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朝(公元1851—1861年,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年號)共11年,政治腐敗,經(jīng)濟衰退,英法聯(lián)軍入侵,太平天國革命運動興起,此時景德鎮(zhèn)正處于交戰(zhàn)地區(qū),故御窯廠在咸豐五年(1855年)基本停燒,目前所見咸豐官窯瓷器多是在咸豐五年以前燒制的,數(shù)量極少。 清咸豐瓷器特征 一、由于戰(zhàn)亂官窯器、民窯器活流 傳都很少、但制作還算規(guī)整、精制、釉面潔凈。 二、官窯呈色純正亮麗、民窯少數(shù)呈色純凈、大部分為青中泛灰、釉面稀薄、具有波浪釉的時代特征。 三、紋飾: 咸豐朝官窯器主要有纏枝蓮、鴛鴦蓮花、竹石芭蕉、蘭草、勾蓮、折枝花、松竹梅三友圖、竹石芭蕉、雙龍戲珠、云龍、云鳳、夔鳳、云鶴、花蝶、八仙、八寶、仕女、八卦、嬰戲、人物、梵文、壽字、三星、壽星、博古等紋飾。寓意紋飾有:太平有象、三羊開泰、五子奪魁、五谷豐登、蝴蝶探花等。纏枝蓮花布局疏朗,層次清晰,但畫的呆板不活潑,枝干看不出粗細(xì)、頓挫的變化,繪畫技巧上缺乏功力。人物描繪采取夸張手法。整體藝術(shù)水平不高。民窯器題材有花鳥、云龍、團龍、云鳳、蘷鳳、云蝠、云鶴,山水,八卦、壽星、八仙、嬰戲等。人物形象大多生硬,面部鼻骨高直隆起有勾,俗稱“鷹鉤鼻”。這種特殊夸張的手法,為咸豐時較典型的時代特征,并沿用至同治時期。山水層次欠清晰,無立體感。 四、款識: 咸豐官窯款識,以楷書為主,字體柔美秀麗,一般沒有圈或框,多數(shù)是“大清咸豐年制”六字楷書款,堂名款很少。民窯有年號款,“大清咸豐年制”,楷書與篆書并用,以楷書為主,篆書為輔,六字或四字二行。還有印章款,篆書多圖章式印款,有的較草率,甚至連筆畫都不全。 五. .胎釉??傮w來說小件瓷器胎子輕薄,稍粗松;大件瓷胎厚重粗松。修胎不精細(xì),口沿較厚,其余地方厚薄不均。釉面粉白或泛青,基本上都是稀薄的波浪釉。 官窯器胎體輕薄,胎質(zhì)疏松,釉面白,釉層薄,缺少瑩潤感,常見“波蕩釉”。 咸豐早期民窯瓷與道光瓷相似,胎質(zhì)較細(xì)。晚期則粗松、笨重。啄器口沿處顯厚,腹壁較薄,胎質(zhì)疏松不夠堅致。釉面與道光時相仿,以稀薄的波浪釉為主,早期釉色較白,晚期白種泛青。 六. 造型:咸豐朝官窯器形沒有創(chuàng)新,基本是延續(xù)道光風(fēng)格,常見的有賞瓶、撇口瓶、大小雙耳瓶、玉壺春瓶、方瓶、葫蘆瓶、觚、渣斗、爐、罐、缸,各式盤、碗(撇口、敞口)、花口花盆、端把茶壺等。據(jù)清宮內(nèi)務(wù)府檔案記載,咸豐年間的宮中用瓷主要是咸豐三年(1853年)和咸豐四年(1854年)燒造的。民窯的器形較多,主要有玉壺春瓶、賞瓶、折腹瓶、四方瓶、雙耳瓶、罐、花盆、香爐、花口尊、茶壺、盤、碗、杯、碟以及各種盒子等,還有生活用具。 由于清咸豐朝正處于戰(zhàn)亂,不論是官窯器還是民窯器,流傳都很少?,F(xiàn)在,市場上咸豐瓷器較少見,而且價格較高,各藏友可到拍賣會,古玩店,網(wǎng)拍站,古玩市場看一看,咸豐瓷確實很少。俗話說,少為貴。因此,清咸豐瓷器未來市場前景看好,特別是官窯器增值潛力較大。各藏友有條件的可適當(dāng)入手,收藏幾件,一定會有滿意的回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