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蕭繹曾做過將軍、太守、刺史等官職,歷任會稽太守、江州刺史、荊州刺史。大寶三年(552)登基做了皇帝,稱梁元帝。在位三年。 蕭繹初封湘東郡王,后任侍中、丹陽尹。普通七年 (526)出任荊州刺史,都督荊、湘、郢、益、寧、南梁六州諸軍事,控制長江中上游。太清二年(548)侯景叛梁圍建康,梁各路援軍集結(jié)于建康城外有二三十萬之多。而蕭繹只派兒子蕭方等率軍萬人往救,后又派王僧辯率舟師萬人增援。次年三月,侯景攻破臺城,王僧辯舟師盡沒。不久,又命王僧辯擊潰在郢州(今湖北武昌)都督中外諸軍事的六兄蕭綸;之后再命王僧辯率軍東下消滅侯景。于天正元年(552)在江陵(今湖北荊州)即位稱帝,年號承圣,并向西魏稱臣。同年益州刺史蕭紀(蕭衍第八子)稱帝,蕭繹與西魏共滅蕭紀。戰(zhàn)事結(jié)束后,益州已經(jīng)并于西魏,襄陽也在西魏控制之中。江陵形勢十分孤立。承圣三年,蕭繹討還益州,言辭不遜。九月西魏宇文泰派于謹、宇文護率軍五萬南攻江陵。十一月江陵城陷,蕭繹被俘遭害。次年其子蕭方智在建康稱帝,追尊為元帝。蕭繹盲一目,少聰穎,好讀書,善五言詩,但性矯飾,多猜忌。藏書十四萬卷,于江陵城破時自己燒毀。生平著述甚富,凡二十種,四百余卷。 梁元帝是一個愛好讀書與喜好文學的君主,有大量學術著作,如《孝德傳》《忠臣傳》《注漢書》《周易講疏》《老子講疏》《全德志》《江州記》《職貢圖》等?!读簳ぴ郾居洝贩Q贊他:“既長好學,博綜群書,下筆成章,出言為論,才辯敏速,冠絕一時?!毕窭詈笾骱退位兆谝粯樱囆g的成就難掩其政治的弱智,這既有與當時時代混亂的局面有關,更主要的也是他個人的性格使然,史載其“稟性猜忌,不隔疏近,御下無術,履冰弗懼,故鳳闕伺晨之功,火無內(nèi)照之美?!彼酝醴蛑f:“江陵陷,元帝焚古今圖書十四萬卷,或問之,答曰讀書萬卷,猶有今日,故焚之,未有不惡其不悔不仁而歸咎于讀書者,曰書何負于元帝哉?!? 為政舉措 有文學才華,著有《金樓子》一書,中國文論史上可以占一席之地的人物,然而卻是葬送梁朝的主要責任人。因為猜忌岳陽王蕭詧(蕭繹的侄子,《文選》作者昭明太子蕭統(tǒng)的兒子),并打算消滅之(中國古代皇帝的兒子一般會封某某王,比如蕭繹,登基之前被封為湘東王,也就是湖南東部的王),于是丟掉了襄陽(蕭詧因為不堪坐以待斃,于是招引北周勢力與叔父抗衡,梁因此失掉了襄陽),襄陽丟失,那么江陵的滅亡就很快了(蕭繹的治所)。等到武陵王蕭紀(蕭繹的弟弟)在成都稱帝的時候,梁元帝又請求北周宇文泰襲擊蕭紀,于是成都又被北周吞并,那么江陵的滅亡就不可避免了(從四川出兵消滅江陵,只需要順流而下,非常容易,李白有句詩,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梁朝屢屢損失疆土,這并不是因為北周宇文氏能夠造成的,而是自取滅亡。四川丟失,江陵陷落,襄陽又被北周吞并,江南還能夠保存幾十年(南朝最后一個王朝:陳朝到了589年才被隋統(tǒng)一,距離554年江陵陷落有35年的時間),實在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這是因為北周還有一個最大的敵人:高氏北齊還沒有被消滅,關中的勢力還不夠穩(wěn)固,宇文泰還沒有篡奪西魏政權(quán),所以才能幸免于難。梁朝內(nèi)部不和導致潰敗,這并不是武陵王和岳陽王的罪過。梁元帝在發(fā)兵討伐朝廷叛賊侯景的過程中,因為猜忌,先后殺掉了弟弟桂陽王蕭慥,侄子蕭譽,并襲擊兄長蕭綸,殺害孫子輩的蕭棟;武陵王蕭紀派兒子蕭圓照援助蕭繹,而蕭繹將其阻擋在白帝城;另一個侄子蕭圓正率領部下接受他的部署,他卻將其囚禁在岳陽。蕭繹舍棄最大的敵人侯景,卻殘害自己的兄弟骨肉。 蕭繹其人,也算列位亡國皇帝的一個,他本應該在歷代亡國之君中享有更高地位,至少比起他一生的所作所為,其在歷史上的人氣還是略顯單薄了些,比起隋煬帝、南唐后主這些大名鼎鼎之輩,他簡直處于被歷史遺忘的角落,至今甚少為人所知。 蕭繹是個極其復雜的人物,“才子皇帝,表里不一”,也許是對他不太準確的一句總評。他的一生算不上太曲折,人生前四十年作為皇子養(yǎng)尊處優(yōu),呆在華屋高墻之內(nèi)除了讀書著作,寫詩作畫,沒有在史書上留下太多痕跡。但在人生的最末期,他借助“侯景之亂”的機遇走上歷史前臺,登極為帝,卻做出很多被后人所詬病的舉動。 在侯景之亂中,他擁具實力卻坐觀國禍不理,暗藏私心,首先故意放縱侯景作亂,造成老父親梁武帝被侯景逼死,這段時間將對他登基為帝構(gòu)成威脅的兄弟子侄逐個消滅,等到包括父親在內(nèi)所有潛在競爭對手基本被鏟除之后才發(fā)兵勤王。他一生勤奮讀書,并辛苦聚書四十余載,收集起古代罕見的十四萬卷圖書,在自己登上皇位之后,卻再度與北方的西魏產(chǎn)生矛盾,招來強敵寇境。失敗之余,他命人將這十四萬卷的圖書焚燒個一干二凈,說“讀書太多,以致有今日之禍”,引發(fā)中國歷史上續(xù)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后最大的文化破壞事件,可以說是中華文明遭受巨大破壞的千古罪人。 個人作品 梁元帝蕭繹的五言、七言、雜言等詩,現(xiàn)存109題119首。大致可分三類:一是邊塞征戰(zhàn)詩,上承古代征戍詩,下開唐代岑參、高適的先河;二是閨怨艷情詩。既有社會時代風氣的影響,也有蕭繹個人婚戀情結(jié)的因素,非好聲色者不能寫出;三是寫景詠物詩,在煉字、對偶和白描等方面,為唐代近體詩的形成和發(fā)展,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貢獻。 《采蓮賦》 《春日》 人物評價 陳朝何之元:“世祖聰明特達,才藝兼美,詩筆之麗,罕與為匹,伎能之事,無所不該,極星象之功,窮蓍龜之妙,明筆法于馬室,不愧鄭玄,辨云物于魯臺,無慚梓慎,至于帷籌將略,朝野所推,遂乃撥亂反正,夷兇殄逆,紐地維之已絕,扶天柱之將傾,黔首蒙拯溺之恩,蒼生荷仁壽之惠,微管之力,民其戎乎? 鯨鯢既誅,天下且定,早應移鑾西楚,旋駕東都,祀宗土方,清蹕宮闕,西周岳陽之敗績,信口宇文之和通,以萬乘之尊,居二境之上,夷虜乘釁,再覆皇基,率土分崩,莫知攸暨,謀之不善,乃至于斯?!? 唐朝虞世南:“梁元聰明伎藝,才兼文武,仗順伐逆,克雪家冤,成功遂事,有足稱者。但國難之后,傷夷未復,信強寇之甘言,襲褊心于懷楚,蕃屏宗支自為仇敵,孤遠懸僻,莫與同憂,身亡祚滅,生人涂炭,舉鄢、郢而棄之,良可惜也?!? 北宋司馬光:“元帝于兄弟之中,殘忍尤甚,是以雖翦兇渠而克復故業(yè),旋踵之間,身為伏馘;豈特人心之不與哉?亦天地之所誅也” 清朝初年王船山:國家安危之際,卻天天讀《老子》,焉能不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