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高考文言閱讀高頻詞歸類(一),復(fù)習(xí)沖刺必備!

 老劉tdrhg 2019-03-20

高考文言閱讀高頻詞歸類
(一)

一、跟俸祿有關(guān)的:俸、祿、秩、餉

1.俸:俸祿,薪俸。舊官吏所得的薪金。

如《韓非子·奸劫弒臣》:立名譽(yù),以取尊官厚俸。

2.祿:官吏的薪俸。

如《韓非子·人主》:有功者受重祿。

3.秩:官吏的俸祿。

如《后漢書·百官志二》:本四百石,宣帝增秩。

4.餉:軍糧及軍隊(duì)的俸給。

如《史記·高祖本紀(jì)》:丁壯苦軍旅,老弱罷轉(zhuǎn)餉。(罷:通“疲”,疲勞。轉(zhuǎn)餉:運(yùn)輸軍糧。)

二、表社會狀態(tài)的:治、亂、興、盛、衰、亡

1.治:治理得好,太平,與“亂”相對。

如《戰(zhàn)國策·秦策三》:以亂攻治者亡。

2.亂:無秩序,不太平,與“治”相對。

如《戰(zhàn)國策·秦策三》:以亂攻治者亡。

3.興:興起,建立,與“衰”或“亡”相反。

如《史記·文帝本紀(jì)》:漢興,至孝文四十有余載。

4.盛:旺盛,興盛。

如《新五代史·伶官傳序》: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5.衰:力量減退,衰落,沒落。

如《新五代史·伶官傳序》: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6.亡:滅亡。

如蘇洵《六國論》: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

三、表人物地位:貴、賤、卑、豪

1.貴:顯貴,祿位高,與“卑賤”相對。

如《老子》: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本:根本?;?根基。)

2.賤:地位低下,卑賤,與“高貴”相對。

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素賤人。

3.卑:地位低微,卑賤。

如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顧臣于草廬之中。(鄙:見識短淺。)

4.豪:收天下之豪杰。卓越的人,豪杰。

所居郡,必夷其豪。強(qiáng)橫的人,豪強(qiáng)。

四、表人物個性的:鯁、耿()、厚、()矜、愨、剛、毅、愷、悌、鯁切、木訥、奸、佞、詐、諂、譎

1.鯁:直爽,正直。骨鯁:正直,剛強(qiáng)。

如《后漢書·任隗傳》:鯁言直議,無所回隱。(回隱:回避,隱藏。)

2.耿(介):光明正大,正直。

如《韓非子·五蠹》: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不養(yǎng)耿介之士,則海內(nèi)雖有破亡之國,削滅之朝,亦勿怪矣。(蠹:蠹蟲,咬器物的蟲子。比喻危害集體利益的壞人。雖有:即使有。勿怪:不足為奇。)

3.厚:忠厚,厚道。

如《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勃為人木強(qiáng)敦厚。(木強(qiáng):性格質(zhì)樸倔強(qiáng)。)

4.矜、仁矜:矜,慎重,莊重。仁矜,仁愛,善體恤人。

如《漢書·馮參傳》:參為人矜嚴(yán),好修容儀。

5.愨:誠實(shí),謹(jǐn)慎。

如《史記·孝文本紀(jì)》:朕聞法正則民愨,罪當(dāng)則民從。

6.剛:剛強(qiáng)、堅(jiān)強(qiáng)。

如《論語·公冶長》:吾未見剛者。

7.毅:意志堅(jiān)定,果斷。

如《論語·秦伯》:士不可不弘毅。(弘:廣大、寬廣。)

8.愷悌:亦作“豈弟”,或作“愷弟”,平易近人。

如《后漢書·賈逵傳》:性愷悌。

9.鯁切:剛正率直。

如吳偉業(yè)《行路難》詩之十一:彈劾中黃門,鯁切無所避。

10.木訥:指人質(zhì)樸而不善辭令。

如《論語·子路》: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11.奸:邪惡,狡詐。

如《商君書·農(nóng)戰(zhàn)》:不可巧取(官爵),則奸不生。奸不生,則主不惑。

12.佞:善辯,巧言諂媚。

如《論衡·答佞》:何必為佞以取富貴。

13.詐:欺騙。

如《戰(zhàn)國策·秦策一》:大王以詐破之。

14.諂:巴結(jié),奉承。

如《荀子·修身》:諂諛我者,吾賊也。(諛:阿諛奉承。)

15.譎:欺詐,玩弄手段。

如《論語·憲問》:齊桓公正而不譎。

補(bǔ)充:

勤:努力,盡力?!扒谕酢?為王事辛勞。

恭:恭敬,謙遜有禮。

循吏:循禮守法之吏。

俊杰:才智出眾的人。

孤高:不趨時。

切:懇切,率直。

介:操守,志節(jié);獨(dú)特,不合群。

矜:夸耀;驕傲自滿;莊重;同情。

五、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節(jié)、清()、貪、淫、靡

1.行:品行。

如《莊子·逍遙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

2.德、操:品德,道德,品行。

如《莊子·逍遙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

如《史記·張湯傳》:湯之客田甲,雖賈人,有賢操。

3.節(jié):氣節(jié),節(jié)操。

如文天祥《正氣歌》:時窮節(jié)乃見。(時窮:困難的時候。)

4.清(廉):清正廉潔。

如《東觀漢記·周澤傳》:拜太常,果敢直言,數(shù)有據(jù)爭,朝廷嘉其清廉。

5.貪:貪婪。

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貪。

6.淫:荒淫。

7.靡:奢侈,浪費(fèi)。

六、表敬重的:恭、敬、重、尊

1.恭:恭敬,謙遜有禮。

如《史記·蕭相國世家》:相國年老,素恭謹(jǐn)。(相國:官名,指蕭何。)

2.敬:尊敬,尊重。

如《論語·先進(jìn)》:門人不敬子路。

注意:“恭”和“敬”是同義詞。“恭”著重在外貌方面,“敬”著重在內(nèi)心方面。

3.重:敬重。

如《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又睹諸葛亮奇雅,甚敬重之。(睹:看見。)

4.尊:尊重。

如《史記·蒙恬列傳》:始皇甚尊寵蒙氏。

七、表受到誣陷的:中、譖、誣

1.中:中傷,污蔑別人使受傷害。

如《漢書·何武傳》:顯怒,欲以吏事中商。(顯、商:人名。)

2.譖:說壞話誣陷別人。

如《荀子·致士》:殘賊加累之譖,君子不用。(殘賊:殘害。加累:以罪惡累害別人。)

3.誣:捏造罪狀陷害人。

如《宋史·秦檜傳》:其頑鈍無恥者,均為檜用,爭以誣陷善類為功。

八、表贊揚(yáng)的:多、嘉、譽(yù)、與、許、嘆

1.多:稱贊。

如《史記·商君列傳》: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

2.嘉:贊美,嘉獎。

如韓愈《師說》: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3.譽(yù):稱贊,贊美。

如《莊子·盜趾》:好面譽(yù)人者,亦好背而毀之。

4.與:贊許。

如《漢書·翟方進(jìn)傳》:朝過夕改,君子與之。

5.許:贊許,贊同。

如《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之許也。

6.嘆:贊嘆,贊許。

如《三國志·吳書·昊主傳》:曹公望權(quán)軍,嘆其齊肅。(權(quán):孫權(quán)。齊肅:整齊嚴(yán)肅。)

九、表內(nèi)心嫉恨的:惡、厭、憎、貶、怨、患、疾

1.惡:討厭,不喜歡。

如《大學(xué)》: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

2.厭:討厭,厭惡。

如《史記·主父偃傳》:諸公賓客多厭之。

3.憎:恨,厭惡。

如《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秦甚憎齊。

4.貶:給予不好的評價,與“褒”相對。

如矛盾《雨天雜寫之一》:秦始與漢武并稱,而今褒漢武而貶秦始。

5.怨:怨恨,仇恨。

如《史記·秦本紀(jì)》:繆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

6.患:憎惡,討厭,厭惡。

如《左傳·晉靈公不君》:公患之,使鉏麑賊之。

7.疾:恨,憎惡。

如《宋史·樊知古傳》:吾疾貧富不均。

十、表責(zé)備的:過、責(zé)、咎、誅、讓、譴、尤、折

1.過:責(zé)備。

如《鴻門宴》:聞大王有意督過之。

2.責(zé):責(zé)備、責(zé)罰。

如《史記·殷本紀(jì)》:悔過自責(zé)。

3.咎:責(zé)怪、責(zé)備。

如王安石《游褒禪山記》:咎其欲出者。

4.誅:責(zé)備、譴責(zé)。

如李陵《重報蘇武書》:漢厚誅陵以不死。

5.讓:責(zé)備,責(zé)怪。

如李陵《左傳·僖公五年》:寺人披請求進(jìn)見,公使讓之。

6.譴:責(zé)備。

如《戰(zhàn)國策·東周策》:太卜譴之曰。

7.尤:指責(zé),歸罪。

如《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

8.折:指責(zé)。

如《三國志·魏書·傅嘏(gǔ)傳》:季布面折其短。

十一、表寬容的:容、貸、恕、寬

1.容:寬容,容忍。

如《史記·汲黯傳》:不能容人之過。

2.貸:寬恕,寬容。

如《后漢書·袁安傳》:示中國優(yōu)貸,而使邊人得安。

3.恕:寬恕,原諒。

如《戰(zhàn)國策·趙策四》: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竊自恕。

4.寬:寬宏,度量大。

如《漢書·吳王劉濞傳》:文帝寬,不忍罰,以此吳王日益橫。(橫:蠻橫,殘暴。)

十二、表喜樂的:樂、欣()、悅()、歡

1.樂:快樂,高興。

如《論語·學(xué)而》: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

2.欣(然):喜悅,高興。然:……的樣子。

如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乃瞻衡宇,載欣載奔。(乃:于是、然后。衡:通“橫”。)

3.悅(說):高興,愉快。

如《史記·吳起傳》:吳起不悅。

十三、表哀怒的:怒、憤、忿恚、涕泣、切厲、罹、詬

1.怒:生氣,憤怒。

如《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氓》: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2.憤:憤怒。

如陳亮《上孝宗皇帝第三書》:蓋國家之大恥而天下之公憤也。

3.忿恚:惱怒,發(fā)怒。

如《史記·陳涉世家》:廣故數(shù)言欲亡,忿恚尉。(故:副詞,故意。忿恚:使……發(fā)怒,惱怒。尉:官名,都尉。)

4.涕泣:哭泣,流淚。

如《史記·刺客列傳》:(豫讓)死之日,趙國志士聞之,皆為涕泣。

5、切厲:嚴(yán)厲。

如《后漢書·竇武傳》:武每數(shù)切厲相戒,猶不覺悟。(戒:告誡,警告。)

6.罹:憂患,苦難。

如《詩經(jīng)·王風(fēng)·兔爰》:我生之后,逢此百罹。

7.詬:怒罵,辱罵。

如《左傳·哀公八年》:曹人詬之。(曹人:高山族的族群之一。)

十四、表說話的:曰、云、謂、詔、誥、告、敕、白、陳、對、語、諭、喻、曉、辯、問、謝、折、詰、訴、咨(后寫作“諮”)

1.謂:告訴,對……說。

如《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楚王謂田鳩曰。

2.詔:告訴,告誡。

如《莊子·盜跖》:為人父者,必能詔其子。

3.誥:告訴。

如《尚書·太甲下》:伊尹申誥于王。(伊尹:人名。申:再,重。)

4.告:告訴。

如《莊子·庚桑楚》:吾固告汝曰。(固:本來。)

注意:告,誥,詔?!案妗焙汀罢a”原來都是告訴的意思,后來用法不同,下告上叫“告”,上告下叫“誥”或“詔”。秦以后“詔”只限于皇帝下命令用。宋以后“誥”只限于皇帝任命高級官吏或封爵時用。

5.敕:告誡,囑咐

如《三國志·魏書·武帝紀(jì)》:關(guān)西兵精悍。(精悍:精銳強(qiáng)勁。)

6.白:告訴,陳述。

如《孔雀東南飛》:便可白公姥。

7.陳:陳述。

如《史記·韓非傳》:韓非欲自陳,不得見。

8.對:回答,應(yīng)答。

如《廉頗藺相如列傳》:王(趙惠王)問:“何以知之?”對曰……

9.語:告訴。

如《史記·呂太后本紀(jì)》:平陽侯恐弗勝,馳語太尉。(弗:不。)

10.諭:告訴,使人知道。

如《漢書·張騫傳》:騫既至烏孫,致賜諭指。

(致:送達(dá)。賜:賞賜的財物。指:通“旨”,意圖。)

11.喻:告訴,使人知道。

如《淮南子·修務(wù)》:故作書以喻意。

注意:諭,喻。二字古代通用,后來逐漸有了分工,在比喻的意義上用“喻”,在告訴的意義上用“諭”。

12.曉:告知。

如《漢書·元后傳》:未曉大將軍。

13.辯:辯論,申辯。

如《孟子·滕文公下》: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14.問:問,詢問,與“答”相對。

如《論語·陽貨》:子張問仁于孔子。

15.謝:道歉;推辭;辭別;告訴。

如《戰(zhàn)國策·趙策四》:入而徐趨,至而自謝。(徐:緩慢。謝:道歉。)

如《史記·呂太后本紀(jì)》:太后使使告代王,欲徙王趙,代王謝,愿守代邊。

(欲徙王趙:要把代王遷到趙國去做王。代:國名。邊:邊疆。謝:推辭。)

如李白《留別金陵崔侍御》:揮手謝公卿。(謝:辭別。)

如《孔雀東南飛》:多謝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謝:告訴。戒:警戒。慎:小心。)

16.折:駁斥,使對方屈服。

如劉禹錫《天論》:作天說以折韓退之之言。

(天說:指柳宗元《天說》。)

17.詰:責(zé)問,追問。

如《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士莊伯不能詰。(士莊伯:人名。)

18.訴:訴說,訴苦;告狀;誹謗。

如白居易《琵琶行》:似訴平生不得志。(訴:訴說。)

如《三國志·魏書·郭嘉傳》:數(shù)廷訴嘉。(訴:告狀。)

如《左傳·成公十六年》:訴公于晉侯。(訴:誹謗。公:魯公。)

19.咨(后寫作“諮”):商議,咨詢。

如諸葛亮《出師表》: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十五、表勸說的:說、勸、規(guī)、諷、謗、諫

1.說:勸說,說服。

如《史記·項(xiàng)羽本紀(jì)》:鯫生說我曰

2.勸:勸說,勸告。

如韓愈《諱辯》:愈與李賀書,勸賀舉進(jìn)士。

3.規(guī):規(guī)勸,諫諍。

如《左傳·昭公十六年》:子寧以他事規(guī)我。

4.諷:用委婉的話暗示或勸告。

如《韓非子·八經(jīng)》:故使之諷。

5.謗:公開指責(zé)別人的過失。

如《國語·周語上》:厲王虐,國人謗之。

6.諫:規(guī)勸君主、尊長或朋友,使之改正錯誤和過失。

如《戰(zhàn)國策·趙策四》:太后不肯,大臣強(qiáng)諫。(強(qiáng):竭力。)

十六、表害怕的:畏、懼、憚、駭、遽

1.畏、懼、憚:害怕,恐懼,畏懼。

如《戰(zhàn)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如蒲松齡《狼》:屠懼,投以骨。

如《論語·學(xué)而》:過則勿憚改。

2.駭:害怕,吃驚,驚駭。

如《左傳·定公十年》:齊師至矣,郈人大駭。(郈:古地名,在今山東東平縣。)

3.遽:恐懼。

如《世說新語·雅量》:孫、王諸人色并遽。(色:臉色。并:一起。)

十七、表揭發(fā)的:劾、訐、揭

1.劾:檢舉揭發(fā)罪狀。

如《漢書·楚元王傳》:吏劾更生鑄偽黃金。(更生:人名。)

2.訐:攻擊或揭發(fā)別人的短處。

如《漢書·趙廣漢傳》:吏民相告訐,廣漢得以為耳目,盜賊以故不發(fā),發(fā)又輒得。

3.揭:顯露,公布,揭發(fā)。

十八、表違背的:牾、忤、逆、倍()

1.牾、忤:違逆,冒犯,觸犯。

如《資治通鑒·漢明帝永平十四年》:莫不知其多冤,無敢牾陛下言者。

如《求諫》:縱不合朕心,朕亦不以為忤。

2.逆:抵觸,違背,不順。

如《史記·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

3.倍(背):違背,背叛,反叛。

如《史記·楚世家》:倍齊而合秦。

十九、表告別的:辭、別、謝

1.辭:告別。

如陶淵明《桃花源記》:停數(shù)日,辭去。

2.別:離別,告別。

如《孔雀東南飛》:自君別我后。

3.謝:辭別,離開。

如《孔雀東南飛》:往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初陽歲: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二十、表拜訪的:造、過、訪、顧、謁()

1.造:拜訪。

如《世說新語·言語》:庾公造周伯仁。

2.過、訪、顧:探望,拜訪。

如《明史·忠義傳·許琰》:端午日過友人,出酒飲之。

如《宋史·曹谷》:欲徒步訪兩蘇。

如諸葛亮《出師表》: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3.謁(見):拜見,進(jìn)見(地位或輩分高的人)。

如《史記·蕭相國世家》:上至,相國謁。(上:指劉邦。)

二十一、表朝見的:朝、覲

1.朝:朝見,封建時代臣見君。

如《明史·太祖紀(jì)二》:是月,天下府州官來朝。

2.覲:朝見(君主)。

如《谷梁傳·僖公五年》:天子微,諸侯不享覲。(微:衰弱。享:進(jìn)獻(xiàn)。)

二十二、表暗中的:陰、間、密

1.陰:暗中,暗地里。

如《后漢書·張衡傳》: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

2.間:秘密地,悄悄地。

如《戰(zhàn)國策·趙策三》:魏王使客將軍辛垣衍間入邯鄲。(客將軍:原籍不在某國而任該國將軍。)

3.密:秘密,隱秘。

如《韓非子·說難》:夫事以密成,語以泄敗。

二十三、表離開某地的:去、遷、徙

1.去:離開。

如《聊齋志異·狼》:一狼徑去。

2.遷、徙:遷移。

如《史記·秦始皇本紀(jì)》:遷其民于臨洮。

如班固《蘇武傳》:徙武北海。

二十四、表到往某地的:如、過、詣、往、幸

1.如:到,往。

如《史記·項(xiàng)羽本紀(jì)》:坐須臾,沛公起如廁。

2.過:走過,經(jīng)過。

如《孟子·滕文公上》:三過其門而不入。

3.詣、往:去,到……去。

如《百喻經(jīng)·入海取沉水》:詣市賣之,以其貴故,卒無買者。

如《史記·項(xiàng)羽本紀(jì)》:請往謂項(xiàng)伯,言沛公不敢背項(xiàng)王也。

4.幸:特指皇帝到某處去。

如《史記·秦始皇本紀(jì)》:始皇帝幸梁山宮。


聲明:本文由高中語文(gzyw11)整理,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diǎn)。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diǎn)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