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為六經(jīng)之首,人身之藩籬,主一身之表,故而《傷寒論》首言太陽病。學習太陽病要搞清楚這么幾個問題:何為太陽、太陽之為病與太陽病的關(guān)系、太陽的標本從化、太陽病本病及壞病、太陽病標化脈證并治以及太陽與他經(jīng)合病等問題。 一、太陽寒水解 太陽,于六氣中主寒,于五行中屬水,故而說太陽寒水。何為太陽寒水?黃元御《六氣解?太陽寒水》解曰:“寒者,太陽水氣之所化也。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人為膀胱。太陽以寒水主令,足太陽膀胱,水也,手太陽小腸,火也?;鹚悮猓院y(tǒng)之,緣水位于下而生于上。離中之陰,水之根也。離陰降而下交坎位而化水,水降于火,是以丙火化氣于壬水。火化而為水,則熱從寒化,故太陽之氣,水火并統(tǒng),而獨以寒水名也?!?/span> 二、太陽之為病與太陽病 “太陽之為病”這里的“太陽”并非太陽經(jīng)的意思,而指的是“太陽寒水”,在五運六氣理論中,太陽為寒水主令,所以“太陽之為病”應該說的是太陽寒水侵犯人體導致的病,太陽寒水導致的外感病的必要特點則是:“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span> 這個問題,我們從下文的“太陽病,發(fā)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以及“太陽病,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等諸多條文我們也可以發(fā)現(xiàn)端倪。 而“太陽病”,細讀辨太陽病脈證并治的上中下篇不難發(fā)現(xiàn),太陽病從病位來說,可以用在太陽之表(即太陽皮部),太陽之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和手太陽小腸經(jīng))以及太陽之腑(膀胱和小腸)三個方面來概括;從病性來看,可以從太陽本氣病及壞病、太陽病標化及壞病以及太陽與其余五氣合病來看…… 三、太陽標本從化 根據(jù)《內(nèi)經(jīng)》標本中見的氣化理論,六氣為本,三陰三陽為標,此外還有一個介于標本之間的中見之氣,即相表里的氣。如《六微旨大論》說:“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太陰之上,濕氣治之,中見陽明。所謂本也,本之下,中之見也,見之下,氣之標也,本標不同,氣應異象?!边@段話總的來講,某氣司天,就預示著有標本中三種氣化的轉(zhuǎn)換關(guān)系。 把這種轉(zhuǎn)換關(guān)系運用到《傷寒論》六經(jīng)辨證上,就可以觀察到每一經(jīng)的病證都可能向?qū)α⒚孓D(zhuǎn)化。如太陽病由本氣之寒,可能轉(zhuǎn)化為標氣之熱,也可能由標氣之熱,轉(zhuǎn)化為本氣之寒。也可能由標氣之實熱,本氣之實寒,轉(zhuǎn)化為中氣少陰之虛熱或虛寒,反之亦然。其他各經(jīng),相仿類推。 因此,讀氣化一般將中見之氣化省略,標本連著讀讀。如太陽寒水,陽明燥金,少陽相火,太陰濕土,少陰君火,厥陰風木等。這就是標本先后的原始根據(jù)。 《素問·至真要大論》:“帝曰:六氣標本,所從不同,奈何?岐伯曰:氣有從本者,有從標本者,有不從標本者也。帝曰:愿卒聞之。岐伯曰:少陽、太陰從本;少陰、太陽從本從標;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故從本者,化生于本;從標本者,有標本之化;從中者,以中氣為化也?!?/span> 六氣有病理的從化,有生理之從化。從何種氣化,在自然界有一定的勝復規(guī)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之所以說從本從標,或不從標本而從乎中氣,是因為這些從化氣象有宜與不宜。氣宜者,化生萬物,人的生理正常而不生病;氣不宜則傷害萬物,人的生理失常而生病。但這也只是相對而言的,如雖遇不宜的從化,但人體強健能夠適應,也可能不生病;如雖遇相宜的從化,但從化太過或不及,人體不適應,仍可能生病。 其中太陽、少陰的從化規(guī)律為:少陰、太陽從本從標。這是說少陰、太陽皆宜從本化,又宜從標化,即從水火之化。因為少陰本熱標陰,太陽本寒標陽,不僅標本異化,而且相反。水在下,火在上,為陰陽正位,二者相反而相成。水火上下交泰,相互轉(zhuǎn)化,才能化生萬物,也才能維持人體心腎水火既濟而相對平衡。所以“從標本者,有標本之化”,就是為了維持水火相對平衡而提出來的防病治病原則。故《傷寒論》少陰病心腎陽衰者,要注重扶助相火,心腎陰虛者要注重滋陰降火。再者,水濕同源,君相二火同氣,故維持水火相對平衡,就能保證火土化生萬物。 四、太陽病本病及其兼證概說 (1)太陽病本病及脈證并治 太陽病本病即太陽寒水本氣侵犯人體所導致的各種疾病,寒水為患的治則為:“寒淫所勝,平以辛熱,佐以甘苦,以咸瀉之?!?/span> 寒水之邪客于太陽之表則為太陽表寒證,其代表方為麻黃湯(麻黃、桂技、炙甘草、杏仁)。麻黃湯的主癥有頭痛,身痛,骨節(jié)痛,發(fā)熱惡風寒,其特征是無汗脈浮緊,為表實證。 相關(guān)條文如“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太陽病,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太陽病,頭痛發(fā)熱,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fā)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fā)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fā)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太陽病,脈浮緊,發(fā)熱,身無汗,自衄者愈”等,這是太陽寒水傷于太陽之表的證治。 寒水之邪傷于太陽經(jīng)則會有太陽經(jīng)循行部位的疼痛,拘緊,強直等不適癥狀,寒水之邪傷于太陽經(jīng)絡的主方是葛根湯(葛根、麻黃、桂枝、芍藥、甘草、生姜、大棗)。如“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span> 寒水之邪傷于太陽之腑膀胱則令膀胱氣化失司,水液代謝失常,而為五苓散證。其主要癥狀諸如口干不欲飲,小便不利或者腹瀉水樣便等諸多水液分布不均的表現(xiàn),所以五苓散更確切的說是治水劑,功如“大禹”。 (2)太陽寒水兼有他邪侵犯太陽經(jīng)。 寒水之邪兼有厥陰風木之邪則為麻黃桂枝各半湯證,或為麻黃二桂枝一湯證。 寒水之邪兼有太陰濕土為患則有麻黃加術(shù)湯證、麻杏薏甘湯證,兼有濕熱則麻黃連翹赤小豆湯證等。 五、太陽病標本從化病概說 太陽主寒化,應腎與膀胱。其中氣是少陰主熱化,應心與小腸。太陽本寒標陽,標本異化,故太陽病有溫病、傷寒兩大類別。“太陽病,發(fā)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此即太陽病從標化熱化,就要按標氣病的病機指針論治,所謂“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標者”“有取標而得者”。如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證、梔子豉湯證、白虎湯證、葛根芩連湯證、麻黃連翹赤小豆湯證,以及熱實結(jié)胸的大小陷胸湯湯證。 太陽病,有表寒證或里寒證,此即太陽病氣從本化寒化的傷寒病,就要按照本氣病的病機指針辨證論治。所謂“有生于本者”“有取本而得者”。如在表的麻黃湯證,表里皆寒的小青龍湯證。在里蓄水的五苓散證,寒實結(jié)胸的三物白散證。 太陽病,既有內(nèi)熱煩渴,又有惡寒發(fā)熱,頭痛身痛,此即標本兼病,要標本兼治,所謂“有取標本而得者”。如大青龍湯證。 太陽的標氣病或本氣病不愈,傳入少陰而成虛熱證或虛寒證,則是太陽病氣從中見之氣化,就要按照中見病的病機指針論治,所謂“有生于中者”“有取中而得者”。如治虛熱的黃連阿膠湯證,治虛寒的附子干姜湯證、四逆湯證、真武湯證。 太陽篇里還有許多不能歸類于本經(jīng)的,則屬他經(jīng)的湯證。 六、太陽欲解時 “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span> 十二地支,分屬十二時辰,三個時辰為一組(6小時),分屬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巳午未位于南,屬于陽,太陽傷寒得陽熱則緩解。其中“欲”字要特別注意,是“想要”的意思,即有那么幾種可能,在這個時間段內(nèi),要么得天地之氣的協(xié)助,順利把邪氣消滅了,要么正邪斗爭非常劇烈,患者癥狀更加明顯,斗爭之后兩敗俱傷,沒有好轉(zhuǎn),或者邪氣勝了,病情加重。所以這段時間是咱們治療太陽病的一個切入點。 顧植山教授對《傷寒論》“六經(jīng)”“欲解時”釋為“相關(guān)時”。對幫助我們理解和運用“六經(jīng)欲解時”啟迪性強、指導性大。不論病癥是在一個時段發(fā)作或加重,還是多個時段發(fā)病或加重,都寓示著正邪斗爭狀態(tài)和病機演變的趨勢,均可以依據(jù)“六經(jīng)”的“欲解時”以及“三陰三陽”“開闔樞”的特性,作為抓運氣病機的切入點,順勢而為,因時調(diào)治。 正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臨證時若能掌握“六經(jīng)欲解時”相關(guān)的時間節(jié)點,知曉“三陰三陽”的動態(tài)時空方位和把握陽氣動態(tài)升降趨勢,順勢而為,以求氣機升降出入如常,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就能治療很多因時發(fā)作的病癥了。《素問·六微旨大論》“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彼哉{(diào)升降出入之機是愈病之理。 以上便是我在學習太陽病篇的時候的一些粗淺理解,初步構(gòu)建了一個框架,尚有很多內(nèi)容需要去進一步學習,研究然后充實。其中內(nèi)容不免謬誤之處,還望各位同道不吝賜教。 馮門中醫(yī)工作室?guī)熡枺?/p> 慧心治病,良心做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療效至上,醫(yī)德永存。 |
|
來自: 風徽中醫(yī)陳越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