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賞之二百七十六 明清官窯瓷器 (十二) 111清道光 款識:“大清道光年制”,高30cm×2 玉壺春瓶為瓷器經(jīng)典造型,由于其型制流暢秀雅而頗得世人珍視。此瓶撇口,細(xì)頸,碩腹,圈足外撇,瓶體由有變化的弧線構(gòu)成,器形顯示出柔美勻稱的裝飾感。外壁施紅釉,顏色鮮亮均勻,釉層肥厚滋潤,成對保存,為難得的單色釉佳品,底書“大清道光年制”六字篆體印章款識。 參閱:《清代瓷器賞鑒》,上海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1999年,頁216,圖277 備注:倫敦蘇富比1981年春拍Lot260,1981年4月7日 紐約佳士得2011年春拍Lot1785,2011年3月25日 RMB 575,000 112清同治 款識:“大清同治年制”,高39.2cm 此賞瓶為清宮官窯傳統(tǒng)品種,自雍正起歷朝均有燒造。拍品造型優(yōu)美,釉面瑩潤,青花發(fā)色穩(wěn)定雅致,繪畫流暢,在晚清青花賞瓶中堪稱難得。此類賞瓶于清代稱為“青花起線玉堂春瓶”。民國學(xué)者鄧之誠在其所著《骨董續(xù)記·卷二》中曾記載:“得九江關(guān)光緒二十六年分大運傳辦磁器報銷清冊四種”其中青花起線玉堂春瓶,平均成本為每件二兩四分銀。同治朝賞瓶傳世較為少見,而此器制作精良,頗為難得。 參閱:《清代瓷器賞鑒》,上海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1999年,頁254,圖334 RMB 184,000 113清乾隆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直徑47.3cm 清代乾隆斗彩器以制作工藝精致、色彩鮮麗、紋飾更趨圖案化為特征,于淡雅粉潤中顯亮麗,于纖細(xì)嬌巧中見挺雋,既柔潤蘊蓄又光彩照人。此盤形體碩大,規(guī)整端莊。盤內(nèi)心繪雙夔鳳銜花紋,四朵西番蓮環(huán)繞周圍。內(nèi)壁繪八吉祥紋,間繪彩色祥云,內(nèi)口以海浪、雜寶為邊飾。外壁繪十二朵大葉纏枝蓮花。足墻飾青花雙線圈。釉上彩除使用綠、礬紅、醬彩外,還使用了當(dāng)時特有的藍(lán)、紫、黃彩料,使畫面更加富麗,整體紋飾繪畫精美華麗,布局得當(dāng),規(guī)整精細(xì),鮮妍奪目,五色滿目,工致殊常,視覺效果強烈,是一件十分難得的乾隆斗彩重器。此類斗彩夔鳳八吉祥紋大盤,在清宮中曾被稱為“五彩洋花八寶大盤”,加之器型碩大,富麗堂皇,釉極瑩極潤,色極艷極鮮,皇家氣勢盡顯。 八寶又稱八吉祥,在藏傳佛教中象征佛教威力的八種物象,由八種識智即眼、耳、鼻、音、心、身、意、藏所感悟顯現(xiàn),各具不同寓意:法螺,具菩薩果妙音吉祥之謂;法輪,**圓轉(zhuǎn)萬劫不息之謂;寶傘,張弛自如曲覆眾生之謂;華蓋,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之謂;蓮花,出五濁世無所染著之謂;寶瓶,福智圓滿具完無漏之謂;金魚,堅固活潑解脫壞劫之謂;盤長結(jié),貫徹一切通明之謂。八寶作為一種吉祥圖案使用最早見于元代,明清時成為一種常見的瓷器裝飾紋樣,乾隆時更為流行。南京博物院藏有類似作品,可供比較。 參閱:《宮廷珍藏中國清代官窯瓷器》,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頁300 備注:紐約蘇富比Lot358 RMB 750,000-850,000 114清乾隆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高27.3cm 此瓶造型慕仿宋代官窯貫耳瓶樣式略加化裁而成,造型古樸端莊,其形近乎四方,古拙而硬朗,頸部置左右貫耳,并凸雕三道弦紋裝飾,其間模印忍冬紋一周。貫耳瓶通體施茶葉末釉,色澤蒼雅靜穆,光澤厚潤柔和,圈足露胎處為黑褐色,以摹宋瓷“鐵足”之效果。底足內(nèi)陰刻“大清乾隆年制”篆書款,款識為乾隆早期唐英于景德鎮(zhèn)任職督陶官時的特有寫法,故知此器乃為唐窯之名作,風(fēng)格古樸清麗,耐人尋味。 茶葉末釉原名為廠官釉,系雍正朝督陶官唐英借鑒古代北方窯場產(chǎn)品燒制出的重要色釉之一,因其“黃雜綠色,嬌嬈而不俗,艷于花,美如玉,范為瓶,最養(yǎng)目”,而受到乾隆皇帝喜愛和重視,唐英于《陶成紀(jì)事碑》中記載“一仿廠官釉,有鱔魚黃、蛇皮綠、黃斑點三種”。乾隆早期御窯廠對其燒造甚盛,最早記載是乾隆二年十月承命燒造“廠官釉收小雙耳瓶”,而乾隆三年六月是檔案記載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燒造,器形多達(dá)八種,可見乾隆對茶葉末釉色之鐘愛。 雍乾御窯對摹制宋器的理念是好古而不泥古,誠如唐英所言“仿舊須宗雅則”,不是一味貼近原物為佳,而是取其最精華最高雅之處而臨摹,更重視氣韻神髓之相似。本品亦然,其取法于宋器,兼以化裁,加入頸部忍冬花紋之裝飾,不獨以一色取勝,堪稱經(jīng)典。與此件貫耳瓶造型相類似的作品所見仿官釉、仿汝釉器,并大多出自雍正御窯,與雍正同類器相比本件作品則更多一份小巧與精致,且乾隆時期同類器極為少見。 RMB 1,725,000 115明 款識:“何朝宗”,高20cm 此達(dá)摩像雙目微合,粗眉絡(luò)腮胡子,大耳垂肩,雙手藏于袖中,赤腳,法相莊嚴(yán)。衣褶隨風(fēng)飄動,線條輕重得體,瀟灑自如,佛像背后有“何朝宗”陽文印章款。整尊佛像的胎質(zhì)厚、胎色白中透紅,乃是一件明代德化窯精品之作。 何朝宗(15221600年),中國明代瓷塑家,生于福建省德化縣,生活在明代嘉靖、萬歷年間。自幼受環(huán)境熏陶,喜愛瓷塑工藝,拜當(dāng)?shù)厮嚾藶閹?。他的瓷塑作品,吸收泥塑、木雕和石刻造像的各種技法,結(jié)合瓷土特性,博取各家之長,形成獨具一格的“何派”藝術(shù)。 備注:紐約蘇富比2012年秋拍Lot38,2012年9月12日 RMB 287,500 116明萬歷 款識:“大明萬歷年制”,高16cm 此件蓋罐胎質(zhì)細(xì)膩,釉色瑩潤。通體以青花為飾,紋飾飽滿繁密。罐頸處飾雙弦紋,肩部及近圈足處繪變形蓮瓣紋,罐身主題紋飾繪折枝三果紋,分別為石榴、桃實、枇杷,繪畫技法嫻熟。蓋鈕以蓮蓬、蓮瓣為飾,蓋面亦滿繪纏枝花卉紋。整體青花發(fā)色鮮艷亮麗,藍(lán)中泛紫,具有典型萬歷時期青花特征。蓋、罐均保存完好,不為多見。 RMB 368,000 117清雍正 款識:大清雍正年制,直徑33.5cm,高17.5cm 此品呈缸體缽式,斂口,圓腹,圈足。通體及足內(nèi)飾天青仿汝釉,足內(nèi)青花書大清雍正年制篆書款。 雍正時期是清代制瓷的頂盛時期,雍正十三年唐英撰寫的《陶成記事碑》記雍正六年至十三年的八年中,景德鎮(zhèn)御窯僅仿古及新增的釉彩達(dá)五十七種之多,最為突出的是琺瑯彩、粉彩、顏色釉及仿古瓷藝術(shù)成就最高。雍正時期瓷器素以精細(xì)典雅的藝術(shù)風(fēng)格而著稱,顏色釉瓷的燒造品種繁多,制作精湛,仿燒宋代五大名窯的色釉達(dá)到了“仿古暗合,與真無二”的程度,《增補古今瓷器源流考》評價有:“雍正時瓷質(zhì)極佳,設(shè)色亦極精致。” 北宋汝窯器的釉色,天青色為主,釉面勻凈滋潤,開細(xì)小紋片,以之清淡含蓄,傳為神話地為后世推崇。明清兩朝的景德鎮(zhèn)御窯廠,相承以繼地仿制汝窯器。宣德御窯的摹制,僅仿汝釉,造型取本朝常見的器物。清代雍干時期汝器的仿制水平,青出于藍(lán),釉色造型乃致細(xì)節(jié)的精微,幾近亂真。其修胎規(guī)整,胎灰泛褐,似宋器的“香灰胎”。唐英《陶成紀(jì)事碑》稱這“仿銅骨魚子紋汝釉”。雍干仿宋汝窯器,一類不署本朝款識,器型、釉色、開片,刻意模仿宋汝窯器;另一類署本朝款識,釉色仿汝,式樣豐富,造型多為本朝典型器。 可作比較帶雍正款卷缸另有兩例均藏北京故宮博物院,見1989年香港出版《故宮珍藏康雍干瓷器圖錄》,兩木出版社,1989年,圖版114號,為窯變釉;圖版118號,為青金藍(lán)釉。 參閱:《故宮珍藏康雍干瓷器圖錄》,兩木出版社,1989年,圖版114、118 備注:中國陶瓷藝術(shù),創(chuàng)新與模仿,紐約1998年,編號59 RMB 5,750,000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高21.3cm 此窯變雙耳瓶創(chuàng)制于乾隆時期,嘉慶道光官窯也有燒造。其形俊秀挺拔,小唇口,雙云耳,折肩上飾兩道弦紋,弧腹,圈足微撇,線條優(yōu)美流暢,予人高貴靜穆之美。其釉色斑斕無比,紅紫交融于身,縱橫變化,燦若晚霞,無有窮盡。此等虛幻奇詭之景,全賴窯火造就,可謂瑰麗天成,為乾隆官窯同類器物之佼佼者。足內(nèi)為仿鈞窯覆以芝麻醬釉,刻“大清乾隆年制”篆書款。 參閱:《首都博物館藏瓷選》,文物出版社,1991年,頁156,圖159 參閱:《中國陶瓷全集清(下)》,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99年,圖113 備注:倫敦蘇富比1981年春拍Lot260,1981年4月7日 紐約佳士得2011年春拍Lot1785,2011年3月25日Greenwald舊藏 RMB 253,000 119清嘉慶 款識:“大清嘉慶年制”,高29.3cm 此瓶洗口、細(xì)頸、折肩,斜弧腹、圈足,比例俊俏得宜。通體粉彩裝飾,口沿城垛紋及如意云頭紋,頸部淡黃地之上繪纏枝蓮紋銜寶罄紋,折肩處裝飾以一條夔龍紋帶將瓶身分為上下兩層,上托變體仰蓮紋,下接胭脂紅地軋道粉彩纏枝蓮紋。紋飾繪畫極為精細(xì),彩料絢爛奪目,讓人嘆為觀止。更為稱奇的,是五個動作各異的瓷塑童子,裝飾在瓶的肩部、腹部和足部?;驊驯缫猓蚴峙跸商?,或攀爬嬉戲,描繪了一幅生動的五子登科圖。此瓶人物表現(xiàn)細(xì)膩生動,布局合理,代表了清代制瓷的最高水平,況又以成對保存完好,頗為難得。 五子登科是傳統(tǒng)的吉祥紋樣題材。據(jù)記載,五代后周時期,燕山府有個叫竇禹鈞的人,記取祖訓(xùn),教導(dǎo)兒子們仰慕圣賢,刻苦學(xué)習(xí),為人處世,不愧不怍。他的五個兒子(長子名儀,任禮部尚書;次子名儼,任禮部侍郎,兩個人均被任命為翰林院學(xué)士。三子名侃,任補闋;四子名偁,任諫議大夫;五子名僖,任起居郎。)都品學(xué)兼優(yōu),先后登科及第。竇禹鈞本人也享受八十二歲高壽,無疾而終。當(dāng)朝太師馮道還特地寫了首詩:“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薄度纸?jīng)》也以“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的句子,歌頌此事;又逐漸演化為“五子登科”的吉祥圖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竇家五子那樣連袂獲取功名。 參閱:《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琺瑯彩·粉彩》,上??茖W(xué)技術(shù)出版社、商務(wù)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1999年,頁158,圖140 備注:倫敦佳士得2007年秋拍Lot211,2007年11月6日 RMB 1,414,500 120清乾隆 款識:“乾隆年制”,高19cm 此雙瓶聯(lián)體,一大一小,造型相同。瓶呈扁圓形,撇口,束頸,溜肩,弧長腹,淺圈足。器內(nèi)及外底施松石綠釉。主體紋飾為湖綠地繪纏枝蓮?fù)袎圩旨y,腹部兩面開長方形開光,分別為粉彩描繪山水紋和墨彩隸書乾隆御制詩。小瓶以胭脂紅彩為地,開光呈海棠花形,分別為雪景山水和墨彩行楷書乾隆御制詩。另以金線回紋、卷草紋、如意云頭紋、變體蓮瓣和元寶紋等飾邊。這對聯(lián)體瓶,造型別致,紋飾精美,為晚清仿乾隆官窯精品。 RMB 700,000-800,0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