出現(xiàn),這時期的銅鏡都是圓形的,背面有很窄的紐,并有幾何形或鳥獸形裝飾。戰(zhàn)國兩漢時期,銅鏡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成為極其富有特色的一種藝術品。此時的銅鏡背面常有各種不同的鑄塑裝飾物,如虎、龍等,還有的銅鏡鑄有篆書陽文,這對我們研究進一時期的社會史有參考作用。唐代是銅鏡制作的又一個鼎盛時期,平脫鏡、螺鈿鏡、金背鏡、銀背鏡屢有發(fā)現(xiàn),紋飾題材豐富多彩,制作水準極高,一些保存較好的唐鏡仍能光潔如初。唐以后銅鏡制作開始走下坡路,五代、北宋就基本上見不到銅鏡流傳了,后又經(jīng)歷了元、明,直到清代中晚期以后,隨著玻璃鏡制鏡技術的輸入及流行青銅鏡才逐步為玻璃鏡所取代,退出了人們的生活。 銅鏡被人們使用了約3,800年左右的時間,可算是中國古代諸種金屬器物之中沿用時間最長、使用范圍最廣、又對人們?nèi)粘I町a(chǎn)生過許多影響的古器物。 銅鏡本身是一種工藝美術品,鏡子的背面一般都鑄有精美的紋飾或文字,這些紋飾的圖案造型與銘文,往往濃縮了各歷史時期的社會思想觀念與審美情趣,它制作精細,既體現(xiàn)了較高的工藝制作技術水平,又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青銅鏡被使用了近4,000年,它已經(jīng)超越了日常生活中照面飾容的用途,深深融入了我們的社會生活和文化意識,譬如人們常說的「破鏡重圓」、「明鏡高懸」、「以史為鑒」(古書「鑒」與「鏡」常互通)等等,都反映出銅鏡文化已經(jīng)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銅鏡具有很高的藝術和文化價值,它為我們認識古人、了解他們的生活和思想,開啟了一扇視窗。 中國古代銅鏡年表 《武陵藏珍》圖片“芙蓉花”鏡銅鏡就是古代用銅做的鏡子。銅鏡,又稱青銅鏡。中國收藏家協(xié)會會員周新國先生《武陵藏珍》記載:遠古時期,人們以水照面,銅器發(fā)明以后,以銅盆盛水鑒形照影。《尚書》《國語》《莊子》等先秦著作中,提到過古人“鑒于水”?!墩f文·金部》釋“鑒”為“盆”,因此可以說盛水的盆(鑒),就是最早的鏡子。隨著合金技術的出現(xiàn),開始了使用銅和錫或銀鉛等制作銅鏡的歷史。銅鏡一般制成圓形或方形,其背面鑄銘文飾圖案,并陪鈕以穿系,正面則以鉛鋅磨礪光亮,可清晰照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