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包括譜序、譜例、圖、祠堂、世系表、世系錄、傳記、仕宦錄、宗規(guī)家訓、文獻、修譜姓氏、五服圖、余慶錄等。 譜序 亦稱“譜頭”、“譜銘”、“譜券”。系追述本族根源、演變、遷徙、修譜目的、修譜人員構成、修訂年月等。如果本譜是續(xù)修之作,除收載新寫的序外,還要將以往歷次修譜的舊序也一并收入。序的作用是宣揚本譜主旨,頌揚祖德,使子孫讀后能敬祖向善。 譜例 亦稱凡例,主要是介紹本譜的纂修原則與編寫體例,收錄范圍,入譜與不可入譜人物的標準,行文要求等。主要是強調家族血緣的重要性和本譜記述的真實性。 圖 明清時代家譜的卷首,多數(shù)都有圖版,內容不完全相同。一般有祖廟、祖塋、祠堂、水源、住宅等圖,不宜過多。 祠堂 主要記錄家族祠堂的歷史與現(xiàn)狀、規(guī)制、神位、祠匾、管理,以及祠產、義田的管理,牌坊、祖塋及各房墓地的分布與坐向等。 世系表 亦稱“根圖”、“世系圖”。是以圖表形式反映家族成員的血緣關系,這是家譜的主要內容,通常是五代為一表。 世系錄 亦稱“傳實”、“行實”。是對世系表的解釋,即記錄一個人生、老、病、死、葬的簡歷。 傳記 與世系錄有點相似,不同的是世系錄是本家族每個男性成員均有,而傳記類則是家族中有功名賢能、豐功偉業(yè)、名可行世之人方可入傳。 仕宦錄 亦稱“科第錄”。用以記載族中歷代及第入仕族人的名單、履歷、科名、政績、功勛等。 宗規(guī)家訓 是各家族自己制定的約束和教化家族成員的法規(guī),內容廣泛,基本上為修身、齊家、忠君、敬祖、互助、守法等方面。 文獻 收載的均為本家族先人的著述,其中包括各種家規(guī)、家訓、家范、墓志、行狀、詩文、帖簡等。 修譜姓氏 一般包括兩項內容,一是領銜、編纂人姓名,二是捐獻經(jīng)費人姓名,均列在譜末。 五服圖 五服是封建家族法規(guī)的重要依據(jù),很多家譜后附有五服圖,目的是為了令族人重視和了解行狀,不得混亂。 余慶錄 凡家譜修成,末尾照留幾頁空白紙,上書“余慶錄”,意為子孫綿延,留有余慶。 以上所說的家譜結構的各種格式,并不是每部家譜都完全具備的,排列次序也不一致,但總體說來,基本上還是按上述排列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