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著名詩人陸游生逢“靖康之恥”,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熏陶。他一生筆耕不輟,創(chuàng)作了一萬多首作品,無論詩詞文,都具有很高的成就。陸游最擅寫詩,其詩兼具了李白的雄奇奔放與杜甫的沉郁悲涼,飽含愛國熱情,對后世影響深遠。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的春天,陸游當時已經61歲了,這已是遲暮之年。然而,他此時已被罷官六年了,只掛著一個空銜在老家山陰蟄居。想到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自己一身抱負無用武之地,于是陸游心中的郁憤之情便噴薄而出,寫下這首蕩氣回腸的《書憤》: 書憤 南宋·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細看此詩,可謂句句皆抒發(fā)了詩人的憤慨。起首兩句,寫的是當年陸游北望中原,壯心豪氣有如滔滔江水,胸中大有氣魄。但是未曾想,這殺敵報國之路竟會如此艱難,奸人當道,破壞抗金大計,自己竟然還屢遭罷黜。 “樓船”二句,則是寫宋兵在東南和西北抗擊金兵之事。公元1163年,右丞相張浚親自率領江淮諸路水軍,乘樓船往來于建康、鎮(zhèn)江之間,當時陸游就在鎮(zhèn)江府任通判,曾經參與過其中。 公元1172年,樞密使王炎出任四川宣撫使,謀劃恢復中原之事。期間,陸游入其軍幕,曾親臨大散關前線,研究抗敵策略。但不久王炎調回京城,收復故土的愿望又一次成了泡影。 如今,壯歲已逝,詩人攬鏡自照,已是衰鬢先斑,讓人悲愴。尾聯(lián)用諸葛亮的典故明志,意在貶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的愛國熱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諸葛亮,施展抱負。 《書憤》全詩意境開闊,感情沉郁,氣韻渾厚,緊扣住一“憤”字,抒發(fā)壯心未遂的悲憤之氣,但卻沒有一絲頹廢之感。清代的李慈銘在《越縵堂詩話》曾這樣評價此詩:全首渾成,風格高健,置之老杜集中,直無愧色。 |
|