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個盛世,同時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回光返照。該時期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續(xù)時間長達一百三十四年, 是清朝統(tǒng)治的最高峰,在此期間,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在原有的體系框架下達到極致,改革最多,國力最強,社會穩(wěn)定,經濟快速發(fā)展,人口增長迅速,疆域遼闊。這一盛世的到來和他密不可分,是他為國操碎了心。 日本著名學者稻葉君山曾評價這一盛世:康熙是開墾的,雍正是種植者,而乾隆則是收獲者。由此可見雍正在中間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是他的努力解決了上一代的問題,給下一代留下了果實。在康熙去世,雍正在位之后,雍正治理國家總是將國家的實際情況放在首位,作為一個統(tǒng)治者事事以國事為大,所以正因為有了雍正的治理,才使得國泰民安,順風順水,對康乾盛世的發(fā)展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在雍正剛上任之時,就對康熙在位留下來的隱患進行了一系列措施,朝堂中的貪污腐敗風氣得到了整治。根據(jù)記載,雍正每天工作到很晚,整日親自批閱上百奏章,每一份奏章都是非常認真非常仔細地去看的,有時候他在奏章上寫的批語甚至會比奏章本身的字數(shù)還多。對于一些無關緊要,阿諛奉承,隱瞞實情的奏章,雍正總會批評這些大臣,還告訴所有的大臣都要引以為戒。 在1724年,一位大臣就謊報了河南蝗蟲災害的問題,說此次蝗蟲災害未被消滅的僅十之一二了。雍正認為蝗蟲是極難消除的,不可能消滅如此之快,于是就去了解了情況,才發(fā)現(xiàn)這位大臣謊報。得知實情之后,雍正立刻就把這位大臣罵了一頓,說他這可是欺君之罪,大臣一路磕頭道歉,表示自己不會再犯。不過又過了不久,他卻在一次謊報了事實。在甘肅干旱時期,一場小雨之后,這位大臣就想著討好雍正,他馬上就上報皇帝說這里馬上要豐收了。 對于這種寫奏章來和皇帝聯(lián)絡感情的人,雍正總會是嚴肅制止,曾寫過批語:“如果有大事上報,那么短期內可以高頻率寫奏章,但如果沒什么大事,長時間不寫奏章也是沒關系的?!庇赫莻€非常開明的皇帝,他便告訴大臣們,自己想聽的只是事實,不能只說好事不說壞事。而為了能夠讓大臣們多說一些實況,他還對敢于說忠言的人進行獎勵。把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在他駕崩以后,乾隆繼位。在乾隆剛繼位的最開始的十年里,他也是有些作為的,保持了父輩傳下來的昌盛的狀態(tài)。不過,后期就不行了,他簡直成為了清朝財政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因此,乾隆也被稱為“清朝最大的敗家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