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黃臀鵯(bei,第一聲) 鵯是一類在亞熱帶熱帶地區(qū)很常見的鳥,云南有很多種鵯,黃臀鵯在云南東部和北部分布最廣數(shù)量最多。云南一般把鵯俗稱為“黑頭咕”或者“黑頭倌兒”?!昂陬^”說的就是很多種鵯外貌上的共同特點——頭頂是黑色的;而無論是“咕”還是“倌兒”,模擬的都是這種鳥的叫聲。黃臀鵯一般生活在海拔1000米到3000米的各類有林地帶,喜歡較為開闊的環(huán)境。它們結(jié)群生活,群體從幾只到上百只規(guī)模不等。群鳥在活動時往往相互呼應(yīng),發(fā)出渾厚圓潤的鳴叫聲,非常熱鬧動人。它們的主要食物是各種漿果和昆蟲,尤其喜歡各類闊葉植物的果實,在森林中扮演著播種者的角色。它們喜好在森林邊緣或者小塊的林地周圍活動,又十分大膽活潑,因此對人工園林和鄉(xiāng)鎮(zhèn)庭園的植被有很強的適應(yīng)性,是城市中最常見的鳥之一。黃臀鵯主要在樹冠上活動,很少下到地面。 很多種鵯在臀部都有鮮艷的黃色或者紅色羽毛,黃臀鵯就是因黃臀而得名的。黃臀鵯個頭不大,只比麻雀稍大些,但由于它們喧鬧的個性,在野外很容易找到。 黃臀鵯 2、 [樹]麻雀 云南人更習(xí)慣把麻雀叫做“瓦雀”,呵呵。我們習(xí)以為常的麻雀為什么還要叫做樹麻雀?因為除了我們天天見到的這種麻雀,中國還有很多種其他麻雀,像山麻雀、家麻雀、黑胸麻雀等等。在所有這些麻雀中,樹麻雀是中國最常見的城市麻雀。而樹麻雀這個名字則是從英語名字翻譯過來的,因為在西方國家的城鎮(zhèn)中這種麻雀不如家麻雀常見,而它們更多地出現(xiàn)在田園樹叢中,所以被命名為樹麻雀。 樹麻雀是中國的所有麻雀中唯一一種雌雄同色的。耳朵位置上的黑色羽斑是它們區(qū)別于其他麻雀的特征。在昆明郊外的田野中還有另一種麻雀——山麻雀,山麻雀就沒有黑耳羽,雌雄顏色相差也很大。不過剛剛出窩的小麻雀是沒有黑耳斑的,要到嘴角的黃色退去時才會具備這一特征。 樹麻雀不會在樹枝上搭建窩巢,它們只能把巢筑在樹洞、墻洞、瓦檐或者建筑物上的其他凹陷、洞窟中。它們以草籽、昆蟲、漿果以及人類拋棄的食物殘渣為食。育雛期間它們幾乎完全以昆蟲為食,剛出巢的小鳥也大量捕食蚜蟲等昆蟲。雖然偶爾會有成群的麻雀光顧糧田,但它們終歸是一種于人類有益無害的小生靈?,F(xiàn)代建筑物的特點使得它們喪失了很多在城市中筑巢的條件,而劇毒農(nóng)藥的使用也在很多鄉(xiāng)村地區(qū)威脅到了它們的生存,事實上在最近二十年間樹麻雀已經(jīng)在很多地方——比如四川大部——徹底消失了。 樹麻雀 3 、白鹡鸰(ji ling,念做“吉靈”) 鹡鸰和麻雀親緣關(guān)系很近,但是長相非常不同。所有種類的鹡鸰顏色都很干凈明快,有的還有幾分艷麗。白鹡鸰是中國最常見的鹡鸰,在中國有六個亞種的白鹡鸰,云南能見到六種里面的四種,圖上的這只屬于云南最常見的一個亞種,白鹡鸰的西南亞種。這種白鹡鸰終年在云南棲息繁衍,另外三個亞種的白鹡鸰只在秋冬季節(jié)出現(xiàn)在云南,不在云南繁殖后代,相貌與圖上這只略有差異,但顏色大體脫不了白鹡鸰黑白為主的基調(diào)。 白鹡鸰在云南大多數(shù)地方俗稱“顛顛雀”、“點水雀”或者“叮叮佩”。前兩個名字來源于這種鳥的行為習(xí)性。它們經(jīng)常一邊叫一邊做高低起伏的波浪狀飛行,不飛的時候尾巴也老是在上下晃動,所以有個“顛顛”的名號;“點水”則是說這種鳥經(jīng)常在水濱走動覓食昆蟲或是貼水飛行。后一個名字包括“鹡鸰”這兩個字本身就是對它們鳴叫聲音的描述了。 昆明是個水城,很容易看見白鹡鸰的身影。如果不經(jīng)意間看見一只黑白色的修長小鳥高高低低地邊飛邊叫掠過頭頂,那就多半就是碰見它了。滇池畔的農(nóng)田灘地和昆明城區(qū)的公園綠地草坪為很多白鹡鸰提供了覓食棲居的場所。這些小鳥在秋冬季節(jié)會聚集到城區(qū)中的某些大銀槐樹上過夜,天黑時分叫成一片,也算一項景觀。有些北方觀鳥者到昆明后見此景不禁感嘆:“在昆明白鹡鸰遠(yuǎn)比麻雀多??!” 白鹡鸰 4 、戴勝 戴勝是一種很常見也很漂亮的鳥,而且十分樂于和人類親近??墒沁@么一種鳥卻有諸如“臭咕咕”“屎咕咕”之類的俗稱,很令不了解它們的人疑惑,其實這跟它們的習(xí)性是密切相關(guān)的。 戴勝個頭比鴿子稍小。它們一般都在地面覓食,用細(xì)長的喙伸入土壤或者堆積物中探尋各種可以果腹的無脊椎動物,包括蚯蚓、蝸牛、蠐螬、土蠶、蟋蟀和螞蟻幼蟲之類。由于鼻孔離喙端甚遠(yuǎn)且似乎天生對各種臭味有抵御能力,它們尤其喜歡在堆肥的地方大塊朵頤各種蛆蟲,然后又常發(fā)出“咕咕咕咕”的低沉吟叫,所以才得了臭咕咕這個諢名。 戴勝在樹洞、石縫或者墻洞乃至磚瓦堆一類的地方筑巢,巢材堆積十分隨便。另外,許多鳥都會盡量把雛鳥的排泄物從窩里清走,戴勝卻任由窩里的排泄物堆積如山,有時候甚至連窩外都堆滿它們遺棄的各種昆蟲甲殼和殘骸,十分狼藉。這樣的習(xí)性是否有助于戴勝從小培養(yǎng)超強的抗菌能力不得而知。 由于自身的適應(yīng)能力和對人類農(nóng)耕文明的適應(yīng)性,戴勝在近代算是一種比較成功的鳥。歐洲、亞洲和非洲都有他們的身影。不過有學(xué)者認(rèn)為非洲南部的戴勝是單獨一種;除此以外,對其他地區(qū)的戴勝而言,它們同屬一個宗族是勿庸置疑的。它們除了生活在開闊的林地和灌叢而外,也能生活在農(nóng)莊周圍和牧場上,甚至還能在面積較大的城市綠地里安居樂業(yè)。在昆明,能滋生大量土蠶的人工草坪成為了戴勝最喜愛的覓食場所。 戴勝 5 、棕背伯勞 伯勞是一類很兇猛的小鳥。很多種伯勞都有黑色的眼罩,很有點強盜的味道。棕背伯勞是中國南方個頭最大的伯勞,也是在人類居住地附近最容易見到的伯勞品種。 云南的棕背伯勞有兩種,一種就像照片上的這只,另外一種整個頭頂都是黑色的。它們喜歡在庭園,農(nóng)田附近和水濱的高草地上活動,最喜從突出的高處撲食地面的蚱蜢,有時候也會發(fā)狠捕食青蛙、蜥蜴、小鳥甚至老鼠這么大的動物。一旦抓獲大的獵物,它們就將其叉到突出的尖樹杈或者仙人掌刺上掛起來然后慢慢撕食。 伯勞的叫聲很嘹亮刺耳,偶爾也會模仿其他鳥發(fā)出婉轉(zhuǎn)的鳴叫。它們會大膽地攻擊小型猛禽或者烏鴉一類的大型鳥,總之是個狠角色。 棕背伯勞 6、暗綠繡眼鳥 在云南,很多像暗綠繡眼鳥這樣圓溜溜綠茵茵,個頭沒有麻雀大的小鳥都被叫做“綠豆雀”。在所有這些“綠豆雀”里面,暗綠繡眼鳥的特征是最明顯的——白色的眼圈。 暗綠繡眼鳥在中國分布廣泛,生活在北方的個體冬天南下,而云南的種群則終年居留。它們雖然看似嬌小,但飛行能力很強。暗綠繡眼鳥食性比較雜,在春夏季節(jié),它們往往群聚在開花的樹木上吸食花蜜;在秋天,它們又會到綴滿漿果的樹木上大吃一番。而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里,它們都會以小群體為單位在樹木綠葉間積極仔細(xì)地搜索昆蟲、蟲卵和蜘蛛一類的小動物為食。 暗綠繡眼鳥生性隨和,鳴聲多為輕柔的吱聲,在繁殖季節(jié)偶有囀鳴。它們很樂于跟其他鳥在一起活動。在昆明地區(qū),經(jīng)常與暗綠繡眼結(jié)伴出現(xiàn)的鳥就有黃臀鵯、大山雀、綠背山雀、紅頭長尾山雀、栗臀shi、藍(lán)翅希鹛等很多種。如果觀鳥者熟悉了暗綠繡眼和黃臀鵯的鳴叫聲,其實就能很方便地找到那些喜歡跟它們一起活動的其他鳥類。 暗綠繡眼鳥 7、黑喉石鵖(ji,機)和 8、 灰林鵖 鵖是一類生活在開闊生境的小型鳥,大多顏色簡單,鳴聲單調(diào)。黑喉石鵖和灰林鵖是云南大部最常見的鵖,在云南南部還有其他種類的鵖生活。 黑喉石鵖往往生活在樹木很少的環(huán)境中,例如菜地、水濱草地、干旱荒蕪的高地之類的地方。它們是很多貧瘠環(huán)境中最常見的鳥,生命力相當(dāng)頑強,即使在只有巖石和些許荒草的地方,它們也能很好地生存下來。這種鳥的雌雄顏色相差甚遠(yuǎn),但幼年的雄性和換羽中的雄性與雌性相貌差別就不很明顯。它們成對或者以家族群為單位生活,很少集群。成年個體經(jīng)常長時間站立在領(lǐng)域中的突出枝干上,偶爾迅速將尾羽展成扇形又收攏,同時撲打翅膀并發(fā)出粗噪的“喳”“喳”“喳”聲,向周邊的同類宣示自己對一片領(lǐng)域的占有。 黑喉石鵖 灰林鵖習(xí)性與黑喉石鵖有類似之處,但它們更喜歡有灌木或者稀疏樹木,且相對潮濕的環(huán)境。它們不像后者這么喜歡暴露自己的行跡,尾羽也不開合,代之以輕微的晃動。在冬季,偶爾能看見小群雄性灰林鵖集群活動?;伊柱S雖然不像黑喉石鵖那樣堅忍不拔,但是它們更能適應(yīng)炎熱的氣候,能生活在海拔很低的地方。 灰林鵖 9 、鵲鴝 很多人都知道英國有個羅賓漢,好多外國人名字叫做“羅賓”。羅賓到底是什么呢?其實“Robin”就是一種鳥的名字了,事實上robin是一個很大的家族,這個家族的成員大多有小巧的體形,醒目的羽色和動聽的歌喉,這個家族的中文學(xué)名就叫做“鴝”了。 鵲鴝是昆明乃至云南各地最普遍的鴝。它們黑白對比強烈的羽色十分好認(rèn),雌鳥的深色部分不像圖片中雄鳥的這么油黑,而是一種沒有光澤的深灰色。在中國南方,喜鵲較為少見,很多人會把這種鳥誤認(rèn)為喜鵲,事實上它們倆不僅體格相差懸殊,而且根本就不是一個家族的,習(xí)性也毫無相似之處。以前的小學(xué)課本里面有一課講的是喜鵲如何筑巢,而貌似小號喜鵲的鵲鴝卻沒有喜鵲那樣的技藝。它們的巢都在墻洞或者樹洞里面,草草絮上點亂草就是了,非常簡單,可是足夠隱蔽。 鵲鴝一般在較低的樹木上活動,喜歡在地面覓食,尤其喜歡在堆肥處覓食蚯蚓和蠅蟲,因此它們是庭園和苗圃中的常客,在有些地方也就得了個“糞雀”的不雅稱號,雖然如此,它們的歌喉確實是一流的。尤其在三四月求偶時,雄鳥會一個小時又一個小時地立在高高的樹枝或者屋頂上發(fā)出極其悠揚嘹亮的鳴叫,旋律極具變化,雨后鳴叫尤歡。 鵲鴝一般成對生活,每個繁殖對都會占領(lǐng)一定區(qū)域,不允許其他同類在其中停留。有時會遇見一只雄鳥與兩只雌鳥同時出入一巢的情況。它們在自己的領(lǐng)地中時會表現(xiàn)得極其勇敢,有時甚至?xí)鲃拥仳?qū)趕靠近的小型猛禽。 鵲鴝 10 、紅頭長尾山雀 紅頭長尾山雀是另一種在昆明周邊的林地中最常見的鳥,如果算絕對數(shù)量的話,它們可能比黃臀鵯還多。紅頭長尾山雀極其小巧,往往能在一片葉子正面背面來回騰挪,正立倒掛,活動自如異常。它們喜歡集群活動,十?dāng)?shù)到數(shù)百不等,常與暗綠繡眼等共同出現(xiàn),并成為混合鳥群的主體成員。它們的鳴叫聲為一連串輕微的茲茲聲,與其他種類的長尾山雀以及同樣見于昆明的黃腹山雀大同小異。它們就靠這種聲音在濃密的枝葉間保持與同類的聯(lián)絡(luò)和通報各種信息。 蟲卵和蚜蟲之類是紅頭長尾山雀最喜愛的食物,它們必須花大量時間不斷移動覓食才能滿足每日所需,所以要在林子里面跟上它們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紅頭長尾山雀 11、大山雀 大山雀 12、 綠背山雀 綠背山雀 13、黑頭金翅雀 云南的傣族人民信奉南傳上部座小乘佛教,小乘佛教的歷法也有十二個屬相,其中有一個屬相就是金翅雀。 金翅雀體型約與麻雀相當(dāng),但比麻雀顯得纖細(xì)一些。它們最顯著的特征就是飛羽上的明黃色,尤其在飛行的時候,非常漂亮。另外金翅雀的鳴聲也很有特色,類似金屬薄片撞擊摩擦的效果,群鳥齊鳴飛行的情景也是非常動人的。黑頭金翅雀的成年雄鳥頭部黝黑,在繁殖季節(jié)時更甚,但在非繁殖季節(jié)會沾染上一些黃綠色。幼鳥和雌鳥全身都有細(xì)細(xì)的縱紋,顏色稍微暗淡一些。看嘴型就能大致推知金翅雀的食性,它們主要以各種植物的種子為食。生活在壩區(qū)平原上的鳥主食草籽,生活在山林里的鳥主食柏樹和杉樹的果實,它們的力量還不足以打開松子或者更大些的堅果果核。 金翅雀有很多種,中國大部地區(qū)常見的金翅雀是[普通]金翅雀,頭是灰色,背是栗色的。雖然在云南也有這種金翅雀,但在云南最常見的是則是黑頭金翅雀。與普通金翅雀相比,黑頭金翅更喜歡結(jié)成幾十上百的大群,大家有很大的機會見到這種鳥。 黑頭金翅雀 14、藍(lán)翅希鹛 鹛是一大類跟鶯類親緣關(guān)系很近的鳥。這個家族的成員形態(tài)各異,既有大到鴿子大小的大噪鹛,也有小到比繡眼鳥還小的鷦鹛。既有像相思鳥等絢麗異常的,也有像白頰噪鹛這樣樸實無華的。藍(lán)翅希鹛屬于鹛類大家族中的希鹛分支,相對于那些繁茂的噪鹛、雀鹛支系,希鹛這一支顯得很單薄,在云南僅能看見三種——斑喉希鹛,火尾希鹛和藍(lán)翅希鹛。藍(lán)翅希鹛是這三種希鹛中唯一一種愿意與人為鄰的。希鹛很能體現(xiàn)典型艷麗鹛類的特征,它們的軀干羽毛較為樸素,但是頭頂、飛羽和尾羽則是很明艷的色彩。藍(lán)翅希鹛與另外兩種希鹛相比顯得遜色一些,但仍可算是一種很漂亮的小鳥。 跟前面介紹過的黃臀鵯類似,這種鹛喜歡森林邊緣較為開闊的環(huán)境。這也是它們能和黃臀鵯一樣深入人類城鎮(zhèn)生活的原因。作為典型的希鹛,它們偏愛在樹冠中層活動,生性不像黃臀鵯那么張揚。白天,它們花很多時間不斷地在枝葉間搜索昆蟲和漿果;它們總是結(jié)成小群活動,但是規(guī)模幾乎總不超過十只,可能群體中的成員大都是有血緣關(guān)系的個體。在移動過程中它們用一連串的哨聲和喳喳聲與同伴保持聯(lián)絡(luò),如果聽過畫眉的喳喳聲,就很容易在野外辨認(rèn)出藍(lán)翅希鹛的喳喳聲來,因為這種口音其實在鹛類里面是共同的。 在云南,在海拔2500米以下的地帶,無論是在城市公園綠地還是天然林的邊緣或者樹木稀疏地段,都有機會見到藍(lán)翅希鹛。它們也是混合鳥群中的常見成員之一。 藍(lán)翅希鹛 15、白頰噪鹛 中國西南是世界上噪鹛分布的中心,但是噪鹛類大多都在遠(yuǎn)離都市的地方生存,不易見到,惟有少數(shù)種類的噪鹛具有超強的適應(yīng)能力,能夠讓城市中的朋友也一睹真容,白頰噪鹛就是這少數(shù)幾種噪鹛中的一種。 白頰噪鹛在云南又俗稱土畫眉,長相和畫眉的確有幾分相似,全身色調(diào)也確實比畫眉更偏土紅色,體羽缺乏光澤,眉和頰部污白色的部分線條比較粗獷。白頰噪鹛體型比黃臀鵯大比斑鳩小,在雀形目鳥里面算是大個子了。它們經(jīng)常在地面和草叢中跳躍覓食,翻找枯枝落葉中的種子、漿果或者昆蟲果腹,很少到幽閉的成熟林地活動。在野外,它們最喜歡的生境是有水源的高草溪谷或者平緩臺地,生境中有少量樹木灌叢提供隱蔽即可,因此,它們能很好地適應(yīng)田園環(huán)境和城市綠地。白頰噪鹛和其他噪鹛一樣,社群性較強,多成對或者以家族群為基本單位活動。在夜宿地附近,群體成員會在清晨和黃昏發(fā)出粗獷的哨聲和喳喳聲;在移動時,群體成員彼此間則會以另一種較輕柔的短促叫聲保持聯(lián)絡(luò)。盡管善鳴,它們卻缺乏畫眉、黑喉噪鹛之類的近親的那種甜美歌喉,不過這可能也是它們的幸運所在。 在昆明和廣大的滇中滇南有人居住的地方,除極低海拔區(qū)外,白頰噪鹛是村鎮(zhèn)城市周圍的平坦開闊綠地或者近山的墾殖區(qū)內(nèi)最常見的大型噪鹛。 白頰噪鹛 16、褐脅雀鹛 中國西南也是世界上雀鹛類最豐富的地方之一,云南則擁有中國的幾乎所有種類的雀鹛。雀鹛代表了鹛類演化的另一個方向——保持小型化。雀鹛的體型大多比麻雀小,體色多樣,頭部有顯著的斑紋標(biāo)志種類。雀鹛都依賴較為繁茂且有豐富林下植被或者附生植被的森林生活,在云南各個海拔各種林相的環(huán)境中,生活著不同的雀鹛類群,褐脅雀鹛、棕頭雀鹛和褐頭雀鹛,則屬于適應(yīng)昆明周邊原生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以及山地針闊混交林的類群。這三種雀鹛在昆明又有不同的分布偏好。褐頭雀鹛喜好在海拔稍高的針闊混交林中活動,下地較少,在樹冠和灌木層覓食;棕頭雀鹛則在海拔稍低的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或者竹木林地活動;褐脅雀鹛在昆明周邊適應(yīng)范圍較廣,且最常到地面覓食,所以更容易為觀鳥者見到。 褐脅雀鹛和其他鹛類一樣,也常成家系小群活動,聯(lián)絡(luò)叫聲較噪鹛、歌鹛等的簡單輕柔些。 在昆明以南保持良好的林地中,褐脅雀鹛也相當(dāng)常見,這些小鳥雨季期間在森林下部的灌木層和地面之間覓食繁衍,旱季則加入在樹冠層覓食的由多種雀鹛、鳳鹛、柳鶯、山雀乃至啄木鳥、shi、鵯以及太陽鳥等組成的鳥浪,在附生植物從和常綠樹冠中尋找無脊椎動物或者果實果腹。這種策略相當(dāng)于一種小尺度的垂直遷徙,使得這些小鳥得以在低山森林被廣泛破壞的情況下依然保持不受影響而繼續(xù)興旺下去。 褐脅雀鹛 17、黑頭奇鹛 呵呵,又是鹛。奇鹛是鹛類里面最喜歡在高處生活的成員。除栗背奇鹛等少數(shù)種類外,他們幾乎終年待在高高的樹冠上,覓食小型無脊椎動物,果實和花蜜——黑頭奇鹛連某些桉樹的花蜜都會吃。黑頭奇鹛是奇鹛中最適應(yīng)在滇中和滇中以北的原生闊葉森林和針闊混交林中生活的,也是奇鹛中分布緯度較高的成員。它們一般單獨生活,有時結(jié)小家族群。通常較少發(fā)出鳴聲,不過一旦鳴叫起來的話聽來還是十分含蓄甜美的。 單獨活動且性情溫順的奇鹛,在面臨集群活動且同樣偏好在樹冠覓食的進(jìn)攻性競爭者——例如灰喜鵲這樣的物種——時,可能存在較高的生存風(fēng)險。所幸現(xiàn)在昆明的東郊和西郊林地成片且面積較大,不是灰喜鵲喜愛的林相,尚未見有黑頭奇鹛種群因灰喜鵲侵入而式微的情況,不過這種危險是存在的。 黑頭奇鹛 18、棕頸鉤嘴鹛 還是鹛! 鹛類的特化方向有很多,或者生境利用特化,或者進(jìn)食策略特化,其實歸根結(jié)底都是促使它們能更高效地利用某些資源來促進(jìn)自身繁衍的。鉤嘴鹛的特化方向就屬于進(jìn)食策略的特化。棕頸鉤嘴鹛的嘴型其實還不算太突出,在昆明也不算少見的斑胸鉤嘴鹛更具備“鉤嘴”的特征。這種修長下彎的嘴型使得它們能更有效地翻找在松軟土層中隱匿的無脊椎動物,或者更有效地插入花冠覓食花蜜。 其他好幾種鉤嘴鹛生活在滇南的濕潤闊葉森林中,但它們都很依賴熱帶或者亞熱帶地區(qū)的原始林相,只有斑胸和棕頸的分布范圍達(dá)到了中國西南以外的廣大區(qū)域內(nèi),成為中國最常見的鉤嘴鹛。雖然棕頸鉤嘴鹛的分布范圍廣,但其實它們也同樣需要闊葉森林,只是食物來源不像它的熱帶表親那樣如此局限罷了。 棕頸鉤嘴鹛 19、白領(lǐng)鳳鹛 繼續(xù)說鹛!鳳鹛亦是鹛中較為特化的一群。它們的共同特點是頭頂?shù)挠鸫卦谂d奮時會立起來形成一個小鳳頭。在云南也有很多種鳳鹛,它們都喜愛在樹冠中層到灌木層上部活動,但是不同的鳳鹛特異性地適應(yīng)不同海拔的森林。在所有鳳鹛中,白腹鳳鹛和黑額鳳鹛較為偏好低地闊葉森林;黃頸鳳鹛和棕肛鳳鹛則喜愛中山闊葉常綠森林,而棕肛鳳鹛又可以在海拔更高的針葉林或者針闊混交林中生活;白領(lǐng)鳳鹛是所有鳳鹛中最耐冷涼氣候的,它們多生活在針闊混交林乃至針葉林中。 白領(lǐng)鳳鹛多結(jié)成小群活動,冬季有時會有幾個小群混合,形成幾十甚至上百的大群活動。白領(lǐng)鳳鹛中食物中漿果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體型大小近似的雀鹛類相比更偏于植物食性。鳳鹛也甚少囀鳴,但在活動中積極地用一連串嘟嚕啁啾相互聯(lián)絡(luò),略似鴉雀。 白領(lǐng)鳳鹛 20、栗臀鳾(shi,音同 詩) 鳾是一類在舊大陸和新大陸北部都有廣泛分布的小鳥,跟鹛類一樣,它們的分化中心地帶也在動喜馬拉雅橫斷山一帶。中國有分布的鳾類,除了黑頭鳾,云南都有分布,而且有的鳾類主要或者只分布于云南。栗臀鳾就屬于主要分布于云南的那類情況。 各種鳾有相似的生存習(xí)性。它們大多在樹干上攀援活動,搜索樹皮縫隙中的蟲子和蟲卵為食,也有一些種類會啄食堅果。它們在樹洞中營巢,既利用天然樹洞或者其他動物的棄巢,也能自己在樹干上開鑿新巢。鳾是不多的幾類會在樹干上垂直上下的鳥之一,比之啄木鳥,它們更勝一籌,因為它們還會頭朝下地垂直攀援。 在云南,各種鳾也有按海拔各自為營的現(xiàn)象。低地?zé)釒质墙q額鳾和淡紫鳾的家園;一千多米的濕熱常綠闊葉森林則是栗腹鳾的家園;一千多米到兩千米的闊葉森林和混交林就是栗臀鳾的家園了。因為昆明周邊的成熟森林大多在最后一個海拔段,因此栗臀鳾最為常見。再往高里去,混交林和針葉林中有滇鳾,巨鳾,更高寒的地方還有白尾鳾和白臉鳾.... 各種鳾類對成熟林都有相當(dāng)強的依賴性,所以可以把這種鳥當(dāng)作成熟健康森林的一個指示性物種來看待。 栗臀鳾 上面的鳥種都是雀形目的,昆明的常見鳥種中也有很多非雀形目的鳥類,如紅嘴鷗,紅隼,普通狂,黑翅鳶,白鷺,池鷺等,也可以逐漸補充進(jìn)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