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 4 每周一案 《黃帝內(nèi)經(jīng)》云:“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彼[是人們?nèi)粘I钪斜容^常見的病,本周圖圖就為大家介紹祝味菊治療水腫案,看看祝味菊先生是如何治療水腫的吧! 朱某,性別男。 【初診】1941年1月12日 【癥狀】氣促痰多,溲少,腹膨,下肢腫脹,脈沉細而虛。 【病理】心腎兩虛,脾濕復盛,肝氣郁而不達,三焦俱失疏化。 【治法】當與扶陽強心益腎,兼理三焦。 【處方】黃附片18g(先煎),生牡蠣45g(先煎),帶皮苓24g,大腹皮12g,炒茅術(shù)15g,安桂4.5g(后下),川椒目12g,炒青皮4.5g,生姜皮9g,西砂殼9g,刺蒺藜12g,姜半夏18g,仙靈脾12g。 【二診】 【癥狀】逆氣稍差,痰爽,囊腫漸消,大便行,溲亦增,脈仍虛緩。 【病理】中陽稍化,心脾仍衰。 【治法】再與前法損益。 【處方】上方去半夏、青皮、刺蒺藜,茅術(shù)改白術(shù),附片改為24g,加胡蘆巴9g。 【三診】 【癥狀】全身浮腫漸消,忽增咳嗆,脈仍虛緩。 【病理】心力稍佳,中陽未化,新感外邪,肺氣不肅。 【治法】再與扶陽強心,兼肅肺氣。 【處方】蜜炙麻黃4.5g,白杏仁12g,黃附塊30g(先煎),帶皮苓24g,白蘇子9g,川桂木9g,仙靈脾12g,靈磁石60g(先煎),酸棗仁24g,生白術(shù)15g,大腹皮12g,川椒目12g,生姜12g。 【按語總結(jié)】 肺為水之上源,與心同居于上焦,心肺氣虛,肅降失利,故見氣逆、痰多; 脾運水濕,主升,胃化水濁,主降,位于中焦,中陽虛弱,升降失司,肝氣郁而不達,橫逆犯上,濕濁中阻則見痰多,腹膨; 腎為水之主,腎陽虛衰,水無所主而妄行,氣化不利故見下肢腫脹、溲少脈沉細而虛,為陽虛之候。 《黃帝內(nèi)經(jīng)》云:“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祝氏首用黃附片、安肉桂、仙靈脾扶陽益腎,再以生牡蠣、靈磁石、酸棗仁鎮(zhèn)靜安神養(yǎng)心;刺蒺藜平肝舒郁;川椒目清肺利氣平喘;大腹皮、姜皮、生姜、帶皮苓仿五皮飲之意,健脾利水消腫;西砂仁、姜半夏健脾和胃,燥濕降逆。 陽氣旺盛一步,則疾病退卻一步,故二診后,全身浮腫漸消,忽增咳嗆,此乃肺衛(wèi)不固,寒邪侵襲,肺失清肅所致,故原方基礎上酌加炙麻黃、白杏仁解表散寒,宣通肺氣。 小測試 1 本案的主要治法是什么?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扶陽強心益腎。 2 氣化不利故見下肢腫脹、溲少脈沉細而虛是什么癥候?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陽虛之候。 3 本案中發(fā)揮鎮(zhèn)靜安神養(yǎng)心作用的藥物是什么?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生牡蠣、靈磁石、酸棗仁。 4 本案中發(fā)揮扶陽益腎作用的藥物是什么?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黃附片、安肉桂、仙靈脾。 5 .本案二診后,患者全身浮腫漸消,卻忽增咳嗆的原因是什么?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肺衛(wèi)不固,寒邪侵襲,肺失清肅所致。 編輯 | 關(guān)英璇 校對 | 楊夢琴 主編 | 曹 珂 總編 | 張正印 (參考書目:招萼華主編《祝味菊經(jīng)典醫(yī)案及用藥經(jīng)驗》上海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 ,200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