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韓國代表性食物,大部分人腦海里都會出現泡菜、拉面,但日前,有中國網友曬出幾張截圖,聲稱自己在INS上發(fā)現,有韓國網友企圖認領中國傳統(tǒng)美食——螺螄粉,將其納入韓國的代表性食物行列。 “螺螄粉應該成為韓國的金字招牌......這分明就是我們大韓民國流淌在血液里的傳統(tǒng)口味,想為螺螄粉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據中國網友曬出的截圖顯示,該韓國網友是在品嘗螺螄粉后,認為口感很像韓國拉面,因此提出了申遺想法,使之成為“韓國面向世界的明信片”。 在這條原博主的INS下面,似乎還有許多韓國網友紛紛點贊,表示支持。 這樣的出格言論,立刻引發(fā)了中國網友的怒火,在社交媒體揚言表示中國文化拒絕“被韓國”。 有網友更是直接抨擊韓國“癡心妄想”,調侃稱“如果這樣的話,不如先把李勝利申遺了吧”。 網友之所以會那么敏感,也和中國與韓國在申遺這件事情上的爭斗歷史有關。 眾所周知,韓國在網上被稱為“申遺國家”,記錄在冊成功申遺項目有十數個,其中包括運動項目拔河和食物項目泡菜等。 綜合早前一些報道稱,由于歷史原因,中韓兩國部分文化是一脈相承的,比如中韓兩國都過春節(jié)、中秋等節(jié)日,甚至韓語本身就有很大一部分是借鑒漢語的。 這種特殊聯系也導致了申遺事物上的許多糾紛,最耳熟能詳的例子,就是2005年江陵端午祭申遺一事。 最初,當江陵端午祭申遺成功的消息傳開后,有許多不明就里的中國人都認為韓國人通過申遺方式,搶走了中國的端午節(jié)。 其實,韓國人申請的“江陵端午祭”是他們過端午節(jié)的一種方式,包含了滿洲薩滿祭祀、舞蹈、民間藝術等內容。 盡管這種文化起源中華民族,但韓國人過節(jié)并不是紀念屈原,慶祝方式也并不包含龍舟、粽子,江陵端午祭實際上就是韓國自身的風俗習慣,與中國人過端午是兩回事。 除了端午祭,中韓兩國網友還在兩件申遺事件上產生過摩擦,一個是韓國《儒教雕版印刷木刻板》,另一個是火坑。 前者爭議點在于《儒教雕版印刷木刻板》本身內容集合了一系列儒家學說相關作品,這些古籍中不僅包括朝鮮李氏王朝時期儒學家的著作,例如李朝時期朱子學大師李退溪的朱熹理學選集《朱子書節(jié)要》(1743)、《圣學十圖》(1681)等,也包括一些原汁原味的中國儒教經典,例如朱熹和呂祖謙合著的《近思錄》(1794)。 而后者則在于韓國的“暖炕”在構造和原理上同中國東北農村沿用至今的“火炕”如出一轍。 據記載,中國火炕的歷史已有2000多年,其最有力的證據是2006年在河北省徐水縣東黑山遺址發(fā)掘出一處西漢時期的火炕。而所謂“韓國暖坑”據推測應當起源于三國時代(距今1700-1800年)。 其實,申遺不等于“爭專利”、“搶正統(tǒng)”。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3年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對申報條件和流程有詳細的規(guī)定,凡是《公約》的締約國,都有將其領土上的某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申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的權利。 “暖坑”申遺在網絡發(fā)酵后,文化部非遺司也曾專門發(fā)文解答網友疑惑,強調申遺不等于商標注冊,并不是說一個國家申請了某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就等于擁有了該項目的所有權。對于同源共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各締約國有權利對各自境內的遺產項目單獨申報。 而在一時喧囂的糾紛平息后,也有中國網友指出,中國似乎總是在韓國申遺之后,才忙不迭地開始重視歷史和文化遺產,然后手忙腳亂地跟在人家腳步后開始倡議申遺:有了韓國端午祭,才開始重視中國端午節(jié);有了韓國暖炕,才開始重視火炕;韓國要申遺“書藝”,書法協(xié)會趕緊把我們的書法申遺...... 此次韓國網友提出申請螺螄粉事件真假尚未可知,但比起較真和生氣,或許我們更應該做的是,把這當成警鐘,好好思考如何更好地去保護弘揚現有珍貴的中國文化,而不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狼來了”里,將寶貴遺產湮滅散失在歷史長河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