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圖片資料均來源于長壽論壇 夏天沒完沒了(王姓朋友)
謝華整理
聶氏宗祠隱匿于長壽區(qū)晏家一處小村莊,為祭祀明朝聶賢所建,距今已有近500年歷史。
聶賢,明史存列傳:“聶賢,長壽人。為御史清廉。奪官五年,用薦起工部尚書,改刑部尚書。致仕,卒。謚榮襄?!?/font>
上面提到的“奪官五年”,是指嘉靖年間時任左都御史的聶賢在著名的李福達案中被昏庸的皇帝削職為民,期間聶曾“力言勛黨逆罪”,足以向后人示其為官之品。
在當?shù)?,像這樣供事三朝官至一品的大人物在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不過這不能改變我們仍然需要沿著蜿蜒的田間小道步行抵達。
我是一次偶然聽一位老畫家提起的,他和長壽攝影協(xié)會一起去那里拍攝,還特意做了宣傳片,希望能夠為文物的保護做出貢獻.我將宣傳片看后,向往不已。于是打聽好地址,在上個春光明媚的周六,來到了這個可以觸碰歷史的地方.
來到這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聶氏宗祠"的正門,上面縱向書寫“聶氏宗祠”四個大字。只見他的正門古樸典雅,庭院幽深。聽這里的人講道,這是一個有著六百多年歷史的聶氏家族祠堂,在正門上還清楚可見"三部尚書""榮恩"的字樣,可見其當年的規(guī)模不一般,氣勢恢弘。


站在幽深的庭院里,空氣中彌漫著一種腐朽的氣息,,我的心不住的往下沉,眼前是衰敗的屋隅,當年的恢弘景象也不復存在,這是屋外的陽光,照射進來,顯得格外刺眼.




可是文革的一場浩劫.這個古老而精美的宗祠建筑也和其他古建筑一樣,沒有逃脫這場厄運,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門口的石獅,倒了一個,另外一個,由于住家老人的保護,幸而至今仍完好;一些木雕也有損毀。


老房子里還是住了一個老人的,他是見證這棟房子歷史的人,,他說了很多關于這個房子的事,,很久遠,很華麗...
我離開的時候,,老人已經在床上休息了,,,他說人老了,,身體不如以前了...但他一點都不介意我在他家里四處拍照...很受老人的純樸感動,希望他的身體健康如意..



真希望有關部門能保護好當下已經不可多得,不可再生,不可復制的古老建筑,一個傳統(tǒng)文化愛好者對他的衷心期盼?。?!
附:大逾網“聶氏宗祠:記錄長壽文化的一段400年”2011年04月19日相關報道
日前,位于晏家街道龍山村19組的聶氏宗祠被正式命名為“長壽區(qū)文物保護單位”
占地800多平米的聶氏宗祠為紀念明代“三部尚書”聶賢所修,始建于明末,民國九年培修,距今約400年歷史。
區(qū)文化館文物專家張銀軒告訴記者,之所以將這座祠堂列為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因為它承載著歷史人文、西部建筑、民俗等多種厚重的文化,具有較高的社會、歷史研究價值,“這也是我們研究、宣傳、打造長壽文化的陣地之一?!?/p>
昨日,本報《相約鄉(xiāng)村》欄目組走進這座古老祠堂,探索其承載的歷史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